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官商关系”要“慎政”

2013-12-29 00:00:00
廉政瞭望 2013年4期

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3月8日,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如此告诫官员要处理好“官商关系”,并进而指出,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

这是新一届领导首次提及“官商关系”。此前,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中,各地方主要论调是:要大胆、敢于、善于与企业家交朋友、交知心朋友。

此次谈话直指当下。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苏如春在发言时就说,“官员手里的权力太大,一句话可能让你一夜暴富,所以老板们千方百计投其所好,送金钱、送美女,可谓只有我们不敢想的,没有他们不敢做的。”

企业家也很委屈。2月份一项调查显示,1214名中外企业高管中,90%认为与中国政府搞好关系对其企业重要或者非常重要。

应如何认识“官商关系”新论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官商关系”?又应当如何建立?就此,本刊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和南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邵德进。

表象与深层

《廉政瞭望》:如何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的谈话呢?

邵德进:最表层当然是权力和金钱的关系。目前问题是权力的非正常使用,也就是权钱交易。这与市场经济发展这个大背景相关。随着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政府权力作为稀缺资源,往往会在市场上寻租。这是转型期难以避免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要进一步规范权力。他也曾讲过“要将权力关在笼子里面”,这与此次谈话是相互贯通的。目前,对官员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个科学的、正确的权力观。

毛昭晖:“官商关系”只是表象,深层次的还是政府与市场关系。

近年来,政府行为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市场化倾向,尤其是地方政府“公司化”,几乎成为无所不在的市场主体。这在个体表现上,就是官商走得越来越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次点出“官商关系”,可以看做是十八大报告的进一步阐述。

《廉政瞭望》:除了从表层的“官商关系”,深层的政商关系来解读之后,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解读这次谈话?

毛昭晖:官商勾结或者合谋背后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不单是一官一商或个别官商之间的勾结,而是数个既得利益团体之间的勾结。这就带来了集体腐败或者组织化腐败的问题。这将给反腐倡廉建设带来巨大的阻力。

“勤政”、“善政”之外的“慎政”

《廉政瞭望》:当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官商关系”呢?

邵德进:从理论上讲,这很容易阐述。问题是现在“官商关系”已经异化,政府的权力过于扩张。

比如说招商引资,就是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表现,是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一的例证。招商引资为什么非得由政府来做呢?为什么不能由第三方或者企业来做呢?所以说,并不是政府不办企业就叫摆脱了经济活动。现在中国需要健康的政商关系,需要被限定在法律、政策范围内的政商关系。

《廉政瞭望》:那今后应该从哪些方面建设正常的政商关系?

毛昭晖:政府首先要守法。进一步说,政府在改革这条道理上,要尽快启动建立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这是一个前提。

具体到“官商关系”上,“商”有很强的利益驱使、“经济人”动机。那么,“官”就必须要有很高的法律、道德要求。这其中就要求官员在与商人打交道的时候要“慎政”,慎之又慎,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谨慎为人,慎重做事,时刻把自己置于群众监督之中、法纪约束之下,循规顺势而为,减少随意性,增强理智性。要守住底线,就是要保持距离。这个距离怎么才算合理呢?在法律范围内就合理。

邵德进:构建一种新的“官商关系”,说到底就是要在权力重新调整过程中,发挥制度的力量、用好法律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