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自我重造

2013-12-29 00:00:00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3年22期

中国近数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激发生产力、调适生产关系的最得力手段,改革使中国形象、实力和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同时,世界各国,从最强大的美国,到落后欠发达地区,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在他国改革样本的促动与启发下,积极寻找本国改革的切入点,以期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赢得先机,占据主动,不致于被时代所冲刷淘汰。可以说,改革已成为当代各国最鲜明、最普遍的共识。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一系列改革纲领,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又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然而必须看到,改革绝非“众人皆醉我独醒”,“西方不亮东方亮”,能否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与藩篱,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审视我们自身的改革发展历程,在比较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借鉴一切优秀经验,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一个复杂多样的发展中大国,需要吸纳各类难题、多种困境的解决方案,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可能有益于充实我们的思路和做法,帮助我们解决一个方面、一个领域、一个时期的具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深刻指出,要继续抱着谦虚的态度,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

同时,在这个全球竞速的改革时代,没有人甘于裹足不前、原地等待。发达如德国,也敏锐地抓住“时机之窗”,对国家发展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智利、俄罗斯等国,更是在艰苦的探索中不断寻找着最优的前进道路。一旦松懈、止步,即使是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因为改革发展迟滞拖了欧盟的后腿,也被讥讽为“PIIGS”(笨猪五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面深化改革并非我们的专利,在全球坐标系中,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世界奔跑的速度。

实践和历史是最真实、最生动、最有启迪意义的教材。现时期的改革,如果能通过横纵两个维度,汲取他国历史中的得失经验,必能起到复制成功路径,规避潜在风险,增加理论自觉和战略前瞻能力的功用。有鉴于此,我们约请郑春荣、韩琦、陈厚义、杨闯等专家学者撰文,深入解读各国改革的得力措施和正反经验。其中,既有发达国家的自我革新,也有发展中国家的局部赶超,特别是比较了对于同一改革议题,各国不同的应对处理思路与举措。我们将相关文章集结一处,供读者比较分析,并期望能与中国当下改革实践相互参照,以期从中汲取观察现实和理解改革的灵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德国的“2010议程”是对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修正,从强调再分配公正转向机遇公正,力求使每个有工作能力的人都有工作的权利和机会。这是社民党内的改革人士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做出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调整。施罗德曾毅然决然地表示,改革不能受阻于个别人的特殊利益,能否改革关系到社民党接下来10年的执政能力。

——郑春荣

智利现代化道路的经验给其他拉美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以启示。智利道路并没有提供一种一般化的供人效仿的范式。它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 智利的主要经验并不是盲目地奉行单一的绝对的范式,而是与各种狂热的思潮渐渐拉开距离, 针对自己的具体问题制定并修正政策,不拘泥于预先设计的某种方案。

——韩 琦

放眼全球,老龄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老龄化的经济风险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持续挑战;而为了应对日益扩张的老龄化成本,发达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养老金制度改革、调整高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在这些措施中,提高退休年龄政策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地位,成为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重要工具。

——陈厚义

从经济体制看,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都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中俄两国的改革都对世界产生不同凡响,对内则是伴随利益与权力的分配,社会分化之烈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两国在新形势下所积累的问题有共性,也有不同,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才能找到出路。

——杨 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