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段式教学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2013-12-29 00:00:00苗翠丽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0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呢?2012年,我校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集团校,开始采用实验二小的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即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授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前参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课前参与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前参与呢?我设计了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参与单,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进行参与,逐步提高学生参与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前参与的兴趣。在讲五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时,我要求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如:在制作“方向与位置”这个单元中《简单的路线图》一课的参与单时,我设计了一个综合实践应用,要求学生邀请家长参与完成绘制从家到学校或其他地点的路线图,并描述路线图。学生完成了以上的课前参与作业,就等于在课前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教授时教师只要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课中研讨——让学生学会交流的技巧、合作的技能

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互辩,让他们在辩论中互补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作创新。

由于年龄与特征等的限制,小学生对刚刚学过的概念,常常是模糊的、零散的。这种清晰度很低的信息在碰到某些疑难问题时,常常会使学生迷失方向,产生思维紊乱。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十字路口”,设计一些易混淆的题目,从而在互辩中拨正思路。如在教学“平均数”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明身高135厘米,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他在河中嬉戏会不会有危险?此题一出,全班同学迅速分为两大阵营,围绕“小明在河中嬉戏会不会有危险”这个问题,展开了辩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学会了搜集、分析小组成员的意见。

通过生生互动、互辩,学生们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合作的技能。

课后延伸——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我在讲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课后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兴趣盎然,所用的方法各种各样。有的学生把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迁移过来,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还有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学习到的较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学活动,只有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探索与发现、巩固与提高、创新与实践,成为创新型人才。

总之,通过实施三段式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技能,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