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著名史学家、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今已91岁高龄的史式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探讨中华文化、重写中华古史、批判皇帝制度、开展对台交流的工作。最近三年来,海峡两岸先后同步出版了他的三部历史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皇权祸国》一书(有台湾学者参与撰写),大力批判荒唐的皇帝制度,特别引人注目,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曹操则是此书中着重批判的对象。本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观点,以期引起进一步讨论。
为曹操翻案不合时宜
一千多年来,曹操一直是我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风云人物:一方面自唐宋以来,民间主要受说书与看戏的影响,长期把他看作一个白脸奸臣,骂声不绝;另一方面,历代又有一些好事者,为着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办法,千方百计为曹操翻案。如果我们了解的历史事实不多,听了翻案者所说的翻案理由,似有几分道理,即使不会贸然接受他们的看法,至少也会对曹操产生一定同情。对曹操的评价长期争论不休,就是这么来的。就拿我这一生来说,七八十年中,遇到热心为曹操翻案的人就有十来个,其中既有军阀、政客、官员、学者、土匪、游民,也有文人、诗人、书迷、戏迷,什么样的人都有。直到最近(2013年初)还有人公开扬言“立志”要为曹操翻案,一定要把“奸雄”曹操矫正为“英雄”。请阅《北京青年报》1月14日的文娱版,其中有一条消息:
本报讯(记者陆飞)由胡玫导演的电视剧《曹操》昨天在京举行发布会,记者在其间获悉,目前日、韩等国片商均欲高价购买该剧版权,其价格是最近两年海外热播中国剧的几倍。
“奸雄”是人们对于曹操的惯性评价,但导演胡玫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公正的,因而立志要将“奸雄”曹操矫正为“英雄”曹操。《曹操》的故事重心放在曹操青少年时期,讲述一部由少年曹操、青年曹操到壮年曹操的心理和人格的成长故事。一个生于纷乱之世的轻率奸猾的游侠少年,最终磨炼成为一代锐意革新屡折不挠的政治家。为了更加接近史实,胡玫在开拍前曾找了一大批三国专家为剧本“挑刺”。众多三国专家表示,此版《曹操》不但用细节重构了曹操14岁起励志为国的故事,更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励志故事。
对于这一条消息,报纸的记者和编辑的处理是恰当的,不管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导演把自己这部片子说得多了不起,记者对此也只是作了有限与客观的报道,许多溢美之词都是导演说的,并非记者所说。编辑对于这条消息,也只是放在文娱版上,发了几百字而已,并没有任何“捧场”的做法。比较而言,却是导演自己太不谦虚。她所说的一番话,只有一句是不错的,那就是:曹操“是一个生于纷乱之世的轻率奸猾的游侠少年”,至于他最终能成为“一代锐意革新的政治家”,那只是她自己的说法,并非历史事实。
对于曹操这样一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要想加以重新评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而且那是史学家、历史研究工作者的事,无须由一个导演来越俎代疱。要选什么样的历史人物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作为励志教材,那是教育家、教育部官员的工作,也不是由一个电影导演能说了算的。而这位导演也太不客气了,可以随随便便就找来“一大批三国专家”以助阵,这些人可否说几个出来,让大家听听看是否真的专家?须知为像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翻案,不是儿戏,应该拿得出过硬的历史事实来,说得出正当理由来。在目前举国上下一致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候,倘要“立志”为不讲道德、抛弃道德的奸雄翻案,未免有些不合时宜。难道没有看到,迈入2013年以来,我们国家到处都是一片新气象。那种让帝王戏、宫廷戏充塞荧屏,让又臭又长的电视连续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日子已成过去了么!
