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 东风解冻散为雨

2013-12-29 00:00:00王旭烽
文学港 2013年5期

獭祭鱼

鸿雁来

草木萌动

茶承甘霖

——题 记

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可谓春意萌发春寒料峭;那么“雨水”之后,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曲”——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冬末春初,乍暖还寒。

你抬头望天,雨不知从何下起,你也看不到雨水到底是从哪里来,你只能说雨水是从天上来的,然而天看得到摸不着,天是一种哲学上的“无”。而雨,则是有形状有体量有温度的,雨水,仿佛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神秘产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古人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一候獭祭鱼,说的是水獭开始捕鱼了,它们还有雅兴将收获物挨个儿摆在河岸边上呢。天真的先民们就将动物人性化,以为彼等亦知吃饭前要祷告上帝。吾江南水泽女儿,尚未见识过此类先祭后食奇观,却由此联想到影片《纳尼亚传奇》中正义而又滑稽的水獭家族。

二候中的鸿雁飞来,我却是从小就目睹过的。少小丫头,古镇生长,河边渡桥,但见高空一行大雁自南而北,大雁“一”字竖排,我顽强地站在桥中远眺,一直看到它们排列成“人”形,长空一抹,远飞如点,这才松口气,仿佛本人是它们的族长,对它们的队列负有使命。这么自我承担的时候,三候的草木开始萌动了,两只穿球鞋的小脚也就越来越热越来越痒了。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味,而眼前晃动着紫荆花的枝条……大雁远去,它们到哪里了呢?那里有什么生活呢?小姑娘甜蜜而悲伤地在河边长有青苔的石阶走着想着,她还不知道这种感觉叫“惆怅”。

现在我想起了我们茶中的圣人陆羽。一千多年前,如果没有大雁,便不可能有我们的茶圣,没有茶圣便不可能有《茶经》,没有《茶经》便没有等等等等……完全是一个多米诺骨牌。史书告诉我们,有一个人,名叫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也不知道他是打哪儿来的,只听说他出生时被丢在湖边,天上大雁飞来,看到弃婴,徐徐下降,张开大翅,就用羽毛盖住他。接着有个名叫智积的僧人发现孩子,抱来收养寺中,还以《易》筮,为他占得了一个“渐”卦。卦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意思是说,鸿雁飞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队伍整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其人择姓为“陆”,取名为“羽”,又以“鸿渐”为字。无论姓、名还是字,都与大雁有关。那么从逻辑上说,我们是否可以推理,大雁与茶实际上是有关的。

早晨起来,看后山雨势,春雨贵如油,果然山峦间是亮晶晶的湿。古人关于阴阳的见解,我们后人大约只是从字面理解,或者理性的形而上的理解。我们说天是阳,地是阴,实际上可以理解大地是一个繁殖力非常旺盛的女人,而天是身强力壮的男人,男人要与女人缠绵,这才能够阴阳互动,创造生命。现在,我们的季节正处在阴阳互动的过程之中,但这个过程是非常温柔体贴的,就如一个非常尊重爱惜女人的男人,它细心地从容不迫地爱待自己的爱人,这是一个非常和谐的融合过程。

而我们这些天地的子民,正在享受天地间这种美好的和谐过程。

虽然如此,无论如何还是没法理解自然法则的不可思议。记得当年我怀孕之时,有人告诉我,怀孕进入第四个月,就开始胎动。结果,三个月结束第四个月开始的第一天,胎动就开始了。你不知道自己跟谁许了约,什么时候许的约,谁答应的我们,要把给我们的东西送来,并且为什么就会这样不期而至。

雨水也是这样,昨天中午,它就开始润物细无声般地来到了。山崖边的大石头颜色深了,柏油马路却还看不到水迹。天上为什么会下这样一种东西呢?谁给我们送来的呢?谁通知了它呢?我看到山溪边的核桃树发芽了。长得高高的象牙白的身躯,连枝干也是白的,好像擦了粉,枝头上爆出了橘红的叶芽,好美!

