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同电影学校纪略

2013-12-29 00:00:00杨泽平
文史杂志 2013年3期

1933年2月,由刘湘资助的四川第一家从事电影制片的大同影片公同,在成都市千祥街白家塘黄家院子成立,准备拍摄由黄侯编剧的故事片《峨眉山下》,礼聘由田汉推荐的正在重庆筹办“联华第六制片厂”未果的南国社社员、蜚声影坛的编导万籁天来成都导演该片。万籁天在筹拍时,请田汉修改剧本。田汉要万籁天拍片时一定要突出四川地方特色。万籁天又邀“影帝”金焰参演并得到金焰首肯,专门安排一场戏在上海拍摄。万籁天于金焰是有知遇之恩的。1927年金焰来到上海参加民新影片公司,在影片《木兰从军》等片中担任群众角色,不久又被公司裁员,恰为曾在民新公司编导过《热血男儿》的万籁天看中,介绍给了田汉。金焰参加了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并在话剧《莎乐美》剧中有出色表现。以后金焰与阮玲玉、王人美等合作参加多部影片拍摄,上映后得到观众青睐。在1932年上海“电影皇帝”评选中,金焰登上了“影帝”的宝座。所以金焰的成长与万籁天慧眼识珠是有关系的。

黄侯、黄今、黄美三姐妹是《峨眉山下》影片的主演,选其他角色时,万籁天、黄侯都感叹选本地演员之难,遂生办一所培养演员的电影学校之念。万籁天、黄侯一方面抓影片的筹拍工作,一方面拟定学校宗旨,定名为“大同影片公司附属大同电影学校”(简称“大同电影学校”,一些书刊史料称为“大同电影戏剧学校”);任命校长为万籁天,礼聘有“中国话剧第一人”之誉的曾孝谷为学校董事长。曾孝谷系成都人,青年时留学日本,1906年与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欧阳予倩组建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剧 社”,1907年2月在东京上演了由自己改编的“黑奴吁天录”等剧。辛亥革命后,曾孝谷回成都组织“春柳剧社”在悦来茶园公演。曾孝谷还编写了反封建的讽刺剧《好儿子》。“春柳剧社”屡遭地方封建势力和统治当局的压制和迫害,终至被迫关停。以后,曾氏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擅长书画诗词,著有《梦明湖馆诗集》,一直居住在成都小通巷自命名的“梦明湖馆”简舍里。

1933年12月19日,大同电影学校租赁位于布后街已停业的俞园协记剧院为校址,并公布招生简章,正式招生开学。简章申明大同影片公司拍片的目的,是发扬西南文化,介绍四川风景,用四川人,表演四川的社会形态——此是最合理的要求;因而开办大同电影学校,替四川造就电影人才,是最根本的办法。学校开设甲乙班,要求必需具备大同影片公司股东资格,才能报考参加。为广索廉取起见,还设立丙班,不具备股东资格的青年也可报名应试,规定各班学员均可在公司摄制影片时实习。

万籁天、黄侯聘请教员也煞费苦心,其所聘请者皆为学有专长的进步人士。如南国社员陈明中,曾与陈白尘同时服务于1928年田汉领导的南国艺术学院,又与左明、陈白尘建“摩登剧社”并参加演出。陈明中还著有《南国在南京》、《秦淮河畔》、《爱与生命》、《苦酒》等著作。1930年陈明中回成都后组织“摩登剧社”,在成都首次男女演员同台演出《山河泪》等剧,开创了成都话剧演出的新局面。1931年10月该社改名为“现代剧社”。万籁天聘请他来任教务主任和讲课。南国社员匡直是成都大学(后四川大学)戏剧指导,1929年与章泯同时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系,擅长戏剧理论,返成都后在成都大学任教,又曾任成都市剧人协会理事。还有曾因实践“自我牺性”精神被巴金尊称为“第三先生”的四川盐亭人吴先忧,信奉“劳工神圣”,办学提倡自由教学精神,在华西协合大学社会系毕业后任华西协合高中教务主任。他如成都人闵震东,1930年在张澜任校长的成都大学毕业,到华西协合中学教英文,并在大专院校讲授莎士比亚戏剧课,也受聘本校。大同电影学校校长万籁天是湖北人,早年在北京参加过五四运动,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文学系,1924年先后加入上海明星公司、神州公司,参加了《热血男儿》、《难为了妹妹》等多部影片的编导和演出。1927年,他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信奉南国社的“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的有力青年,作为艺术上之革命运动”宗旨。万氏经常与洪深、左明、金焰合作,演出不少田汉作品。在《火之跳舞》中,他体验到当时下层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万籁天在教学上提倡“知而好问,然后成才”(荀子语)的精神,加上其他老师循循善诱,使大同电影学校的课堂常成为学术讨论以至争论的场所,不同观点可以对立并存。这也体现了万籁天所倡导的民主精神。

