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作为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学校特色的定位与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几年来,我校一直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助力学校的内涵发展,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保障
建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校级领导、教研干部及多名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管理课程建设与实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位。
制定实施细则,提供制度保障。为了加快规范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就校本课程的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开发管理制度、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制度、评价制度)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与步骤、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
加强师资培训,提供队伍保障。学校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号召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学习,提高水平;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聘请区少年宫的教师等,为教师、学生作辅导。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统一引用阶段。2001年,校本课程实施伊始,考虑到教师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师生国学知识与道德水平的缺失,我校确定了《三字经》为校本课程教学的主教材,明确了诵读与译文、释词与理解、典故与教育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制定了开发方案与课程纲要。
统一规划、自主开发阶段。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在中心校办学特色、办学思路、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各校结合师资特点、学生需求自主开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并在开课前在中心校申请备案,上交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经审批后开设。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并与综合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选择性强等特点。
资源共享与拓展阶段。统一印制了《做主人系列教育读本》,共12册,提出了实施意见,规定了循环使用办法,实现了资源共享,自主选择。
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明确总体要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引导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教材,把其作为一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不断地加以利用和拓展;突出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引导师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丰富课程的内容,深化课程的内涵,提高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明确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知识性与思想性、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施与改进完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明确课时计划。依照“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意见”分配课时。以学期为单位做整体安排,适度弹性,既可分节使用,也可集中使用。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理解并深入落实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从年级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
加强教学研究。建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加强研究与交流,开展校本课程评优课,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研究意识。
实施课程评价。学校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参照国家课程的考试考核办法,以检查督导、评优课、汇报总结、座谈访问等形式为主,其绩效认定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对于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效果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过程性评价、学校的文艺汇演、特长展示以及问卷调查为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质量综合评价。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必须符合学校的特色办学方向;而学校的特色建设依托于校本课程,特色建设只有得以课程化实施,才能使师生把特色建设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尤其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学校特色建设的结合,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