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生长、发育的文化土壤

2013-12-29 00:00:00李鉴踪
文史杂志 2013年2期

年画是指民间过农历年时张贴的表现欢乐、吉庆气象的图画。中国年画产地众多,绵竹年画是西部地区最著名的品种。各地年画均具有吉祥喜庆、色彩鲜明等共性,同时又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以绵竹年画为例,使用当地粉笺纸、线版廓印、手工绘制、色彩浓艳、谐趣生动等,便是它区别于其他年画的重要特点。

绵竹年画何以在绵竹而不是在别的地方产生并兴盛?绵竹年画为什么具有手工绘制、谐趣生动等等特点呢?这与养育它的那块土地上独特的文化土壤,包括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生活、商业经济、交通运输等密切相关。

一、竹纸之利,为绵竹年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载体

关于“绵竹”名称的来历,一般倾向于因其“地滨绵水(今绵远河),多竹,故名”[1]。还有一种说法是:该地特别盛产绵竹,因此而得名。无论哪种说法,都表明古时绵竹盛产竹子。绵水(绵远河)乃沱江上游,为流经绵竹最主要的河流。流域的经纬度、海拔、坡度、气温、雨量、土壤、土层深度等,都非常适合多种竹类生长。《绵竹县志》卷八《物产志》载:“古时绵竹盛产竹,品种二十余,绵竹尤胜,叶细片多而不下垂,质柔,节有毛呈黑色,稍挺,冬枯夏茂……”[2]又有记载说:“绵竹、白茄竹、笼竹凡十五种,皆可造纸。”[3]

竹,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造纸原料,绵竹因多竹而成为古时著名的造纸之乡。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四川的造纸业就已十分发达了。据《绵竹县志》和有关文史资料记载,以竹造纸,明清极盛,全县有三百家之众,年产各种纸千吨以上。

纸张,是书籍字画的主要载体,当然也是木版年画的载体。古时巴蜀地区三大年画产地绵竹、夹江和梁平,无不是产竹之地和造纸之乡。也正是借纸之利,绵竹年画才得以蓬勃发展。《绵竹县志》说:“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4]绵竹产纸,种类众多,质量也好,非常适合印制年画。最初,绵竹年画一直使用当地生产的土纸。后来,使用在土纸上刷泥胶制成的粉笺纸。这种纸莹白细腻,色彩还原度高,不浸水,不变色。

年画具有一年一换及平民消费的特点,制作成本是年画艺人和作坊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这也间接决定着年画销售价位和市场占有份额。使用当地价廉物美的纸张制作年画乃是必然的选择,绵竹“不差纸”的客观条件为绵竹年画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保障。

二、文人绘画的影响,形成了绵竹年画手工绘制的艺术特点

“彩画几千几万幅,均用手工彩绘出。”绘画性强是绵竹年画的显著特点,每一幅绵竹年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唯一”的。绵竹年画舍去相对省时省力、复制能力极强的木版套印方式,而采取只用木版印出墨线、全凭手工彩绘填色的复杂方式,究竟是为什么呢?

绵竹年画起源于何时,目前并无定论。我个人的理解,绵竹年画萌芽于汉朝,绵竹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宋。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前,民间年画就应该已出现,门神、灶君便是最早的年画形式。只是,隋唐之前,门神多手绘;木刻书籍出现之后,木版年画才应运而生。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不但没波及到四川,还使成都两度成为朝廷行都,成为长安之外的另一政治文化中心。中原贵族和文人纷纷进入四川,既刺激了四川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后蜀明德二年(公元935年),蜀主孟昶在成都设“翰林图画院”,培养了大批绘画人才。美术的兴盛,一直延续到宋代。唐宋时期,成都大慈寺、青城山等名寺名山以及绵竹境内的许多寺观,都留下了大量名人绘画手迹。五代时的娄道隐,便是绵竹本土画家,其画迹留存后代,影响不小。

