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广阔,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物华天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然而蜀是什么?为何称蜀?说法种种,至今还难统一。
一、历史上蜀的称谓
1. 按许慎《说文解字》:“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因此蜀是葵中蚕。
2. 蜀是蠋,蠋是蝶蛾类的幼虫。蠋似蚕,川西有蚕丛纵目。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怪面像两眼突出,被称为“纵目”,因此蚕丛氏为开国蜀主,并有李白《蜀道难》诗为证:“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因而成了蜀的祖先,称为蜀。
3. 祭器。《管子·形势》:“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尹知章注:“抱,持也。蜀,祠器也。”
4. 蜀是烛(燭)。黎翔凤在《管子校注·形势第二》中“案:唯房(玄龄)注不误也。”所谓抱者,祠器也。翔凤案:“‘抱蜀’即‘抱烛’”。此即房玄龄的观点。“蜀”即是“燭”。
5.“蜀”音近“叟”,“叟”是氐羌的一支,“蜀”与氐羌族有关,蜀来源于羌。
以上“蜀”族所在地为川西部,也有在离若水不远之地说法,但总范围均在川西南部。
二、蜀乃白蜡虫
笔者认为蜀即白蜡虫;以火燃蜀则成燭(烛)。虫白蜡做成之烛极其明亮,即所谓“燉耀敦大,光照四海”。此白蜡虫简称蜡,世界上特产中国,中国以四川为主,四川又以凉山州的蜡虫最佳,(明朝)以前四川简称为蜀,因此特名为“蜀蜡”。以下分三个步骤求证。
1. 虫白蜡所需气候条件。虫白蜡只生长在亚热带,年平均温度的最佳种虫(雌蜡虫)的温度为:西昌、会理、广元平均为17.4℃~17.1℃。其他条件为:雨量较丰富,日照长,风小,霜期短,气温剧烈变化小。种虫海拔在1000米~3000米之间最佳,主寄株女贞树。这些特定条件,则只有凉山州一带为适宜区,因此蜡种虫成为其特产。这也是蜀山氏名称来源之一。白蜡虫(雄虫)分泌的蜡质称为虫白蜡,是做烛的特殊材料,其寄株为白蜡树,海拔200米~400米最佳,这在乐山等地为蜀蜡主产区。
白蜡虫寄生于长于野外的女贞树、白蜡树等冬青类树枝上。约在距今8000年前的农业文明初期,世界气候处于寒冷期,我国年平均温度降低4℃左右,处于-1℃左右。而在四川特别是凉山地区,相应地只降低1℃左右。(图一)对于凉山州等地最佳种虫温度来看,比如需年平均温度17℃,降低1℃,仍是白蜡虫的最宜气温。那里的先民在砍伐树枝取暖、作食,烧柴祭祀,篝火欢庆等活动时,难免砍着天生野外结有虫白蜡的女贞树、白蜡树等枝条,因而发现白蜡枝条燃烧特别炽烈、明亮,火烟小,是火炬的最好的材料。之后的5000年间,中国又处于高温时期。当时人口稀少,森林茂密,湖泊沼泽湿地较多,湿度较大。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气候温和时期。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长达5000年的温和气候期,给我国5000年的文明史打下了极好的基础。相应地,凉山彝族自治州(当为古蜀山氏地区)的女贞、白蜡树以及虫白蜡很快传播至我国的16个省区。此外,甲骨文象形白蜡虫的“蜀”字出现了。(“昌意降居若水”也在此时期。)
在这5000年的中后期,距今约3300年~3000年间(相当于商盘庚至周康王),出现了寒冷期,白蜡虫等亚热带动植物又消失了,只有凉山州还保持有白蜡虫,继而成了特产“蜀”。这一地区的先民则保持了“蜀山氏”之名称。
2.虫白蜡即是蜀。“蜀”、“燭”可互称。蜀,《说文》称“葵中蚕”,引用《诗·豳风·东山》“蜎蜎者蜀,烝在桑野。”“蜎”(yuān)释弯曲的“孑孓”,蚊子幼虫。“蜎”又读(xuān),通“翾”,有轻盈、便捷、飞翔等意,以此来形容“蜀”——白蜡虫才是恰当的。白蜡虫天生野外女贞等树枝上,能自繁自养,每到八月极需采蜡,否则白蜡花老化减产。所以那个要西归回者,挂念着“烝(长久)在桑野”的白蜡虫。(按许慎所讲,“蜀”是野蚕、柞蚕,但其幼虫体长7毫米,成虫体长90毫米,这哪里还有“孑孓”貌?倒是白蜡幼虫才像“孑孓”。)
白蜡虫属昆虫纲,同翅目,蜡蚧科,是雌雄异体的昆虫。其雌虫无翅,雄虫有翅能小飞。雌虫一生只有卵、若虫(或称幼虫)、成虫三个虫期,初成熟时,体长1.5毫米,宽1.3毫米,老熟时直径约10毫米。雄虫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期,属全变态。雄成虫很小,体长2毫米,胸部宽0.8毫米,翅展5毫米,腹部倒数第2节的2孔生出两根长3毫米的蜡丝。(图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整理列出的《甲骨文·金文·蜀字图表》,共9个甲、金文“蜀”字,头部都呈“”字状。这种字形可视为雄蜡成虫分泌于寄株上的蜡花剖面,“”中的两画可视为雄蜡成虫用腹尾的两根蜡丝所戳的退出孔。有的“蜀”字凸出于“”的两竖,则可视作正在退出蜡花的雄蜡虫尾蜡丝。这象形的甲、金文“蜀”应当是对白蜡虫的生动描述。
3. 以火燃“蜀”就是“燭”(zhú)。从汉字结构组成看,火旁于蜀成为“燭”。蜀,虫白蜡,为白蜡虫寄生于女贞树或白蜡树枝的分泌物。色微黄至白色,粗结晶固体。熔点80℃~83℃,相密度0.93~0.97。其主要用于制鞋油、汽车蜡等,也是医药、造纸等工业原料;又是祭祀的烛炬,应该是有5000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时,仍然是祭祀不可少的重要物品。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陈列的二号坑神殿青铜器,为晚商青铜器。(图三)其手奉祭器者系两人相背面向外,各持璋与蜀。璋,明显易识,蜀即图上枝藤状物,就是天然野外的被白雄蜡虫的分泌物抱裹的树枝条即白蜡条。它就是蜀或曰“烛龙”。此种蜡条,笔者和西昌学院李时高副教授用火燃之确很明亮,炽烈。
三、特产蜀的地区在若水流域
成为我国特产的蜀——白蜡种虫的产区今在四川及云南,即《史记》与《水经注》所指的若水地区:1. 四川省凉山州地区(原邛都)及攀枝花市的米易县;2.云南省的元谋、会泽、巧家、昭通等县。据会理县志记载,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农历四月的虫会(系产蜡区到蜡种区喜德、会理、德昌、米易等地买虫子的交易),热闹非凡。据我所知现在生产虫子的有凉山州的喜德和美姑。至今自繁自养的虫子在西昌学院路边的女贞树、米易黄龙村牛马厂沟唐光洪家的白蜡树上。
结语:蜀,因特产白蜡虫而得名;产地的先民为若水流域的蜀山氏;燃蜀即成燭(烛)。
作者单位:米易县水务农机电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