曹操成长的环境其实是重道德的
曹操,是一千多年来我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有人对他大褒,有人对他大贬,总的说来,贬多于褒。褒之者主要着眼于他的“文治武功”,根据他的许多赫赫事功称他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旷代英雄;贬之者主要着眼于他的“道德品质”,根据他的许多违背人性的行为称他为大野心家、大阴谋家、一代奸雄。有人为他的“英雄割据、文采风流”而无限倾倒,有人为他的阴险毒辣、虚伪狡诈而深恶痛绝。这样各说各的,似乎都有根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今天再来评论曹操的功罪,显然不能重走那条双方各执一端,各说各理展开马拉松式讨论的老路,而应该搬得出一个超乎一切小道理之上的大道理,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曹操究竟是旷代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二者只能居其一,不可兼得。
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虽然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但仍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栽树者,另一类是“前人砍树,后人遭殃”的砍树者。有些人做事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后果,当时虽然把事情做成了,却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后患无穷。从当时看,他似乎是栽树者;从长远看,他其实是个砍树者。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超越时空,纵观千年,横观万里。不能只看小范围内的“小历史”,而是要看大范围内的“大历史”——宏观的历史。古人说“千秋功罪”,这个说法是不错的,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某些人物的功或罪可以影响到千百年后;另一层含义是某些人物的某些行为究竟是功是罪,一时难以判定,要等待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能看得准确,作出正确的结论。每一个人一生一世的所作所为,都要对别人产生影响。大人物的影响大,小人物的影响小,人死了,可是他产生的影响还在起作用。盖棺就论定是不行的,常常是棺已盖而论难定。如果草草做个结论,这个结论一定不可靠,早晚会被后人所推翻。
曹操名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操者,操守之意也。孟德,是指孟子所提倡的品德。曹操的名和字的含义都很不错,有重视德行操守之意;只有小名阿瞒,足以暗示这是个很不老实的角色。有人说他是汉相国曹参之后,那是不可靠的。因为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曾为宦官曹腾的养子,才冒姓曹,与历史上的曹家全无关系。汉代选拔人才,一重门第,二重德行。曹操是宦官之后,门第自然不高,虽然颇有才气,但很难得到选拔,只有通过自己奋斗、习武、从军,才能向上攀升。因此,他对那时只重品行只谈诗书不重实干不求实效的社会风气极为反感,在言行中随时表现出一种藐视道德、轻视诗书,急功近利、不畏人言的态度。在他小有成就之时,当时的名士许劭就评论过他:“君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耳!”他不但不以为忤,而且甚为得意。现在看来,他对那种只尚清谈不务实际的风气产生反感,自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后来矫枉过正,从反感标榜德行的社会风气,发展到反对道德本身,直至仇视道德,那就不免大错特错。
东汉特别重视道德,民风淳朴,德高望重的长者一直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有根源的。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是中国历代帝王之中唯一出身于太学生的知识分子皇帝。他以儒家思想治国,三公之官,皆用宿儒,重道德,轻功利,宁肯发展得慢一点,也不用急功近利的野心家。他又崇尚节俭,爱惜民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爱戴。遇到灾荒,发生动乱之时,老百姓恨的是贪宫酷吏,对朝廷还是十分尊重,还是“心存汉室”的。董卓之乱以后,虽然天下分崩,群雄并起,但是曹操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虽然“东奔西走恨无家”,还能靠“帝室之胄”这块招牌找到栖身之处,这都是因为大家对“帝室”还很尊崇,反映出这个社会重秩序,讲道德,没有乱套。如果一个社会乱了套,不守秩序,不重道德,则你虽挟天子也令不了诸侯,虽抬出“帝室之胄”的招牌也没有人买你的账,那就糟了。曹操自己走上了抛弃道德只求功利的邪路,通过他的“以身作则”,再大力提倡与宣传,经过24年的时间,就把整个社会推上了抛弃道德、只求功利的危险可怕的邪路。
曹操的军阀集团是靠阴谋起家的
曹操在成为一个军阀之后,所重用的一是上战场能够拼命的猛将,二是擅搞阴谋诡计的谋臣。对于比较正直、有才干的知识分子例如孔融、杨修等人,早晚都会加上一个罪名加以铲除。所以他那个曹氏集团迅速形成一个不讲道德、不讲政治理念,只争现实利益的军阀集团。