大规模的文人美术创作活动,必然带动当地民间美术的繁荣,并对当时的早期年画产生重要影响。后来的绵竹年画艺人有一个习惯:把到庙子里学壁画当作学艺的基本功。年画艺人纷纷学习壁画的结果,不但使许多年画作品如《金刚》《家神》《魁星》等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寺观壁画如出一辙,而且彩绘技巧和线条装饰都明显深受影响。[5]在个性鲜明的文人绘画的影响下,绵竹年画的画师们不愿成为完全的“匠人”,而纷纷希望在年画创作中张扬个性。这,兴许就是绵竹木板年画全凭手绘的肇端。

至清代,四川大量兴建会馆。这些宏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画师雕塑神像、彩绘梁壁。画师从哪里请?最现成的就是制作绵竹年画的艺人。大量的壁画、神像创作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画师们的艺术水平。我理解,这正是他们回到年画创作中去后还要坚持只刻印线条、全用手工彩绘填色的重要原因。大概只有这样,才不枉费他们在会馆及寺庙艺术创作中学到的本领。加之当时年画生产量大,竞争也大,画师们要想脱颖而出,也必须展示出自己过人的本领。手工彩绘,才能真正满足画师们自由热烈的个性表达。[6]

三、幽默个性及游乐之风,造就了绵竹年画诙谐的题材内容

四川人以诙谐幽默的个性见长 ,川西人尤是。20世纪60年代,成都近郊汉墓中出土了十多件形象滑稽的击鼓说唱俑,由此可见川人喜幽默的天性和四川曲艺起源之早。从唐宋至明清,四川丰富多彩的曲艺活动日趋繁荣,为绵竹年画的创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四川人还非常喜欢热闹喜庆,游乐之风盛行,比如正月里便有舞龙游行、逛灯市、看花会、逛年画市场等。绵竹有民谣唱道:“东门河坝去看花,南华宫里去看画。”从腊月初一到腊月三十,南华宫里一直有年画展销活动。

平日喜幽默、爱游乐的绵竹人,特别爱坐茶馆,摆龙门阵。喝茶、品酒、川菜、川剧、打牌,成了他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年画艺人们除了把《秋江》《连环计》《五子告母》等大量川剧剧目纳入年画外,还创作了一大批与民俗游乐活动相关、具有幽默讽刺意味的作品。

年画《狗咬财神》展示的是民间“迎财神”的习俗:大年初一,往日的乞丐穿上纸衣纸帽或穿戴好借来的衣服,手捧托盘,盘装纸糊的金银元宝,扮作“财神”去百姓家送财;主人家则在迎接“财神”时发给适量赏钱。这本是乞丐们一年中唯一扬眉吐气的盛大节日。可 “财神”却由于爱财心切,事先没用心把自己平日的破衣烂裤遮蔽好,男主人正递钱给他时,不料主人家的小狗却一口咬住了“财神”的腿,财神顿时一脸惊慌……

《三猴烫猪》的画面,是三个猴子与一头肥猪围着方桌一起玩牌赌博。“烫”是典型的四川方言,含有“捉弄、愚弄、哄、骗、整”等意思。象征财富、坐在上位的肥猪一心二用,一面玩牌,还一面伸出咸猪手调戏旁边的侍女。三只猴子趁机暗中串联,手上比划,脚指传牌,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肥猪“烫”得够呛。这幅年画选材独特,寓意深刻,让人一看不禁捧腹,过目难忘。[7]

《春官偷酒壶》取材于当地报春的习俗。正月初一,除了迎财神外,家家还要听春官报春、唱吉利。这幅年画,描绘的是一位春官报春时得到主人家盛情款待,画面一角桌上摆着酒杯和菜肴,但画中央主人却正伸手从春官怀中拿出自家酒壶,春官一脸尴尬。[8]

