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的提出
学校主题研究课强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研究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恰切的、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选题。然后组织学生把题目汇总整理,主要分为天文、美食、动漫、校园、北京文化等几类。最后,经过师生的研究讨论,共同确定了本学期的研究主题——大话四合。
主要理由:
四合文化的传承。四合院作为中国文化或者北京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当代小学生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四合院文化,不仅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更是弘扬和发展的绝佳机会。
校园生活的积累。校园内有四合院式建筑,学生对四合院有近距离接触和直观感受,对于四合院的研究有了很好的生活积累。
前期研究的传承。从研究的延续性来讲,学生五年级时研究的是校园环境,当时很多学生对校内四合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六年级对四合院的研究做好了储备。
主题实施
1.构建教师层面系统性组织
在主题课实施前,我们首先构建了年级的系统性组织,包括三个层面:年级组织管理系统、研究方案设计系统、教师指导提升系统。每个系统都发挥出系统职能,三方合力,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障主题课有效实施,实现师生共同研究发展的核心目标。
2.在主题课计划制定阶段,发挥“年级组织管理系统”的功能
这个系统主要由两位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团队对全局进行统筹规划 ,安排部署。它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发挥了对主题课的引领、分工和整合功能。
引领。包括制定主题课实施计划、把握各班主题课研究状况,组织教师间的经验交流。
分工。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开展研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科任教师配合班主任,利用自己所教学科优势,拓宽学生思维、方法,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支持。
整合。主题研究课与学校国学研究、年级的社会大课堂活动整合进行,首次创新:根据学生的选择,用同一时空确定到不同的地点进行参观。之后,再在同学间进行交流。
3.在主题课实施前,发挥“研究方案设计系统”的指导功能,使教师在上课时“有案可依”
主题课的方案设计基于学生曾有过的研究经历和经验,力求贴近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主要凸显以下特点——
活动方案体现出让学生经历初步的科学研究过程。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通过主题课力求使学生体会初步的科学研究流程,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能对研究产生兴趣。
活动方案中有提供给师生的科研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户外参观时,往往需要观察、调查、访谈,面对获得的信息时也需要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所以,我们在方案设计时提供给老师一个范本,供老师们在指导学生时参考。
如在去李大钊故居参观的方案设计中,我们提供了“访谈式”研究方法的举例:(1)行动前列出访谈提纲(列出你要了解的几个问题);(2)访谈的时候使用录音笔进行录音,同时简记一些对你有启发的词、句,以便做重点内容的整理;(3)对有启发的内容进行重点整理,可以打成WORD文档。
活动方案力求能为师生提供自主性探究的空间。在方案设计的环节中,我们尽可能发挥师生的自主性,鼓励教师发挥出自身的科研能力,形成本班的研究特色,追求多角度、多视角、多元化。如有的班突出手写字和手绘画的资料积累;有的班突出做研究性小论文;有的班突出随时整理补充资料夹,做一步就留一个脚印,从而提高孩子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在主题课实施过程中,发挥“教师指导提升系统”的功能,使学生能够有效展开活动
从纵向看,教师的指导是多层次的。开题时,有全年级整体指导;研究过程中,有班级内的小组指导;汇报展示时,有个别的重点指导。
从横向看,教师的指导是多元的,即多学科教师全员参与指导。
下面,我重点谈谈班级内的小组指导。
形成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在学生广泛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自己研究四合院的兴趣点,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完善组员搭配,同时对选题大小给予点评和适当的调整。
制定研究计划,绘制思维导图。教师针对小组研究计划的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行性,思维导图绘制是否清晰,执行措施是否具体等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再次收集资料,初步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资料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甄选有价值的资料,拓展研究方法,除了网络、书籍等文本资料,建议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向父母或者专业研究人员请教。
广泛利用资源,全员共同参与。(1)小组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四合院进行实地研究。(2)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带学生到北京典型四合院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不同的资源,如校内、周边、民宅以及皇家四合院等不同类型四合院进行参观。(3)所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究与指导。例如:班主任提醒并指导学生随时做好研究记录,指导学生写观察周记;数学老师给学生讲授在绘制平面图时所需的比例知识;音乐老师教学生唱自编的主题曲;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绘制展板学写艺术字;劳技老师与学生一起拼插四合院的立体图形。通过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研究空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四合院的文化。
教师在对小组进行指导时,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帮其提炼、梳理和总结汇报内容,找出研究中的漏洞,将教师的思考、疑惑以及已有储备补给给学生,引领学生的研究朝纵深方向发展。
活动成效
学生通过对四合院的研究,不仅体会到合作的快乐,还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初步体验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并形成了关于四合院的研究成果。学生合作完成对四合院的实地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和科学小论文;自主创编四合院相关的歌曲、相声、话剧,展开四合院辩论会;运用废旧纸板制作立体创意四合院,将新时代元素融入四合院设计,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学生们几乎都成了四合院研究的小专家。本次研究,学生共整理收集资料近10万字,照片2270张,视频时长665分钟,资料夹84份,创编课本剧45部,相声11组,撰写论文73篇,制作立体模型和创意四合院192个,小报356份,学生感受560份,调查问卷家长感言203份。
在本次研究中,不仅学生们收获颇多,而且老师们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我校办学理念的理解。
在主题研究课中我们以“大话四合”为载体,实现“四合”向“四和”的转化。“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李校长曾带领我们理解了“人”字的含义,撇代表会学习,捺代表会做人。在主题研究课中,我们也力图实现全人的教育——
撇中实现“四和”。一和: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二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促进学生系统化思维的初步形成。三和:课内外学习活动的和谐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其创新精神。四和:主题研究与学生兴趣爱好的和谐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四和”便形成了“人”字的“撇”,让学生们学会研究的方法,提升研究的能力,养成研究的习惯,提升研究兴趣。
“捺”中实现四和。“四合”又构成了这“人”字的“捺”,使学生学会做人。一和: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的和谐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二和:个体与团队的和谐促进学生学会合作互助,讲诚信。三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增强民族自豪感。四和:人与环境的和谐,更有效地促进一个自然人、社会人,一个全人的形成。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全”,这不仅仅意味着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更蕴涵着一种广阔而博大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