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坐落于风景如画的玉渊潭公园东南方向,始建于1956年。学校有四个校区,学生3800多人,班级100个。学校拥有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0多位。学校以创建受社会广泛认可的“翠·微教育”品牌学校作为办学目标,以培养“明德笃行,自觉自为”的阳光少年为培养目标,以“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的文化建设、绿色课堂构建、艺术教育为三大办学特色。“绿的生态、玉的品质、微的细腻、润的内涵”将成为新时期“翠·微教育”高品质的追求。
文化立校的根本是什么?是学生的培养方向。我们期望通过六年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对于任何一位有着高度教育自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这都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可以说,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与践行是一所学校立校的核心与宗旨。翠微小学办学已半个多世纪,在历经规模化、规范化、制度化办学历程后,学校进入了“人本”“精细”的高品位发展时期,文化立校成为历史的必然。
在理论层面构建和解读“翠·微教育”
1.“翠·微教育”体现社会对教育的现实要求
学校于2010年初确立了“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的核心价值理念,将“培养明德笃行的阳光少年”作为育人目标,将建立受社会广泛认可的“翠·微教育”品牌学校作为办学目标。
“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意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翠”追求的是高远的教育理想,清澈的教育境界。因为“翠”有翡翠之意,是“美玉”之极品,“明德至翠”要求师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努力进行人格提升,使之达到完美的境界。对教育者而言,就是通过践行高尚的教育德行,实现各育的均衡、和谐、适度,贯彻绿色教育精神。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追求真知,有旺盛的求知欲,有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富有理想,放眼长远,在未来能创造独特价值,服务文明社会。“明德至翠”代表至真、至善、至美的道德和理想境界。
“笃行”源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及“学以致用”“积少成多”和“防微杜渐”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了注重实践和体验、倡导创新的精神。
“微”追求的是细致的教育风格。“笃行于微”关注基础和细节,践行所学,勇于实践和探究,注重体验,勤于动手,长于创造,知行合一。对教育者而言,就是要从细微处入手,从习惯入手,从基础抓起,导之以行。对学生而言,就是切实履行,专心实行,力行其事。“笃行于微”是“翠·微教育”实践的动态价值追求。
“明德笃行”将高远清澈的教育理想与境界和细致精进的教育风格及现实改进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贯通于知行的、通透的文化内涵。它经过各个方面的调研,有具体内容的解读和关系的厘清,如干部之德“人本、责任、精细”;教师之德“博爱、责任、精进、公平”;学生之德“爱心、责任、尊重、诚信、勇敢、勤奋”。每一个“德”都有科学定义,其下的6个主要行为标志既逻辑严密,又可操作执行。将德的要求与具体行为联系起来,不再是空洞的理念,能够贴近我们的行为,达到内外兼修、德行一致。
2.“翠·微教育”关照师生的内在需求
“明德至翠,笃行于微”怎样在师生的内心世界生根开花?我们需要站在人的内心世界去思考文化核心理念的合理性,需要关照师生的价值世界、自我世界。
于是,我们在强调学校文化建设的社会性要求的同时,增加了其“健康自我”的内涵。“明德笃行”只有成为自我的需要,并成为自我的自然天成的方式,才算是走进了人的内心世界,才是真实、真诚、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强调“明德与自觉”“笃行与自为”。有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才能成为自我的自觉的需要,才会有不辞辛劳、不怕挫折的自为的行为,才会有真正的笃行。
内在的需求及外化与外在的要求及内化有机统一,才能使人内心安宁、愉悦,和谐自处与和谐他处,这是做人之本。对于“翠·微教育”,我们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强调“翠”彰显的是绿的生态、玉的品质,绿色生态之中每一位师生员工、每一个团队都能够彰显自己的价值,都能够自由交往、自由呼吸;每一个生态元素(人、物、环境)都自由、奔放,并与其他元素自然融合,圆润通透,充满生机和活力,达到质量、境界和品位上的“玉的品质”。我们强调“微”彰显的是微的细腻、润的内涵,细微中蕴藏一种关爱,温和中蕴藏一种力量,点滴之中透露着深刻与周到,温润中透露着生长和希望,是一种“微风潜入夜”的无声润化。
“翠·微教育”就是社会要求的科学的“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真挚的“情”融合,以实现人本、精细的高位发展。从以上两个角度解读“翠·微教育”,翠微小学才能在历史的坐标中展现它未来发展的脉络,展现它文化立校的根本诉求,逐步成为追求本质和品质的教育。
在实践层面践行“翠·微教育”
1.文化建设侧重整体设计和细节揣摩
