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杜诗中的大邑白瓷

2013-12-29 00:00:00碧莲
文史杂志 2013年3期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初抵成都,开始经营草堂,向四方亲友写诗求助物资,其中有《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一首,称大邑有白瓷。不过历史上大邑并不产瓷。那么,杜诗中的大邑白瓷出自何处呢?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杜甫初抵成都(实于上年腊月底自今甘肃天水经成县抵达),在城西3里处的浣花溪畔觅得1亩地,在亲友帮助下修建草堂。在这一过程中,他以诗代信,向各处要钱要物,其中除向韦班索要松树苗外,又附带指要大邑瓷碗,因有《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曰: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由诗可见,大邑瓷碗当时享誉成都,“轻且坚”,比霜雪还白,所以杜甫急于求得。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卷九注此诗时引吴门金氏说:

一瓷碗至微,却用三四层写意:初称其质,次想其声,又羡其色。先说得尊重可爱,因望其急送茅斋。只寻常器皿,经此点染,便成韵事矣。

不过,考古资料表明,成都大邑县历史上并不产瓷,更不用说是“扣如哀玉”的上等白瓷了。清嘉庆《邛州志》虽有“大邑距崇庆州只一舍。少陵至州治东阁观梅时,过大邑,晤邑令,访磁窑,有大邑磁轻且坚”之语,但向来被认为是因有杜甫诗在前而后附会之言。此外,20世纪50年代初,杨啸谷先生在其《四川陶瓷概论》一书中,根据在大邑东关场发现的“唐安郡晋原县(即今大邑)德信里永昌窑”窑王像,认为:大邑白瓷系唐时“永昌窑”所出。但1956年四川省文管会在大邑东关场调查时,却实在未看见有窑址痕迹,即连残碎白瓷片也未发现。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杜诗里咏叹的大邑白瓷呢?

清人朱琰《陶说》以唐时大邑属邛州(治所在今四川邛崃市)而断定杜诗中的大邑白瓷为邛窑制器。20世纪30年代,邛窑遗址被发现后,人们也因此相信朱琰之说。如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杜甫年谱》就写道:

大邑县当时属邛州,其瓷窑即所谓邛窑,现其于韦处乞大邑瓷碗绝句,可知唐代邛窑瓷之美。[1]

然而,随着古蜀陶瓷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邛窑虽系唐代蜀地名窑,却以青瓷和“邛三彩”为特色,未见有像杜诗中极赞的那种白瓷。这样来看,大邑白瓷大致不会出于邛窑。

1976年,在四川彭县(今彭州市)磁峰乡发现白瓷窑址,于是学者们又将视线转到这里。有人据调查认为磁峰白瓷和杜诗大邑瓷特征完全相同,于是设想大邑白瓷产自磁峰是完全可能的。可是,1977年试掘该窑,得到的结论是:磁峰窑时代为两宋,再早也不过唐末五代。而杜甫向韦班索要大邑白瓷碗的时期则是盛唐与中唐之交,在时间上不合适。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邑县城一处唐宋遗址出土了大批瓷器。只是结论仍令人失望:这个位于大邑城中心的遗址出土的瓷器,90%以上系邛窑及成都琉璃厂窑制品;虽有白瓷也是彭县磁峰窑唐末至宋的产品。

我们猜想,或许杜甫在成都听说(时入住成都仅一两月,大致不会有深入了解)的大邑白瓷碗其实根本不产自蜀地,而是从外地销运入川(可能销售点在大邑)?杜甫当时是否有所误会,因生活紧缺餐具,而向韦班索要他心目中优质的大邑碗?……这里姑且存疑待考。

注释:

[1]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杜甫年谱》第6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