下午的雨又收了回去,它要等一等,看一看人间对它的态度,欢迎它吗?雨,早春的雨水。在这个季节,茶在争取着爆芽,早茶已经要在这个季节里开始挣出第一片叶芽了。

雨天凭窗释卷,真是一大经典意境。就着雨声继续喝白茶,读书。

想起我第一次到安吉溪龙乡,看到他们的白茶馆,解说词将安吉白茶定位为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到的那种白茶,心里还是纳闷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宋徽宗所说的白茶应该就是福鼎白茶,是真正意义上的白茶。关于这个问题,我后来还咨询过一些专家,得到的回答亦各个不一,直到我遇见程启坤老师。程老师是中国茶叶研究所前所长,茶业界顶尖专家,我专门问了他这个问题,他给了我一篇由他署名的文章——《大观茶论》与安吉白茶。文中摘要是这样说的:

安吉白茶是绿茶,与福建白茶不同;安吉白茶的品种属“白叶茶”一类;经实地考察和史料研究证实,安吉白茶就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指的“白茶”;安吉白茶具有特异的生化特性与品质特征,因而安吉白茶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与利用价值,是不可多得的优质保健饮料。

用我的语言转述一下程老师的观点吧,看看科学和文学在我的笔下能否如茶如水。

首先还是得强调一下,千万别以为天下的白茶就是白的茶,天下有不少的白茶不是白的,比如安吉白茶,它就不是白茶,与福建白茶不同,它是绿茶。

说到中国的六大茶类,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那是一色的色谱组成。其中福建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是采用白毫多的品种芽叶,制成的茶叶满披白毫,外观色泽呈白色,这种白茶,才是名副其实的地道白茶。

而“安吉白茶”等一类白茶,则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芽叶加工制作而成,外观色泽为绿色,属于绿茶类;一句话:安吉白茶是用白色芽叶制成的绿茶;福建白茶是用白毫的绿色芽叶制成的白茶。

听上去挺拗口的吧,白的是绿的,绿的是白的。科学就那么回事,你不能搞什么神似不形似,什么神散形不散。像这种让你感觉心烦地方的文字描述,你必须一个字也不能跳过的认真领会,才能真正明白那是怎么回事。

概念太多接受不了,咱们还是只说那“白的是绿的”吧。

所谓的安吉白茶,就品种而言,应当属于“白叶茶”一类。这种“白叶茶”的品种,虽然极少,但也并非绝无仅有。它本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茶树,是产生遗传突变而形成的特异品种。每到早春低温时,突变体茶树生长出的芽叶,就会有叶绿素缺失现象,此时的嫩芽叶是乳白色的,直到日均温度达到19℃以上时,叶色才开始慢慢复绿。

当年我写“茶人三部曲”时,就是因为读了有关安吉白茶的报道,从白茶这种突变体茶树,想到人中的突变体,那些雪白雪白的人儿。也因此我在《南方有嘉木》的结尾,让杭家诞生出一位突变体白人儿,并由他的祖父为他取名忘忧。这是一种象征——为整个家族而成为牺牲的神坛祭品。“茶人三部曲”130万字中写了六十多位人物,那白色的忘忧,是我最钟爱的茶人。

最好的事物总是超越时代与人的。我喜欢白茶,皇帝也喜欢白茶,我对宋徽宗的喜欢白茶并不表示惊讶。皇帝赵佶(1082~1135)酷爱饮茶,精于茶道,善于点茶,北宋大观年间著有《茶论》,后人称之《大观茶论》。再过不到二十年的时光,我们这位皇帝就要成为阶下囚被发送北方了,而此时他还一本正经地沉醉在他的茶世界中。《大观茶论》这本书,有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勺、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二十一节。白茶是其中的一节。咱们看看这位皇帝茶人是如何描述白茶的: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我还是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吧:

白茶自成一类品种。它与一般普通的茶树是不同的。这种茶树枝条柔软,容易铺散开,而它的叶子,叶片薄而呈浅黄白玉石色泽。山崖丛林之间,偶然扎根生出,那可不是人工有能力可以栽培的。贡茶产地中心地带的焙茶工场,只有四五家焙场生产白茶,活着的白茶树不过一二株,而生产出来的茶饼也只有二三銙。新发出的芽叶本来就不多,制作加工又是那么精难,品饮中在冲点过程时万一失了分寸,那茶立刻就沦为常品。所以,制造时必须精益求精,点茶时又必须掌握得当,这样茶才能做到外观浅黄明亮,汤色清澈。白茶就好像一块白玉镶嵌在矿石中,构成无与伦比之美。贡茶中心产地以外的茶山,也有生产白茶的,但品质就不及中心所产的白茶了。