我们侧重于学校整体性文化建设的设计,旨在形成全体师生的共识,弘扬学校“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的核心价值理念。首先在环境建设上,我们进行了整体设计,每栋楼、每一层楼道、每一个角落都注重人本和精细,强调发现和创造。环境文化的整体设计和细节揣摩力争做到文化理念与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力求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外在要求与自我发现相融,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无声影响的作用。如用通俗、经典的名言阐释学生六德的要求,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勇气,怎样做一个有勇气的人;还穿插富有儿童情趣的图片,友善提醒学生“发现别人有麻烦,你会热心相助吗”等,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还有张贴学生的笃行卡,学生将自我发现和表扬或写或画在自己设计的“笃行卡”上,展示在自己班级的墙壁栏目中,这是对美德和行为的自我固化。
2.科学的机制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我们每年要举办明德笃行《身边的故事》的征文活动,这些真实的故事及其背后的情义就像水一样,温润而细腻地激荡着我们的情怀。它让老师们觉得,教师之德“博爱、责任、公平、精进”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每年评选的“翠微十大杰出教师”,展示的是不同层面、不同特点教师的突出贡献,颁奖词、短片播放、人物自述等,经典地阐释了什么叫“明德至翠,笃行于微”;每学期举办两次请各行各业“大家”走进翠微会客厅,和学生零距离互动沟通,他们的人生经历、体验感悟催生着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德,而对学生问题的现场回答给予学生新的自我发展的要求;每年评选学生“翠微之星”,自然融入学生之德“爱心、责任、尊重、诚信、勇敢、勤奋”,自我申报、自我宣讲,师生投票,其过程就是“明德笃行、自觉自为”的体验。
3. “公转”与“自传”促使领导者工作创新
制度管不到的地方,用文化去影响。翠微小学的管理,既有硬性的制度,更有软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万事万物,都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太阳系看似庞大复杂,也都是遵循着最基本的自然规律,行星围绕太阳公转、本身也在自转。翠微小学发展同样如此,一校四址,七个中心,也是由公转和自转构成,它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规则性,如同太阳系运行的基本构架,勾画出了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体的发展关系,明确了学校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也提供了全新的管理视角和管理方式。在行政管理上,我们创新性地提出“公转、自转”的要求,强调在学校整体工作目标下,各部门、各校区、各年级、各班级在具体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精要简明,有自己的想法,讲效果,有创新,有展示,充分体现管理者的“人本、责任、精细”,将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有机结合,促进所有人主动、愉快的发展,强调让每个人感受到高度责任心带来的高品质工作的价值感。
4.科学、系统、高效的德育活动点亮学生人生
我们架构了德育活动的载体实施体系,从学生之德出发,有每天的日常行为规范自省、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两周一次的系列班队会、每月一次的分年段主题活动,每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一次的入学和毕业典礼。这些活动以“自我健康成长”为核心,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教师给予指导。从活动目标的细化到活动内容的筛选,从活动形式的推敲到活动效果的评估等,将它当作课题精细研究,当作课程细致实施,强调内容上的价值和新颖,形式上的独特和创新,群体中的个性和展示,互动中的分享和深化,使德育活动变得更科学、更系统、更高效。“花开在我心的种植”“走进社会实践”“‘大家’走进翠微会客厅”“在悦读中发现”等翠微经典、持续的“明德笃行”特色活动,点亮了学生自我成长的道路。
5.课堂教学与课程建设体现“明德和笃行”
我们从学校核心理念的视角,结合课堂教学的特征,确定了课堂教学的观察评价表,观察表中横向包含明德和笃行两个板块,每一个板块纵向又包含六个要素:氛围适度、目标适度、内容适度、活动适度、练习适度、评价适度,每一个“适度”下有3个操作细则。教师的“博爱、责任、精进、公平”的行为体现得一览无余。在课程开发中,学校以“构建艺术课程,完美学生人格”为培养目标,秉承“个性与适度融合,情趣与价值共生”的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整体推进、点上深入”的思路,探索出具有翠微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教材体系和课程管理、实施与评价模式,以达成学校的培养目标。
上面不同路径的实践探索使文化立校有了推进实施的载体,有了载体中的细节落实,这样,“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的核心价值理念根、干、枝、叶才丰茂起来,这就是“追求教育理想,紧贴地面而行”,这就是追求教育品质和本质的“翠·微教育”。
□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