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智慧地去爱

2013-12-29 00:00:00张兆锋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10期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广大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您有没有想过,能推动另一棵树的应是怎样的一棵树?能推动另一朵云的该是怎样的一朵云?能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该是怎样的一个灵魂。下面介绍的几本书都是一线教师的著作,从这些书中,您能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最近读了侯登强老师的《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这本书按照“体恤、陪伴、倾听、激励”四大主题词对故事进行分类,在一个个带着暖意的故事里,蕴含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也表达了作者对教师专业姿态的期待。

体恤。这是一种情感的姿态,也是一种共情的智慧。

在儿童遭受各种委屈甚至伤害的时候,教师深沉而自然的体恤之情是具有疗伤功能的——儿童发现老师在自己身旁,在用言行表达着真切的关注,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侯老师的文章中体恤的情感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述:脸上带着笑,眼里含着泪,心里滴着血。在一个个孩子面前他把自己放到低处,用自己的童年经历来设想眼前孩子的处境,不断叩问教育者的良知。

在学生跑到自己面前指责对方,哭哭啼啼,委屈不堪时,你会怎么做?侯老师的故事中提供了这样的方法:写出你的委屈来。夏荷和大壮发生冲突,两个人各执一词,侯老师的方法是让两个人都坐下来用笔“申诉”,在书写的过程中两个孩子情绪稳定下来,思考也渐渐趋于理性。而后,侯老师让他们分别写出三条再遇此类矛盾解决的办法——由一个意外事件引伸出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对孩子们良好情商的培植。

陪伴。陪伴并不仅仅是指在一起,关键是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关怀的本意并不是教师一方无条件的付出,而更在于学生是否感受到并作出积极的回应。

教师对学生的陪伴不能演化成“包办”。《好好陪你走一程》中,明受到侯老师用心良苦的关注,从一个不被人重视的“标签学生”变成老师身边的“热点人物”。可贵的是,侯老师并没有因为明的不断示好而沾沾自喜。在《走近你,不是为了控制你》一文中,侯老师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谨慎地提出这样的担忧:我善意地走近明,是不是让他又陷入了另一片温柔的沼泽?进而,想到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做真正的自己,教师存在的价值不是控制而是帮助和成全——如果你不能发现儿童成长中的问题,就不可能有如此体贴入微的关注。这让我相信:教育之路难行,但教育又是值得不断坚守的。

倾听。这是读懂儿童的关键所在。

认识事情的真相,了解儿童的本意,都离不开倾听。在侯老师的故事里,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在《玉兰花开》一文中,小宇因为好奇把玉兰花摘了下来,侯老师在其他同学的“告状”声中,选择了听小宇讲述,从而得知:“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想爬上去闻一闻白玉兰到底有多香,没想到一不小心碰下一朵来。”而侯老师给小宇的作业是写下这次的“探险经历”,在全班朗诵。

在《与一个孩子相遇》一文中,那个对同学不友善的小姑娘,一度令侯老师感到失望。当侯老师选择主动倾听事情缘由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乌龙事件”,小姑娘是被“冤枉”的。这件事让侯老师感慨:“一定要悦纳每一个孩子,从心底里。”

激励。这个词生动地体现了侯老师行动的意义。做一件事情,不是满足于处理结束,而是激发出新的有意义的教育故事。“再进一步去创造,再往前走一步,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就是这“再往前走一步”,让侯老师的故事有了不一样的价值。

在《你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一文中,一个男孩写纸条推荐另一个孩子,侯老师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精心策划,完成两个孩子的心愿;在《贝壳的故事》一文中,侯老师将一枚贝壳化作祝福送给那个有些自卑的女孩;在《用心等待你的每一点进步》一文中,侯老师连续关注小宇的成长过程,创设了不同的情境来唤起小宇的自信……激励,不能单靠谈话,更要将原本看似无价值的事件再开发,来催生一个个暖人心、益成长的教育故事。

体恤、陪伴、倾听、激励,连起来,也正是一种心理疏导的程序。解决孩子心灵的问题,需要教师能够有专业的素养。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如何在现实的教育中得到应用,也是值得思考的事情。一个案例的解决用这样的程序进行属于理性思维,天长日久,就会升华成一种情怀。而每个教师都有这种可能,因为我们天天和孩子在一起,最需要有智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