枝条柔软,绰约散落,叶片莹薄,如玉在璞。作为文艺大家,赵佶真是了不起,将白茶描述得又精确又美,是记叙文与美文的高度结合。程老师说他亲眼看到了那株春天里的安吉白茶祖,我也曾经去现场考察,我见过那万绿丛中的一丛浅黄奶白,安吉白茶的确就是那样的。

学历史出身的人,知道孤证是不管用的,要有佐证啊。佐证是不少的。

比如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这个宋子安可不是宋氏三姐妹的弟弟,此人生活在近千年前,生世如嵌在历史山谷狭缝中的碎片,实在是剔不出来。从茶史家考证看,他就是北宋建安人,别的都不可知了,但他所著的《东溪试茶录》却大名鼎鼎。在“茶名”一节中他记述道:

“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今出壑源之大窠者六(叶仲元、叶世万、叶世荣、叶勇、叶世积、叶相);壑源岩下一(叶务滋);源头二(叶团、叶肱);壑源后坑一(叶久);壑源岭根三(叶公、叶品、叶居);林坑黄漈一(游容);丘坑一(游用章);毕源一(王大照);佛岭尾一(游道生);沙溪之大梨漈上一(谢汀);高石岩一(云擦院);大梨一(吕演);砰溪岭根一(任道者)。”

宋子安在这里记载的白叶茶共有21株,而且这些茶树都还各有主人,这些白茶树留传到现在了吗?如果还活着,那就是千年白茶老母了。

南宋还有个叫赵汝砺的,是孝宗时期的人,当过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大约相当是个财务处长吧。他在《北苑别录》一书中记述道:

“惟龙园胜雪、白茶二种,谓之水芽,先蒸后拣……茶有十纲,第一第二纲太嫩,第三纲最妙……白茶用十六水、七宿火……白茶无培壅之力,茶叶如纸,故火候止七宿,水取其多,则研夫力胜而色白,至火力则但取其适,然后不损真味。”

北宋蔡襄茶史中大名鼎鼎,绝不下于书法史中。他在《茶记》中记述说:

“王家白茶闻于天下,其人名大昭。白茶唯一株,岁可作五七饼,如五铢钱大。方其盛时,高视茶山,莫敢与之角。一饼值钱一千,非其亲故,不可得也。终为园家以计枯其株。予过建安,大昭垂涕为余言共事。今年枯蘖辄生一枝,造成一饼,小于五铢。大昭越四千里,特携以来京师见余,喜发颜面。予之好茶固深矣,而大昭不远数千里之役,其勤如此,意谓非予莫之省也,可怜哉。乙巳初月朔日书。”

这个大昭即王大照,也是个奇人了。他有一株白茶,那就是一株摇钱树了,一年也就做那么五至七个茶饼,却名扬四海,由此不免就遭人嫉恨,有人竟然就将这株白茶害死了。蔡襄到建安时,这个大昭曾哭诉到茶官蔡襄那里。没想到那白茶生命力也够顽强,枝芽竟然死而复生,不过比原来那株要小得多,只做出一个小小的茶饼。这个王大照喜极,竟然不远四千里来到京城见到蔡襄,只为了报喜。蔡襄想到自己已经是个够痴的茶人,没想到还有人比他更痴。他这举动,让蔡襄看来,“可怜哉”。这个可怜,当是又赞叹又感慨吧。

还是苏东坡潇洒,在《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诗中,他盛赞白茶的品质,说:“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醁。”说的是建州叶家白茶胜过美酒,因为宋子安在《东溪试茶录》中记述的建州白茶培植者大多姓叶,那白茶便也跟着主家就姓了叶。

有那么多佐证材料,足以证明宋朝就有白茶,白茶虽少,但价值昂贵,是茶中极品。或有人问,那白茶到底怎么回事,它为什么会变白,为什么会突变啊?

