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体育课程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2013-12-29 00:00:00李永康刘晓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0期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学校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理念和坚守的原点。为此,我校明确提出把“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需求,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在学生健康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程日益得到重视,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它是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教育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过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切实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增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通过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特长学生拓展培养渠道,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通过体育教育科研,引领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下面,谈谈我校的体育多元课程设置,以及课题引领下的体育科学发展。

将体育融入多元化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与文化

学校课程是落实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载体,是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蓝图和依据,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我校依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从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提供选择、促进发展、突出专长的功能出发,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建立起以基础型、丰富型、发展型和专长型四类课程为核心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在体育学科上,根据我校课程方案,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既保障全体学生体质健康需要,又保障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其中,包括体育活动课、习惯养成教育、兴趣类选修课、体育嘉年华、研究性学习2、体育专长型课程。

1.规范开设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

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每周3课时体育课,并确保每节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对学生体能训练的要求。在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从2009年秋季开始,我校增设每周两节的体育活动校本课程,且进入正式课表,确保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能上一节体育活动课。这样,我校每天一节体育课(40分钟)加一个课间操(20分钟3套操),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与此同时,我校通过制定《三帆中学课间操管理条例》《课间操可视化管理方案》《三帆中学课间操优星班评比方案》等制度,抓好每天课间操的质量建设,利用好课间操时间进行学生身体锻炼,开展跳绳、踢毽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课间操的内容。

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成为学校育人特色的内容之一。我校育人特色定位为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即道德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健身习惯。健身习惯成为学校积极倡导和培养的四个习惯之一,并制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我校不仅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健身习惯的培养,在寒暑假也由体育教师给学生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指导学生假期的锻炼。

2.丰富多彩的体育兴趣类校本选修课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依据课程体系的要求,我校每周三、四下午开设课外兴趣类校本选修课。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每位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在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任务的同时,至少开设一门兴趣类校本选修课,同时选聘校外教师和专业教练,参与兴趣类校本选修课建设,为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丰富型课程供学生选择,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多年来,我校坚持开设的兴趣类校本选修课有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橄榄球、铁环、空竹、武术、轮滑、独轮车、健美操、跆拳道等。本学期我校开设兴趣类校本选修课共60门,其中体育类就有12门,且每一门都成为学生热选的项目。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体育竞赛

除了落实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之外,我校还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课外活动和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竞赛注重集体项目的开展,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多年来,根据季节变化和学生的学习节奏,我校在一学年之内的不同时段,穿插安排体育活动和竞赛,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活动特色和传统。这些传统的活动和竞赛累计有:第一学期组织校运动会、开展冬季长跑比赛、冬季跳绳踢毽比赛、集体长绳比赛;第二学期以促进学校“四个良好习惯”培养为出发点、以“以赛会友”“以赛代练”为活动目标,组织体育嘉年华系列班级竞赛活动,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等大型球类项目。这些活动和竞赛锻炼了学生体质,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增进班级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另外,我校切实落实减负要求,将下午正课后的大课时间还给学生。除了周三、周四开设各类校本课程,周一、周二、周五三天,下午3∶25下课之后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体育活动,学校开放所有场馆,提供体育器材供学生使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锻炼了体质,切实减轻了学习负担。

4.借课程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

通过以上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我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

我校不仅重视对学生体质的锻炼,也重视相关体育知识和文化的研习。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开展有关体育与健康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目前,正在开展的相关课题有《北京市初三年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北京市三帆中学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现状与分析》《北京市三帆中学学生家长健身情况调查》《中西早餐营养价值的调查与分析》《足球运动带给我们哪些好处》《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明星对北京市三帆中学学生的影响及人文教育价值》《北京三帆中学学生早餐就餐情况调查与研究》等。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成为三帆校园文化的重要特质。我校常年坚持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与学校传统的科技节、艺术节一起,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快乐之源,也成为三帆中学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5.探索体教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

《纲要》指出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改进优异学生的培养方式”。我校汇集了众多具有突出专长的优秀学生,为了满足众多学有专长的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在体育方面,我们确立了男子排球和女子乒乓球两个项目重点发展,明确了培养目标,并积极探索出了体教结合的体育特长生培养机制。

以科研促教研,提升体育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1.通过科研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我校体育组现有专职教师8人,体育组先后进行了《如何有效提升课间操质量》《体育比赛对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影响》《组织教学如何因班而异》《如何进行体育专长生培养》《体育校本课程研究与编写》《运动训练如何走进体育与健康》等小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语言、教育管理等专业技能。立足教育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理论认识和科研素养,使体育教师达到了我校以下要求:胜任全部基础型课程,精通一门丰富型课程,指导驾驭发展型课程,勇于承担专长型课程。2002-2012年10年间,我校为奥运会、全运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北京市运动会、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等各级运动会,提供裁判支持和现场比赛数据处理、分析保障,相关人员被奥组委、各级组委会以及全国中学生体协多次评为先进。

2.通过科研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科研的重要功能就是引领教育教学,提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我校体育教师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科研素养,使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近几年,我校体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体育统计学、体育运动学的理论和体育科研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学生运动练习过程中,通过记录学生的心率变化,确保学生运动强度的科学性;在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方面,运用科学的诊断方法,提出改进措施,使学生体育成绩不断提高;在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评价反馈上,与年级组、班主任密切合作,用自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客观反馈。

3.通过科研提升体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我校体育工作较早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从学生期中、期末、平时成绩的统计到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监控到过程性考核数据的计算和公示,再到学生运动处方和课后锻炼计划的科学制定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统一处理,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奠定了可靠的数据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体育组开发了体育过程性考核计算机自动处理统计系统,现已在西城区全区推广。因其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大大减轻了体育教师的过程性考核分数录入、计算及统计等环节的工作强度,也为科研提供了直观的数据基础支持,故受到全区各初中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在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的今天,校园生活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体育日益成为培养健康国民的奠基性工程。我们坚信,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参与,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必将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形成阳光向上的人格,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