在政治上,他并不讲求治国的真本领,通过良好的政绩来赢得老百姓的拥护,而是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纵横捭阖、联甲倒乙,消灭异己,扩充地盘。在军事上,他并不是明耻教战,认真培养出一批能够卫国保民的子弟兵,而是尽量去收编一些剽悍善战的现成队伍,只图他们能打胜仗,管他扰民不扰民。他所收编的队伍,一是青州兵——即农民起义的黄巾军中的精锐,二是乌桓兵——即东北游牧民族的骠悍骑兵。他就是靠这些职业兵帮他打下了江山。
曹氏集团是靠政治阴谋与军事镇压两手交替使用而发展起来的。比较而言,曹操对玩弄阴谋诡计更为内行。因此,他培训出了一大批野心家兼阴谋家,包括自己的儿子曹丕和臣下司马懿等人在内。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长期纷争下去,当然对老百姓不利。群雄之中若有一雄,能够顺应时势,吊民伐罪,昭告天下,号召统一,那么老百姓一定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当然是大好事。曹操当时身为汉相,已占天时,又有实力,如果自己没有野心,无意夺取汉朝的江山,则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号召力与军事实力,恢复国家的统一并非难事,可以兵不血刃,传檄而定。在赤壁鏖兵之前,曹操似乎就拥有这种优势。他的兵力号称八十万,实有二十余万,要想不战而下江南,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为什么又吃了大败仗?就是他自己的名声太臭了。与其说他是政治家,倒不如说他是阴谋家。曹操用阴谋诡计,消灭异己,不断扩充地盘;而且在战胜之后,一再屠城。有了这种恶名在外,老百姓既恨他,又怕他,听到他的兵来了,不是欢迎,而是逃避。他下江南的时候,老百姓纷纷逃跑,不愿意和他合作,却愿意和反抗他的人合作。这就是他统一天下的计划一再受到挫折的重要原因。他一开始就走上了以诈术取天下的邪路,处处培植曹家的势力,打击“汉室”的威信,使得天下皆知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为了急于求成,消灭异己,他甚至于公开提倡只求建功立业,不讲伦理道德,造成整个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秩序瓦解,人心涣散。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到匈奴骑兵打破东西两京西晋覆亡为止,这一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黑暗的时期。魏、晋两朝,宫廷秽乱,骨肉相残,官贪吏暴,民不聊生。西晋的八王之乱,同室操戈,混战20年,几乎耗尽了国力,终于召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举入侵,中原残破,赤地千里。曹操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这一场滔天大祸,其间有极为清晰的脉络可寻。举例说吧,最先起兵南犯的匈奴五部骑兵,当年就是由曹操亲自把他们安置在近畿(山西)而种下的祸根。
曹操怎样教坏了自己的子孙
所谓“祸延子孙”,至少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直接祸延自己的子孙;另一层是指祸延天下后世。一般人造福或者为祸,其影响只在包括自家子孙的小范围之内,影响不了他人。凡能“祸延天下后世”者,必是个能量很大的风云人物。
历史上有许多皇帝自己作恶多端,但总还想把子女培养成人。有些胡人皇帝不仅自己希望汉化,还希望子孙汉化,永远留在中原过好日子,所以常常聘请汉人名师教育子女。曹操则不然,他在一心打天下的时候,不惜用自己的子女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只要当时自己用得顺手,完全不为子女的前途着想。他一共有多少女儿,史无明文,难以详考,我们只知道他在公元213年秋,一次就把三个女儿送给汉献帝做贵人,后来又逼汉献帝立其中的曹节为皇后,自己当上了皇帝的老丈人。他谋杀皇子二人及其母伏皇后,曹节必然是参与了的。这样把女儿当作礼物,一批一批地送人,而且让她们参与阴谋,这不是坑害女儿又是什么!
曹操自己不讲道德,只耍权术。和他比较接近的子女一定略有所知,想瞒也瞒不了。因此,他在这些子女面前也就难以装得道貌岸然。试举一例,即可看出他把太子曹丕培养成为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有一次曹操领兵打破袁绍的根据地邺城,曹丕也在军中。 《后汉书·孔融列传》说:“曹操攻屠邺城,袁(袁绍)氏妇子,多见侵略(受到侵犯),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这个甄氏是袁绍的儿媳妇,是位出名的多才多艺的美人。曹氏父子久闻其名,早就对她垂涎。《世说新语》:“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即将(指曹丕)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指甄氏)。’”原来曹操父子两人争风吃醋,曹操对其子先下手为强的做法十分不满。试看:军无纪律,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子两人争夺一个女人,这还有什么伦理道德可言?