《峨眉山下》开拍后,学校继续上课,但招生生源不很理想,许多贫寒青年对缴学费望而却步。学校这时作了一个决定:招丙班生只要考试合格,学费全免,还包伙食。一些优秀青年如岳池人吴雪、自贡人陈谦益(陈戈)、席明真、朱影樵、高戈(郭衡秋)、朱玉树、刘芳、王化等均得以入学。

学校倡导实践,但能到影片拍摄现场的机会太少,于是学校便利用俞园协记剧院的舞台排练话剧,如南国社的《最先与最后》,陈明中的《星火》、《冷口前线》,左明的《到明天》等剧目。学校正式演出时还卖票招揽观众,以增加收入。后来,万籁天在学校编导并主演了揭露黑暗、倡导反抗的《时势英雄》话剧。刘湘即以政治嫌疑罪名拘捕万籁天,并禁止学校再上演话剧,在教学上设置许多限制。

这样,作为四川省第一所进行现代艺术教育的大同电影学校不得不因政治上的迫害,于1935年初倒闭。万籁天则经黄侯、曾孝谷保释后,最终完成影片《峨眉山下》的后期工作,于1935年9月离开学校去了上海。

万籁天回到上海,加入了田汉发起的上海舞台协会、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与欧阳予倩等主持参与了《娜拉》、《钦差大臣》的排演。“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经广西来到河南第五战区政治部抗敌剧社任中校社长;1938年底到重庆,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任职。郭沫若组成第三厅教导剧团,万籁天任教务主任。1940年春,万氏到成都航委会神鹰剧团任副团长、四川大学任戏剧教授。抗战期间,万氏来往成渝间组织剧社参加话剧演出。他曾数次当选为重庆“中华全国戏剧抗敌协会”理事、候补监事。抗战胜利后,他去重庆怒吼剧社任导演,组建“陪都剧艺社”。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950年初万籁天参军加入二野三兵团文工团,后来定职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曾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万籁天于1977年去世。万籁天终其一生追求进步,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对四川艺术教育和电影制片的扶持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同电影学校的另一创办人黄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加了中央军校“血花剧社”。抗战胜利后,黄侯三姐妹曾去重庆筹组“天府影业公司”未果。她们在电影戏剧事业上孜孜追求,亦是后来者的楷模。

大同电影学校学生吴雪、陈戈、席明真等离校后,于1935年初到重庆组织“西南话剧社”、“剧人业余话剧社”组织演出。抗战开始后,已表态抗日的刘湘的侍从副官王少燕与吴雪组建“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简称旅外剧队),王少燕任队长,吴雪任副队长,戴碧湘任中共党支部书记(受中共川康特委领导),陈戈曾任代理队长。陈戈老乡潘秋、同学朱影樵也参加了旅外剧队。由于国共合作抗战,故旅外剧队下乡活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女扒手》、《流亡三部曲》,收到很好的效果。1939年在艰难的巡回演出中,他们集体创作并由吴雪、陈戈执笔写出《抓壮丁》讽刺喜剧,演出效果非常强烈。1939年中,旅外剧队与时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的万籁天、辛汉文相遇于北碚。由于有大同电影学校的师生关系,万、辛二人决定参与旅外剧队到广安、岳池等地演出。万籁天帮助旅外剧队排演了陈白尘的《群魔乱舞》,宋之的的《民族万岁》等剧。万籁天还帮助剧队整理了一个话剧演员形体训练的教材。剧队到了岳池,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官对剧队不友好;但得知万籁天是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官员后,即举行周会请他训话。万籁天为了剧队在岳池的方便,遂穿上黄呢军服,佩戴少将军衔去训话。这样,旅外剧队的岳池演出非常顺利。队上有人由此联想到果戈里的《巡按使》,就编了一副对联以讽此事:“书记长昏开纪念周,万胡子巧扮巡按使”。此后旅外剧队与万、辛两人道别,以“第二战区司令官司令部政治部工作队第二大队”名义由成都经川陕公路转道陕西,于1940年2月到达延安。

吴雪、陈戈、席明真于1938年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席明真于1939年初,转任中共江安县县委书记,仍参加成渝两地的戏剧演出以为掩护,新中国成立后任四川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吴雪于1949年4月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陈戈1957年曾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吴、陈两人对中国电影、话剧艺术均作出了重要贡献。由吴雪、陈戈、潘秋(后为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合作演出的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堪称那个时代唯一的喜剧经典,风靡全国;而陈戈扮演的王保长、吴雪扮演的李老栓、潘秋扮演的潘驼背则成为人人称颂的银幕经典形象。四川第一所电影学校——大同影片公司附属大同电影学校,虽然历史短促如流星瞬逝,但却为四川乃至全国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乎!

作者单位:峨眉电影制片厂(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