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系花花绳?

2013-12-29 00:00:00吉了
文史杂志 2013年3期

旧时民间过端午节,有系五彩丝习俗。这五彩丝是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组合而成的细索,民间又称“花花绳”。

关于端午节何以要系花花绳的问题,在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里,似解释为同屈原投江有关。其书原文说: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所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尤所惮也。”曲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以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其实端午节系花花绳的习俗,在早于吴均《续齐谐记》的司马彪(西晋)的《续汉书》之《礼仪志》里即有记载。但司马彪并未说是纪念屈原,而是讲汉代“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事物原始》认为五色印就是后来的五色彩缯,也源于汉制。汉代的桃印长6寸,宽3寸,五色书文,悬于门上。这与后世的悬符辟邪也颇相似。汉代盛行阴阳五行之说,五色之中,黄代表中央,其余四色,代表四方。五方、五色都具有神秘色彩。这种五色彩丝或朱索,不管是“为蛟龙所惮”还是“以难止恶气”,都具有厌禳、驱邪、避瘟之意。因此系花花绳的习俗同悬白艾、菖蒲、饮雄黄酒还有些不同,它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上或信仰上的需要。

乌丙安先生在《民俗学丛话》中曾将五色丝于节日里的多种用意和流传形式作了一个归纳,计有:

一、儿童多有系脖项、手腕、足颈的,通称长命缕、续命缕或健索、百岁索;

二、系手臂上,辽代称之为合欢结;

三、彩丝垂金锡象钱锁的,又称端午索;

四、彩丝扎做人形簪发髻上,辽代称长命缕;

五、帝王系彩丝,赐臣僚彩丝,都称做长寿缕;

六、用彩丝缠纸帛折菱角方,然后缀于胸前;

七、用彩丝缠粽子,相互馈赠;

八、用彩丝缠粽,龙舟竞渡将近黄昏时,投入江中。

这八种形式的前六种,被称作长命、长寿、续命、百岁、合欢、健等,与辟兵鬼、降病瘟的厌胜作用不大贴切,它是从正面祝福祝寿的。至于七、八两种形式,则显然和《续齐谐记》中的屈原传说有关:用五色丝缠粽投江,是按照传说发展下来的祭仪;用五色丝缠粽馈赠,同时又有互相祝贺节日的吉意。对幼儿系五色索于脖项等,有的地方也说是为屈原缚蛟龙的意思。

由此看来,端午节系花花绳的习俗,也是全民性节日在世代传承中的复合性内容的一种突出反映。这种复合性内容,可以满足各方面、各阶层的种种需求。落实到端午系花花绳,它可以满足上层社会以及宫廷与民间的需求,又融了祝寿祝福的意义与祭屈驱蛟龙的传说。所以,乌丙安先生指出:这正是“我国广大农村即使根本不晓得屈原其人其事,也照例系五色丝度过端午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