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守望

2013-12-29 00:00:00巩晓妍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0期

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原北京市永丰中学)有位郑晓利老师,40年来,他始终扎根于农村教育第一线,把自己的青春挥洒在海淀区(西北旺镇六里屯村)山后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漫长的岁月中,有的人选择了离开,而他选择了坚守;更多人成就了自己,而他成就了更多人。郑晓利,一位坚守希望、成就他人的教师,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好教师。

18岁那年,郑晓利老师走上了工作岗位。初中毕业的他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被留在母校北京永丰学校校办厂当了工人,4年后学校领导选拔他为体育代课老师。郑老师一进入学校就被安排带高二年级,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深知自己专业知识不够丰富,闲暇时就找来体育教材自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0年,学校派郑老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成人体育班的脱产学习。在这半年里,郑老师每天积极跟着恩师学习,风雨无阻。恩师是一位精益求精的人,每做一件事都力求完美、准确。这些无时无刻不深深地影响着郑晓利老师。在这里,他学习并掌握了用循环练习法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习结束时,他的一节循环练习法研究课受到了恩师和其他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学成归来的郑晓利老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

十年后,改革的春风吹进北京永丰中学。海淀区永丰乡永丰屯村的一座大庙里,一队青年男女正在热火朝天地训练。他们是永丰中学田径队的队员,教练就是郑晓利老师。正当郑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运动训练时,流言铺天盖地而来。“不务正业。” “这也能考出去?”永丰的老百姓这样说。“穿那么少,乱搞什么!”别有用心的人说。一时的舆论与非议阻止不了他对学生继续悉心的教导。时间证明了一切,郑老师那颗对教育的坚守之心,使学校体育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体育特长生。

几年后,北京市永丰中学的发展遭遇了瓶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本地生源大幅减少。成绩稍微好点的学生都到城里念书,学校生源主要是外地进京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他们的学习基础薄弱且习惯差,一时间永丰中学校风大变:打架、旷课、上网吧、搞对象……

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普通老师的郑晓利果断向校长提出了多种有效举措来整顿校风:德育与智育并重。即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班校会、早晚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等;利用班级量化和个人量化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量化考核结果最终用于学生操行等级评定;定期开展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对于违纪的学生,秉承不抛弃、不放弃原则,多鼓励、少批评,因材施教,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取得进步等。

郑老师持之以恒的教育信念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踏实肯干的作风,赢得了老师们的认可。这一切也都被校领导看在眼里。不久,郑老师被任命为德育主任。

郑老师明知难为而为之,碰到再不懂事的孩子都要管,而且还要严管。成千上万个日子,郑老师接触了形形色色行为偏激的学生,无论对方怎样蛮横,怎样不服从管理,如何跟老师抬杠,郑老师始终没有放弃过教育和管理。

郑主任上任半年,永丰中学校风大为好转。原先的“淘气包”成了他的小跟班。整洁文明的校园让每个人都心情舒畅。郑老师用一颗包容的心坚持守候在这片“盐碱地”上,不抛弃不放弃,只为等待来年吐露的新芽。

年近六旬的郑老师还是学校工会主席。学校有多少退休老师,谁身体不好,谁家有什么困难;学校有多少在职教师,谁要结婚,谁要生孩子,谁还没有对象;老师的生日是哪天——这些都记在郑主席的心里,他是全体教职工的贴心人。

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翩翩少年成了花甲老翁。郑老师在这38年里一直坚持着一线教学。无论在哪个岗位,郑老师都默默奉献。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者是推动民族发展的领路人。在教育这片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中,需要锐意改革的弄潮儿,也需要脚踏实地的践行者,更需要像郑老师这样根植于此、情系于此、心注于此的守望者。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