程老师告诉我们说:

白叶茶,是一种低温情况下产生叶绿素缺失的遗传变异体,是茶树中的特异性品种。由于这种茶树代谢机能的特异性,低温时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但由于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显著提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游离氨基酸的生成量。因此,早春白叶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一般均在6%以上,高者甚至达9%。这时其他一般品种的含量只有2%~4%。由于白叶茶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很高,因此有利于提高成品茶的香气和滋味的鲜爽性。

我知道对某些读者来说,这一串专业术语已经让人头昏眼花了,我当初也如是。所以教你们一个办法,记住“氨基酸”三个字就可以了,这个氨基酸,就是茶里面的味精,白茶多的就是那个氨基酸,所以喝时鲜爽极了。

我对程老师的学问一直是很敬佩的,我跟他讨论到这个问题时,他特别强调这一点,宋徽宗提到的白茶,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安吉白茶品种;但是,宋徽宗提到的白茶,并不一定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株白茶祖。因为这样的白茶,虽然罕见,但在别的地方,你也不能说一定就没有。他的话,让我想起了当初作家协会搞活动,瓯江文学大漂流的时候,我们到了景宁的敕木山,我当时就在敕木山的一株白茶树下拍了照片,那里的茶厂还专门用了我的《南方有嘉木》的情节作了茶叶广告。从那时候我就知道,敕木山中有白茶。我也知道宁波地区有产白茶,应该是在宁海的大山之中。另外,福建的建瓯地区也是有白茶的。只是都非常稀少,非常珍贵,从这方面说,的确皇帝的金口开得很精确: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

好了,皇帝谈得太多了,皇帝们坐在一切风物的终端,大张着口,贡品就进了他们的腹。吃完了一抹嘴,评价说:好吃!弄得我们后人一谈风物必谈皇帝。而现在,此刻,雨水季节,恰是茶生命开始的初端,是劳动人民培育茶生命的时节,皇帝靠边站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到底知什么时节,为什么当春要乃发生啊,杜甫先生?现在我知道了,因为有许多的种子要在这时候播下土地,其中就包括我们的茶种。

“雨水”是什么?雨水表示开始下雨,或者表示雨量开始增加。江南茶区,冬季雨量虽然较少, 但仍然是有雨的。农学家告诉我们,二月中旬始,茶区降水量便逐渐开始增加。这可是播种的季节啊,千万要明白这一点,茶籽播种、茶苗移植时期是否适宜,对茶籽发芽、茶苗生长,影响可大可大了。不违农时地掌握种植适期,可提高茶籽发芽率和茶苗成活率,并使茶苗生长良好。关于这一点,老辈子人是有很多真知灼见的农谚的,什么“春前播种早,春后播种迟,雨水惊蛰最适宜”;还有“正月早,三月迟,二月播种正当时”;还有“雨水种茶用手捺,春分种茶用脚踏,清明种茶用锄夯也夯不活”等等。

可别以为这些农谚说的就是一回事,我自进入农林大学教书育人,就痴迷上了农和林,我就觉得农林朴素真诚,实在管用,人文精神强,时髦话说,是饱含正能量。比如这三条农谚,它其实是分别说明着适宜的播种和移植期,精确性强,是大有文化在其中的。

先说茶籽。茶籽的播种期很长,从茶籽采收的当年十月到次年三月都可播种。虽然认为秋播比春播好,因为秋播的茶籽可在土壤中充分吸收水分,到春季可很快发芽生长,还可减少茶籽贮藏手续。但由于秋季劳力紧张,冬季温度又低,所以不少地方还是采用春播。根据江南茶区的气候特点,春播宜早不宜迟,过早土壤还要冻结, 过迟也会影响茶籽发芽率,因此要掌握适时播种, 农谚说立春前播种太早,春分后播种太迟, 而雨水惊蛰前后播种是最适宜的。

再来说茶苗的移植。一般以为移植期以初春和晚秋为最好,如果春移,宜适当提早,如江南各地,雨水时节气温已上升到6至8度,雨量慢慢增加,光照强度又不太强,茶苗特别容易成活。一旦过了清明,气温升高到13至15度,光照较强,对移植的技术要求较高,成活率就相应减低,所以茶农才说,清明种茶用锄夯也夯不活,即种得很紧也不易成活。

不由记起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到的种茶:“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艺而不实,植而罕茂。”这十六个字,多少年我参过来参过去,以为参到底了。此刻,在雨水的季节里,恍然看到一千多年前的茶圣陆羽,是怎么样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并未垂钓江畔,却卷起裤腿,弯腰躬身在高山茶园里,播种着茶籽,移植着茶苗。他手握锄头,满脚沾泥,一下一下实实地夯着泥土……明白了,这十六个字是因为经了雨水,才湿漉漉又沉甸甸的啊。

回望一千多年前我们的茶圣在山中的隐约身影,他身边的茶园,被雨水打湿的黑绿的老叶,感动心起,竟然禁不住就要潸然泪下了……

责编 荣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