这些俏皮活泼、具有浓厚讽刺幽默意味的年画作品,艺人们创作时信手拈来,民众欣赏时也心领神会。这真有点像麻辣爽口的川菜:厨师们深知食客喜好哪一口,食客们也十分清楚哪里的厨师最能满足自己的麻辣口味。

对于有滋有味的菜品,食客永远有旺盛的需求;对于有滋有味的年画,民众也会有旺盛的需求。在清代中期绵竹年画的鼎盛时代,绵竹城乡有作坊300多家,画师1000余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后,作坊便开工了,全年持续生产,至年终才停业休息,年产年画1200多万张。

四、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市场,为绵竹年画打开了销售渠道

有了好的年画,民众对此又有旺盛的需求。如何让绵竹年画走进千家万户、销往四面八方呢?

成都平原自古地势平坦、物产丰富,2000多年来一直为四川地区的首府和几个独立王朝的都城。发达的水陆交通和繁荣的商品经济,使成都在唐代成为仅次于扬州的繁华之地。唐宋时,成都成为中国几大印书中心之一,官刻之外,民间私刻也很兴盛。这个时候,木版年画大致产生了。宋初,套版技术在四川出现。当时四川曾流行两色或三色的纸币。与此同时,彩色木版年画的出现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成都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诸如蚕市、药市等专业坊市的出现。北宋赵抃所著《成都古今集记》写到当时成都的几个市场:“正月灯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其中的“桃符市”,即年画市场。由此可以推断,宋代的成都已有专门的年画市场。而桃符市的年画,应该主要由绵竹、夹江等地的年画作坊供给而来。反过来说:成都繁荣的年画市场,为绵竹年画提供了便捷而畅通的销售渠道。

绵竹地处成都以北80余公里,境内河流纵横,有绵远河、石亭江、白水河、射水河、马尾河等江河。这些河流,不但为造纸的浸、腌、洗、抄诸种工序提供了便利,还为当地的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绵竹城内货栈林立,会馆众多,商贸繁荣,有“小成都”之称。清代诗人李锡命曾作诗盛赞绵竹:“山程水路货争呼,坐贾行商日夜图。济济真如绵竹茂,芳名不愧小成都。”

在“小成都”绵竹,每年五月中旬起,年画市场开始活跃,大、中作坊专供远方商人批量采购。入冬后进入旺季,“冬月初一出望子,腊月初一摆摊子。”“出望子”即挂招牌,“摆摊子”指画市摆摊。当时,绵竹的年画市场有大小之分:小市场从清道乡摆到城边的南轩祠,约十五里路;大市场在城内南华宫,从腊月初一摆到腊月三十,热闹非凡。借助方便的交通和繁荣的市场,在年画商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绵竹年画得以快捷地走向成都,销往省内外甚至东南亚诸国。

五、文化土壤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使绵竹年画的生命走向了衰落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绵竹年画与全国各地的年画一样,逐渐走向衰落。表面看,是由于军阀混战造成农耕经济被破坏,土匪横行造成纸厂及年画作坊纷纷倒闭;实质上,还是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萎缩。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几度启动对绵竹年画的大规模保护工作,成立机构,组织创作,培养新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年画总体呈萎缩态势,传统材料基本失传,老艺人越来越少。我个人的理解,这一方面是绵竹年画生长发育的文化土壤里部分成分发生了变化或产生了流失,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时代的变迁造成民众审美观念的变化,使绵竹年画的生命走向了暮年。

其实,今天的四川地区或绵竹地区,相比古时,竹或纸的供应绝对充足,交通条件更加便捷通畅,商贸市场或物流渠道也非常繁荣,年画印线填色的技艺也还保存……这些都说明:当初绵竹年画得以生长发育的文化土壤的许多成分并没有产生大的变化或恶化。但是,绵竹年画最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土壤成分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说产生了严重流失——那就是张贴年画的风俗渐渐淡去和民众居住形式的迅速改变。“清末民初以来,进步的改良主义者倡导移风易俗,从正面促使传统风俗的解构。而风俗的消退,才是年画没落的根本原因。”[9]20世纪后期,中国大规模、快速度地推进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造成广大民众原有居住群落的全面瓦解。绵竹年画失去了张贴的地方。

