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部门里,能写稿的人是稀缺人才,“有思考,逻辑清晰,爱琢磨,是对写稿者的高要求。”
十八大后,数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不同场合,不约而同要求官员“不准念稿子”。这正在形成一种改变官场文风的指向标。
但有些时候,官员讲话要语气坚定而不容辩驳,提出意见要合乎政治纪律。尤其是在纪检、组织、人事等敏感会议上,以及作党政工作报告时,基本上要照稿念,不作发挥。这些讲话稿都是有明确规定,不允许轻易变更的。撰写这样的讲稿,需要特殊的“技艺”。
谁给领导写讲话稿?
依照一般人的想象,写讲话稿肯定是秘书干的活儿,但事实并非一定如此。
在国务院部委层面,领导的讲话稿主要由研究室承担。一位中央部委官员说,他所在部委办公厅的主要职责是“办文、办会、办事”,不负责起草讲话稿。
省市的情况则不同。“市级领导的讲话稿,都是办公室负责起草,专业性的会议如果要请领导讲话,都是底下的部门先写,我们负责把关和修改。”在山东省中部某市长办公室工作的陈新说:“如果涉及综合性会议,比如经济工作会议、季度分析会等,则是各部门提供素材,办公室直接起草。”
从各地级市的机构设置看,市长往往单独配备一个写作班子,里面包括一位副秘书长(或者办公室副主任)、一位秘书,以及专门的“写稿团队”。副市长也有自己的写稿班子,“但人数要比市长少得多”。
陈新所在的市长班子,有五六个成员。市政府办公室下设服务不同领导的科室,从市长往下排号为一科、二科、三科等,“省里的配置类似,只是人数多一些,而县里人数则少一些”。
对于更基层的乡镇领导来说,讲话稿基本上要靠自己。
当然,高层领导自己写稿正在成为一种风向。一位商务部人士介绍,任商务部长时陈德铭有时就自己动笔。
据他所知,2012年3月18日,陈德铭出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时,没有用起草好的稿件,夜里根据自己的思考,写了几页纸,带到会上做演讲。
“领导亲自动笔写稿的情况虽然不多,但一些重大场合或自己有明确想法需要表达时,可能就会自己动手。”这位商务部人士说。
必须达到“有我无我”之境
曾在无锡市委工作过的沈国庆,给几任无锡市领导写过讲话稿。他说,“领导只告诉你要讲什么,至于怎么讲,都是你思考的过程。”
有一回,时任无锡市委书记要沈国庆写一个关于土地改革的稿子。“他说你看看美国怎么改革的,以色列又是怎么搞的。”沈国庆完全没概念,“从书记那出来后浑身都是汗,后背冰凉冰凉的”。他马上到图书馆借书看,有关文章全翻了一遍。后来他写成的讲话稿里没有一句提到美国。“其实领导就是在教你一个思想方法,让你打开视野,你就知道怎么写了。”他说。
在领导身边“打工”,压力自然不小。平时,沈国庆靠阅读《人民日报》《求是》和《新华文摘》熟悉上层精神,“要反复读,读多了机关的文风就来了”。他还会仔细研究中央每次全会的讲话,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在一个部门里,能写稿的人是稀缺人才。在一位中央部委官员眼里,“有思考,逻辑清晰,爱琢磨,是对写稿者的高要求。低要求是语句通顺,遣词造句没问题。”
为了达到领导的要求,写稿人必须要经常观察领导作风。曾在国资委写过两年稿的高辉说,“办公室主任要比领导更了解领导,就像‘元芳’一样。”
“必须达到一种‘有我无我’的境界”。依照沈国庆的理解,“有我”是说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想从哪里随便抄几句话那不行;“无我”是别把自己带进去,要假设自己是个领导,又要站在更高角度看问题。
从基层干起的领导更难过关
不同领导的行事风格不同,讲话稿的写法也千差万别。
有一位领导是搞音乐出身的,他在一次讲话稿中写的是:不能再让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只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要更多地唱响企业发展的“红梅赞”、“牡丹之歌”;有从军经历的领导,则会体现自己对军事词汇的熟悉和偏好,对战争类词汇使用频繁:要打攻坚战、持久战、反击战,面对困难要一鼓作气、执行命令要破釜沉舟等等。
很多从基层干起来、有实战经验的领导,除非揣摩到位,否则单纯拿一些官场“八股文”来交差,过不了关。
有一位从基层起步的领导,在一次关于转变作风的讲话中说“干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做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做瓦匠,总是和稀泥;不要做铁匠,你一下我一下”,一时被当地官员文秘传为金句。
一位中央部委官员说,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毛选》《邓选》,因为他们是在“说话”。“讲话其实不怕重复,要生动形象,有抱负,充满幽默感。”
这对于秘书们来说是一种目标。讲话稿中如果一味用“一要高度重视、二要形成合力、三要建立机制”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
有一名研究室主任,专门起草书记讲话,为达到偏爱诗句的领导要求,他熟练背诵毛主席诗词和唐诗三百首;另外,《学哲学用哲学》买了3本,有2本已经翻烂了。
一些官员为了让秘书们“少走弯路”,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灵感有意无意渗透给随从,有心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提炼、归纳、总结”后,就会化成“精彩言论”。有的秘书会随身携带录音笔等记录工具,在领导即兴发挥的时候悄悄记录,最后整理成文,为下一次讲话撰写做准备。
网络流行语,比如“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也会传递到官方的耳朵里。2012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到访的美国前总统卡特时,就运用了网络词汇——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
一个好的讲话稿,至少题目要有新意
许多重要会议的讲话稿看上去平淡无奇,其实句句都有针对性。
比如十八大定下的基调“稳中求进”,沈国庆就觉得有深意。“稳”不代表不发展,它是一种方法,根本目的是“进”。在他看来,中国一百多年屈辱的历史给整个民族带来一种落后要追赶的急躁想法。他认为,“中央提出‘稳中求进’,说明国家总的精神不会出现大变动,把这个读出来,你的政治水平就上去了。”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话也并非空泛,“其实是高度提炼的话,可以展开很多。” 在北京市某区政府工作的王晓宇举例说,比如今年区里的工作报告要提出明年计划“大力提高师资力量”,“等到明年开政府工作会时,就要分解这8个字,怎么提高,什么时候开始,要明确下来。”
因为政府必须完成落在纸面上的任务。报告中要是写“明年实现GDP增长10%”,“如果他第二年没有完成,那么上级就可以质问政府领导”。王晓宇说,“要是不确定,话就不能说太满。可以改成力争增长10%,那样没有完成也没有关系。”
一名在中央部委担任部长秘书的官员认为,给领导写讲话稿必须学会时刻“对表”——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对国内经济情况的分析,不能脱离中央的基本立场。从实际情况来看,写稿的人“有跟不上趟的,但不会有反着来的”。
“一个好的讲话稿至少要有新内容,如果没有新内容要有新提法,要是什么都没有,至少你起的题目要有新意。”一位中央部委官员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