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大纲》指出“教学内容应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中国画教学实践活动中,我积极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积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国画带来的快乐,真正喜欢上国画这一民族艺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记得一次国画课教学中,我一说要教学生画芭蕉叶,学生马上就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立刻没了精神头儿。芭蕉叶在中国花鸟画中十分常见,但生长于南方,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很陌生,自然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学生常见的荷花、牵牛花、鸡冠花、野菊花、迎春花、仙人掌、桃花等植物选入教材,便于他们观察和比较。这些植物中有许多被人们赋予高贵品质,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此外,我还针对学生的兴趣,收集了小松鼠、小兔子、小青蛙、小刺猬等生动可爱的动物题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次上课,当学生们看到课件中播放的小兔子形象时,个个兴奋不已。在我进行简短的讲授和示范后,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张张可爱的小兔子形象便跃然纸上。创作完毕,学生们还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创作感言和快乐的体验。
实践证明,中国画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要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和能力差异等,使得中国画的教学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有时候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也会因为学情的不同而产生改变。
一次给韩国班的学生上课,起初我以荷花为素材,但没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于是调整了教学内容,将画荷花改成了画白菜。泡菜是韩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制作泡菜的主要原料的白菜,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了。提起泡菜,学生们立刻来了精神头儿,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白菜的画法,顺利地了解了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
寿桃和荔枝是中国画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题材,但教师多是以折枝的形式讲授,折枝花卉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度较大。于是,我变折枝为静物,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定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难度,实现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
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改用动态的教学方式,先利用实物、图片、国画作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再通过课上学生对实物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得出所表现对象的特点及形象规律,并借助中国画特有的工具、材料,实现表达自我、陶冶情感的教学目的;同时,通过展示、评价作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以前我教学生画鸢尾花时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实践中把花瓣和花蕊画得十分含糊,形象不准确,用笔随意,失去了实物本来的形象特征。后来,我采用动态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画鸢尾花的方法,并在实践中避免了造型不准确的现象。
精心设计示范过程,为学生预设创作空间
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这一环节,介绍和说明造型的基本方法,分解和教授绘画中的笔墨技巧,解决中国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因此,教师演示的环节需要精心设计和认真安排。
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实践、精心设计,授课时做到有备而来,从不信手拈来随意示范,让学生将示范过程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并能将学到的技法应用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
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方式。我校学生多次在全国、市、区级比赛和展示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在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比赛中有四人获一等奖、三人获二等奖;在朝阳区第十一届学生绘画比赛中一人获一等奖、二人获二等奖,其中,有5人作品录入《优秀学生作品集》中。我校研发的《中国画》校本课程,也荣获朝阳区教育科研优秀课题奖。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世代相传,使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焕发出时代的青春活力。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