与此同时,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审美、娱乐形式的极大丰富,也是加速年画衰落的重要原因。近一百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摄影、电视、电脑、网络、电子印刷图片等等相继走入千家万户,人们审美、娱乐的方式大大增多了,可用于张贴或悬挂在家里的选择大大增多了。“当年画变为胶印,审美的改变即已完成,木版意义的年画便进入终结期。”[10]绵竹年画失去了张贴的场所,在它们找到合适的立足之地之前,只能小规模地行走在爱好者和收藏家中间。

说到“衰落”、“濒危”或“暮年”之类的字眼,很多人听起来不会顺耳。但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周期,一些事物会随季节变换走向生命终点,另一些事物会随时代变迁逐渐走向衰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绵竹年画曾一度面临一年只销售几千幅的困境。[11]我们今天把它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就是承认它已处于濒危状态。

六、走向暮年的绵竹年画,通过一定措施,是可以保持生命力的

文化土壤的改变或流失,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使绵竹年画走向了暮年。但暮年的绵竹年画并非只能坐等老去、无所作为,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采取强身、营养等措施,使其具备吸引力,保持生命力。

措施之一,当然是最大程度地保护好这一遗产。这就需要建设好博物馆,做好年画集成的收集、整理和编撰,保存好相关的实物资料和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早在1996年,有关方面就已经建成了绵竹年画博物馆。与此同时,全世界有数十家博物馆都收藏保存了绵竹年画。博物馆的建成和年画集成的编撰,一方面解决了绵竹年画的失传之险;另一方面,为绵竹年画的继承创新和多学科研究提供了真实、科学、全面的基础资料。

措施之二,应该是发挥好传承人的作用,培养新艺人,创作出一大批内容贴近现实、形式紧跟时代的新年画作品。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立了绵竹年画社,开始在继承的基础上尝试创新。今天的绵竹年画,为适应时代需求,早已推出了册页、贺年卡、挂历、台历、广告年画、刺绣年画等等新产品。

措施之三,围绕年画做好相关旅游开发,把绵竹年画村、相关年画作坊和年画博物馆打造成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将年画作品包装成旅游纪念品和礼品。事实上,绵竹年画早已走上了以旅游求发展的路子。比如,从2002年开始,绵竹每年举办一届年画节,在一定程度上便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措施之四,是做好新年画宣传,拓展开销售渠道,培育当今时代的新年画市场。现代化的高楼虽然完全有别于传统民居,但现代化的家庭仍然需要装饰;因此,应当变被动为主动,让年画有更多机会去与文人书画、装饰摆件和时尚挂历之类的装饰艺术品争夺现代家庭的装饰空间。

初步结论:历史上,绵竹及川西地区特定的地理交通环境和历史文化土壤,养育了绵竹年画这位艳丽多姿、擅长手工、风趣泼辣的姑娘;但随着水土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这位曾经的美女青春一去不复返了,变成了一位老人。不过,倘若她能加强锻炼和保养,虽不至于返老还童,但却可以健康长寿。

注释:

[1]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第259页,巴蜀书社1984年版。

[2]侯世武、黄宗厚:《绵竹木版年画浅述》,《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

[3][4]参见孙旭军、蒋松、陈卫东编著《四川民俗大观》第467-47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6]参见黄燕:《朱仙镇、杨柳青、绵竹三地木版年画色彩特征比较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豆丁论文网引《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11]参见谢建华:《论绵竹年画的美学特征》(四川师大硕士论文),豆丁论文网引《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参见刘竹梅:《浅谈绵竹年画及其中的讽事寓意作品》,宁锐、淡懿诚主编《中国民俗趣谈》第734-736页,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

[9][10]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总序,中华书局2008年版。

作者: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成都)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