人水和谐沙家浜

2013-12-29 00:00:00盛湘颍
农家书屋 2013年11期

去年年底,常熟沙家浜湿地公园来了一群“稀客”,那是一群细长红腿、羽毛黑白分明的候鸟,当地生态环境监测人员观察对比后发现这是有“长腿娘子”之称的黑翅长脚鹬。沙家浜首次发现“长腿娘子”,正是当地湿地生态环境好转的最有力证明。

在沙家浜,浩荡的芦苇、宽阔的水域构成了江南水乡的绿色主调。在喧嚣的大都市雾霾来袭,身心疲惫之时,沙家浜一隅却拥有整个华东地区稀缺的生态湿地,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飞鸟闲逸、游鱼戏水、苇叶摇曳,一副惬意悠闲的田园意境。

水上古镇

提起沙家浜,很多人会想起样板戏《沙家浜》;在江苏常熟东南边与昆山、苏州相城区交界之处,有一个沙家浜古镇,当初藏龙卧虎的芦苇荡已成为风景区,一年游客多达数十万。最初,“沙家浜”既不是村,也不是镇,只是一个戏名。因为有戏,后有地名。沙家浜镇所在地,原来叫横泾,20世纪80年代初曾改名为芦荡乡。

沙家浜以建在芦荡之中而与众不同,这里是一个地处偏僻、河荡如网、交通闭塞的地方,也是常熟市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正是这种偏僻,成就了原生态的美。如今这座修复后的江南水乡小镇,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南农村乡镇的风貌。贾平凹在《沙家浜记》一文中曾经描写到:“游了一次沙家浜,再也忘不了江南的这个古镇,记住了这片可能是中国最干净的水和水中浩浩荡荡的芦苇。”

在沙家浜,湖水穿镇而过,石桥一座连一座。古镇不大,随处可见廊坊临河水而筑,依水而建的房屋前门是街,后门通河。这里街巷幽深,路面全然铺就石板。常见有长廊穿进水中,突地变成一个饮茶的亭子,或在转折处多了一座木屋,像极了《十面埋伏》中的场景。走在湖中长廊上,一眼望去,似乎整个镇子就浮在了水上。

悠悠芦苇荡前,就是一排排乌篷船,“其状似偌大的鞋”。十一假期刚过,游客没有那么多了,一群船夫或在船上歇息,或聚在一旁的长廊上闲聊。他们统一戴着蓝印花布斗笠,穿着蓝色布衣,裤腿上亦有一圈印花。船夫老高今年51岁,笑眯眯地站在长廊前嗑瓜子。他在这里摇橹已有七八年。

乘坐游船逛芦苇荡,基本是100元一船。摇一趟不同大小的船,老高可赚25元、28元或30元不等。“伲边唱山歌边摇船,一年好赚头二万块。”已经成为沙家浜风景区船工的真实写照,沙家浜风景区现有手摇船40条,摇船船工都是景区周边的农民,有的老船工自景区开园以来就进入景区摇船了。

上了船,老高一摇橹,船就慢悠悠晃进芦荡。徐行在弯弯曲曲的水廊中,眼前不断有鸟群飞起,除了灰鹭,还有白鹭、野鸭、雁雀……多少年前,贾平凹也曾有一次船游芦苇荡的经历,“进了芦荡才知神秘莫测,河道密布,港汊纵横,沿一处深入,芦苇愈来愈高,凉气袭身,万籁俱静,只听得橹声和蜂鸣,有几分惊奇也有些许紧张。”

走过芦苇荡,便到了横泾老街。这里有深宅大院,也有普通民居,有铁匠铺、染坊、糟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商铺、茶馆。出了酒坊,就能看到刁家大院,据说,由许晴饰演阿庆嫂、陈道明扮演刁德一的电视剧《沙家浜》,就在这里拍摄完成。在横泾老街,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古戏台。每天下午,京剧演员曹云琴就会骑着电瓶车来到横泾老街古戏台,穿起蓝印花的斜襟上衣,挽起发髻,插上一根红色流苏的发簪,接着描眉画眼,打上腮红……到14:45,曹云琴就开始登台表演京剧《沙家浜》中的经典片段。

在沙家浜景区,有一个红石村小渔村,今天我们只能根据图片、影像资料去想象当年村民织网打鱼、炊烟缭绕的生活场景了。据沙家浜景区出口的工作人员介绍,红石村部分村民安置在当地阳澄湖小区。随着旅游兴起,沙家浜农民开始买船载客,或在景区担任清洁员、或者开店,村民收入倍增。

从2003年到2011年,过去4个老村的684户农民逐渐合并住到沙家浜镇红石村社区。在红石村文化中心,一个叫张卫东的人常来这里免费指导当地青年农民做芦苇画。张卫东平时在沙家浜风景区里做芦苇画生意,“现在的游客越来越多,沙家浜旅游特色纪念品芦苇画非常抢手,我教会他们,让他们能在工余时做点副业,多赚点钱。”张卫东说:“生意不能一个人做,我还想让所有的中国人通过芦苇画这个渠道来认识沙家浜。”

红石村56岁的农民谭良根平时以经营螃蟹生意为主,因为练得一手毛笔字,被村民誉为“农民书法家”,他还办起一家“红石村谭良根书法工作室”。如今,随着旅游发展,谭良根等蟹农也发生大变化。每到春季水产放养时节,谭良根在选购蟹苗、虾苗的同时,还会购买水草种子、螺蛳等水底生物种养。“养蟹要赚钱,得先‘养’生态。”

近年来,沙家浜镇逐步建立高效渔业示范基地,设立水产专家大院,专门聘请水产专家上门指导,推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在池塘大量种植水生植物,放养螺蛳、河蚌、花白鲢等,实施立体生态养殖,进行自然净化和生态处理,既净化水体,又丰富饵料。如今,所养螃蟹规格增大,销售价格也比小规格的高出一倍以上,让许多蟹农尝到了生态养殖的甜头。

事实上,由“红”转“绿”,是诸多红色旅游景区纷纷在做的事情,沙家浜也不例外。鲜为人知的是,现在这片湿地是近几年逐渐恢复扩大的,那排排芦苇、片片莲荷,也多为人工种植。1949年后,芦苇荡曾被视为无用之地,为解决吃饭问题,当地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围湿造田运动:砍拔芦苇,运土填汊,栽稻种菜……20世纪90年代之后,蓬勃发展的工业使当地大部分农民成为工人。直到上世纪90年代,休闲旅游兴起,其貌不扬的芦苇荡倒成了稀罕的风景。

1999年,沙家浜建起了生态湿地公园,初期占地500亩。同时,沙家浜逐步搬离工业企业,以“原生态、纯绿色”为主导,扩种芦苇,引进不同的古树名木及陆水生湿地植物。退田还湿后,沙家浜开始栽芦苇、种荷花,兴办旅游。

如今,沙家浜生态湿地公园已扩大到266.7公顷,形成水上游览生态观光线、湿地观光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和垂钓区、采莲区、林业区等功能区,园区内还有68种鸟类栖息于此。经过多年发展,沙家浜旅游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旅游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旅游带动效益日益显现。据了解,2010年沙家浜风景区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自营收入5012万元,沙家浜镇服务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13.9%,占GDP比重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