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市丰台区位于北京城六区西南,辖区面积3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多万。作为一个教育大区,丰台区有270多所学校,这其中既有一流的示范校,也有相对薄弱的农村校。近年来,为了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丰台区通过“内升外引”、集群化发展模式、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策略,努力打造区域良好的教育生态。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说到实质,就是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和家长需求的教育。“教育生态”的指向是“全面、均衡、开放、可持续”。区域教育形象地讲,像一片森林,在这片森林里,有高大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还有遍地的花草,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所以,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既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风格的校长,也需要各具特色的教师和快乐成长的学生,他们共同组成一片教育的森林。
为了让优质教育覆盖全区,让区内学生享有最优的教育机会,近年来,丰台区通过实施“内升外引”的策略,在不断提升自有品牌校的基础上,陆续将全市的知名学校引入区内,使全区的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同时,丰台区还以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带动教育集群内幼儿园、小学、中学共同发展,通过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城乡教育共同发展,构建区域教育的良好生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内升外引”,推动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和区域间优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统筹教育资源,坚持“内升外引”,扩大优质,促进均衡,是我区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内升为主”,外引为辅,扩大存量,提高增量,以示范高中校为龙头,优质辐射带动周边普通中小学,形成区域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是我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
“十二五”以来,丰台区借助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的有利契机,对全区教育资源进行优化调整,扩大区内优质校办学规模,实施“六引工程”,即引进名校办分校、引进专门教育研究机构或高校办附属学校、引进优秀的学校管理团队、引进骨干教师、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富有实效的研究项目,确保高端教育资源均衡分布。
第一,鼓励本区有能力的优质学校举办分校,扩大区内优质校的辐射范围。比如,北京十二中在东高地建立东校区,北京十二中初中部迁址桥南科丰校区;丰台二中在小屯地区建立分校,丰台八中在花乡中海九号办分校,丰台五小在鸿业兴园开办第三所分校,丰台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马家堡城南嘉园地区办分校,铁十一小南迁到花乡葆台地区等,使区内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薄弱地区辐射。
第二,引进区外名校到丰台办学,推动区域教育发展。截止目前,我们共引进9所北京市名校,包括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小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西城区黄城根小学、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到丰台办学。
第三,引进大学或教育科研机构在丰台区办附属学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东铁营地区建立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北京教育学院在青塔地区建立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在丰台万年花城小区,丰台区教委将与首都经贸大学合作,创办首都经贸大学附属中学。
“内升外引”还包括人才队伍建设。丰台区广开渠道吸收优秀教育人才,一是面向高校招聘教师,2012年共招聘应届毕业生367名(其中博士后2名,博士5名,研究生58名)。二是吸引外区优秀教师,未来还将着重加强对外区骨干教师流入的吸引力。三是面向全国引进优秀人才。“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从全国公开招聘60名优秀教师。为了吸引优秀人才进京,丰台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问题,提供优惠住房等。为了加强引进工作,我们还专门成立了引进工作办公室,加强引进工作的研究,增强引进工作的主动性。“十二五”以来,我们已从全国各地引进优秀教师34人,其中特级教师29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人。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力争在每个区域(我们把丰台大体分为东南片、东北片、中片南部、中片中部、中片北部、丰台西片等6个区域)打造至少一所优质中学,在每一所学校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实现优质教育的逐步覆盖,从而在全区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探索教育集群发展模式,打造集群教育生态
自提出建立教育集群机制后,丰台区积极探索教育集群发展的改革。“十二五”期间,丰台区大力推进东高地单位型、方庄地区型集群学校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学校协同、资源共享、特色衔接、共同发展的集群机制,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集群优质均衡发展。
围绕教育集群建设,丰台区实施五个项目,建立集群发展保障机制,实施试验基地建设项目;实现教育集群发展网络化管理,实施教育资源共享项目;开展专家引领、集群培训、共同研修、校际交流等多种形式研修,实施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统筹校外、社区教育,创办集群特色教育,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项目;依据学校个体发展基础,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分析集群内各学段教育特点,创建集群教育特色品牌,实施特色发展项目。
方庄地区型集群学校建设以北京十八中为龙头,该集群涵盖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校外机构及优质民办教育机构27所。集群以“打造方庄教育生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向,在课程资源开发、师资建设、特色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东高地教育集群包含1所中学(北京市航天中学)、5所小学(东高地一小、东高地二小、东高地三小、东高地四小、南苑四小)和1所校外教育机构(东高地科技馆)。该集群以“共享资源、共育英才、共谋教育、共创特色”为发展理念,以航天科技教育为主题,建立“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教师培训、主题教育、经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该集群还积极与省外学校开展交流活动,2011年11月,甘肃地区校长到集群访问、考察。2012年2月,与西昌实验二小结为姊妹校,扩展了东高地教育集群的参与度、影响面。为推进东高地教育集群的发展,北京十二中将在东高地建东校区,充实集群力量,同时还将打造具有集群特色的科技课程,加强集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途径,推动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丰台区所有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均衡发展,结合丰台区实际情况,我们坚持以义务教育为重点,采取“四倾斜”策略,即向河西地区倾斜、向农村校倾斜、向办学条件困难学校倾斜、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还开展了国家级课题《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构建教育集群、区域教研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创办互动反馈技术协作组,让各校共进,资源共享,各学校建设取得了实质的收获。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途径为丰台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丰台教育的强势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区域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共同发展。长安新城小学、大成学校(小学部)、岳各庄小学、小屯小学位于丰台卢沟桥乡,规模普遍较小,平行班少,教师缺少与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交流的机会,专业引领水平较低。为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在教委业务部门的参与下,2010年4月该区域创建了区域教研共同体。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入研讨、共同提高”的方针,教研共同体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城乡均衡发展为目的,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突破口,以交流互动研讨为手段,整合各校资源,搭建教师交流展示的平台,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区域教研共同体搭建了教师发展的平台,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促进了区域内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互动反馈技术协作组推动花乡农村学校发展。同卢沟桥乡的学校一样,花乡8所农村小学面临同样的发展难题,为了提升该区域的整体教学实力,2012年初,由看丹小学牵头,将相邻的8所学校组织起来,组成了城乡结合部互动反馈教学协作组,共同参与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教学研究》。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该区域学校的课堂氛围变好了,孩子们精力集中了,师生互动的形式多样了,改变了课堂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乐趣,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提升了区域整体教学实力。
丰台区卢沟桥(永定河)以西地区,被简称为河西地区,有小学11所。在该地区,有市级示范高中校北京十中,为扩大北京十中办学规模,丰台区在槐树岭地区建设北京十中槐树岭校区。同时,2011年,与人大附中签约,引进人大附中。为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河西教育共同体先后成立校长沙龙、小学教师发展共同体、党建协作组、少先队河西片组、体育片组、工会片组等活动组织,形成了从校长、书记到教师再到学生、从学校发展与管理到党组织建设、德育、教学、工会组织等各层面全方位协作体系,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推动了丰台河西地区教育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丰台区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区域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各区域教育高地逐步形成,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