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部制改革”中的败笔

2013-12-29 00:00:00王大鹏
廉政瞭望 2013年4期

“两会”以来,大陆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莫过于“大部制改革”了。在海峡对岸,台湾版的“大部制”改革,也备受关注。

台湾的“政府组织再造”,是指“行政院”相关机构的整合撤并。从1990年代末期就开始着手规划。经过22年的讨论与规划,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自2012年元旦起分段实施。

精简“米虫”

1949年国民党撤台以来,台湾“中央行政机关”的组织架构一直维持大陆时期的八部两会的建制;进入1970年代,为了适应政务的需求,“行政院”所属部会开始大量成立,在改革之前,共有37个“中央机关”。

然而,叠床架屋的建构并不利于政务推行,数目愈多,表示进行跨部会协调的成本愈高。台当局的“组织再造”,核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精简与高效的政府,赋予体制更大的弹性。

“大部制改革”也是马英九当局因应外部压力的产物。“经济危机带给政府压力。美国上世纪80年代就是如此,经济不景气时,政府的臃肿、浪费会比平日更引人注目,招来不满。”一名组织改造推动小组的成员对媒体说,“台湾必须进行功能性及结构性的双调整,以免于被世界边缘化的命运。”

另一方面,世界银行于2009年发布2008“全球治理指标”报告称,台湾“政府效能”得分创下1998年以来新低;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世界竞争力排名中,台湾不仅整体名次下跌,在政府效能项目的评比中亦下降,这些都是台湾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外部动因。

目前台湾经济不景气,民众对政府的臃肿、浪费十分不满,对“组织再造”有很高的期待。此番组织改造,如“新闻局”撤销,就在“朝野”各界形成了共识。又如“蒙藏委员会”并入“陆委会”,台湾民众显然感到十分开心,感叹“米虫又少了一个。”

打折的理想

由于改革会打破各部门间的利益结构,既得利益者定会抵制。台湾的“大部制”改革虽在潮流上顺应民心,但在推动中也时常受掣肘,阻力重重,既得利益者到处游说,向台当局施压。马英九上台之初,本想把37个“部会”精简为22个,后来面对外界压力,又调整成27个,最新的状况是29个,只撤裁整并掉8个。

台湾版“大部制”改革的一大初衷就是减员、节约政府开支,但是最终“中央”的公务员数量和人事费用目前却不降反升。民进党“民代”李应元就抨击说,“组织再造”前,台当局2010年有正式职员93392名,2013年增加为95031人;同时间人事费从3940亿元新台币增长到4258亿元,已排挤到了公共建设预算。

而按照“理想”规划,马英九本想把“侨委会”并入到“外交部”,但是这一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强大的外部压力,那些在海外享有崇高威望的侨界领袖们就公开批评国民党,身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国民党支持者就说,国民党是靠华侨才得以在台湾站住脚跟,怎么马英九一上台就“忘恩负义”?以至于连一向力挺马英九的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也在一次侨宴上向他提醒道“外界认为您应该三思!”迫于外界的强大压力,马英九最终不得不放弃并入计划。

计划同样流产的,还有“原子能委员会”要与“国科会”合并成立“科技部”。面对“核四”风波产生的新局面,台当局最终将“原子能委员会”改名为“核能安全委员会”后,成为直属“行政院”、能独立行使职权的三级机关。

马英九上台以来,曾一再表达对此次改造的决心。但理想与现实的脱节,却几乎是所有改革者的遭遇。对于这样的妥协,台湾媒体不依不饶:“马政府的成绩单无法令人满意。”有媒体说,“连‘侨委会’并入‘外交部’的规划,也因无法化解反对力量而急踩刹车,组改成效大打折扣。”

岛内知名政论家南方朔就坚持认为,“文化部”将新闻、观光等不同性质的事务堆在一起,会变得庞大而杂乱,是“计划中的败笔”。另外,“林务局”、“水保局”并入即将成立的“环境资源部”争议也很大,有专家说,“环境资源部”管的范围太广,未来的“部长”是要找学林业、环保、能源还是水利的?

在那些激进的改革者看来,原本“中央行政机关组织基准法”规定,“部会”数量的最高上线为22个,这是当局面对反对势力的最佳挡箭牌。马当局弃而不同,简直就是自毁长城,甚至还要修法取消此一机关数额的总量管制条款,“荒谬之极,令人失望透顶”。

不过,同样有另一派声音。面对批评,“行政院长”江宜桦就出来解释说,现行基准法充满非常高的理想性,但在现实中却有许多窒碍难行之处。若依现行规定,目前规划的精简方案根本推不下去,行动者只好选择了渐进方式慢推改革,“摸着石头过河”。

而岛内学者也大都认同,台湾的“组织再造”虽问题不少,但毕竟“短空长多”,短期内可能没有什么效果,过三五年后也许才会见效。因此外界不妨给积极推动改革的马英九一些鼓励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