曹丕初得甄氏,十分宠爱。他当皇帝后又立之为皇后,但不久即加虐杀。曹丕对人的残忍、猜疑,不下于其父。曹操有子25人,除长子曹昂早死,能与曹丕争位者,只有嫡出的曹彰、曹植二人。曹彰有战功,曹植有文名,对曹丕都是很大的威胁。于是曹丕在枣蒂中下毒,毒死曹彰。从《三国演义》七步成诗一事来看,好像是曹丕宽宏大量,放过了曹植,事实并非如此。曹丕曾经多次陷害曹植,之所以没有得逞,是其母卞太后舍命相争。卞太后说:“汝既杀我任城(指任城王曹彰),不当复杀我东阿(指东阿侯曹植)!”曹丕怕事情闹得太大,不好收拾,才不得不收手,但是此后曹植即被长期软禁,失掉自由。曹操一死,曹丕立即全部接受曹操的姬妾,一个也不放过,被其母骂为“不如猪狗”。因为曹操传授给子女的,都是权术、阴谋,而非友爱、团结;所以曹氏的兄弟姊妹之间照讲权术,照耍阴谋,互相残杀,毫不手软。用不着等异姓来残杀他们,他们的自相残杀就一直没有停息过。
东汉末年,曹氏父子欺压汉献帝,可以说是百般虐待,杀皇后、杀皇子,如宰牲口。曹魏末年,司马氏父子欺压小皇帝曹髦、曹奂,也是百般凌辱。公元 260年,20岁的曹髦不愿坐受废辱,意率领殿中侍卫,仗剑升辇,要去讨伐司马昭,与昭的部下贾充相遇。贾充命人当众刺死曹髦。司马昭猖狂至此,他暗害许多曹氏子孙也就无须多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265年,司马炎篡魏,同样都演出一场禅让的闹剧。前后相距45年,两次闹剧如出一辙。司马懿是曹氏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是曹操一手培养出来的。他的阴险刻毒,善于伪装,与曹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司马氏家族的阴险恶毒比曹氏家族更胜一筹。曹操自己培养了司马一族来大杀曹氏子孙,这不是真正的祸延子孙又是什么?
曹操又是如何祸延天下后世的
曹操怎样祸延天下后世?这又需要分为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个方面是他对国家大局直接造成的负面影响。魏之篡汉,是他亲手布置而由其子曹丕执行的。晋之篡魏,是他的嫡传弟子司马懿打下基础而由其孙司马炎执行的。魏、晋两代统治集团实行的都是曹操倡导的“阴谋治国”术,直接造成了人心瓦解,国本动摇,招来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入侵,国家覆亡。
另一方面是他公开号召坏人治国。从中华文明来说,自古都主张选贤举能,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管理国家大事,一定要选有道德(贤者)有能力(能者)的人。好人不一定做得成好事;坏人肯定要做坏事。如果放手用坏人来管理国家大事,请问还会有好结果吗?曹操在前后七年之间(从公元210年至217年)三下求贤令,即有名的“魏武三诏令”。在第三次求贤令中,他竟公开地说:“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这就是说,他敢于用不仁不孝的人来治国用兵。治国用兵是何等大事,就是很审慎地用人还难免会出一些问题,今竟公开承诺敢用不仁不孝之人,请问会把国治成什么样子,把兵用成什么样子?这种办法,在理论上是矛盾的,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是危险的,会出大毛病。在魏晋南北朝,整个中国北方一片糜烂,千百万人头落地,这就是曹操用不仁不孝之人治国用兵所付出的惨重代价。
曹操做人做事的方法也对后世起到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他的名声很大,一些后人跟样学样,每每理直气壮地作恶多端。我们当然理解:不论曹操能量有多大,他所做的坏事究竟有限。可是由于一千多年来说书、演戏广为传布,大肆夸张,人间的许多坏事都便与曹操有了联系。正所谓:“曹操!曹操!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但是曹操的诡诈无良实在太出格了,陈寿也无法掩盖,还是暴露出他的不少短处。至于日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毛宗岗修订过的《三国演义》,对这位奸雄更是揭露得淋漓尽致。受到说书、演戏的长期影响,广大民间对曹操的看法从来是深恶痛绝的。《东坡志林》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民间看法的代表。这段话是: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至于历代官方,对曹操也不看好。《贞观政要》中记载李世民对封德彝说: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
李世民自己就是个沽名钓誉的人,连他也都看不起曹操,耻与为伍,可见曹操是多么不得人心!
曹操袭杀吕伯奢的事是真是假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狠心刺杀吕伯奢全家的故事。京剧中的《捉放曹》,就是根据这个故事编撰的。曹操杀吕伯奢一事,究竟是真是假?各种史料,说法不一。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对此未有明载,只说:“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私自逃跑)。”
为《三国志》作注的大史学家裴松之则在这一段话之后引用了三种史料以供读者参考。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各宾主孔。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裴松之对这三条史料,未加任何评论。他只认真地提供给读者,请读者自己思考,自己判断。但他在排列的次序上,多多少少做了一点暗示:那就是,排在前面的,官方色彩较浓的记载总会“为尊者讳”,掩盖曹操的罪过;排在后面的,民间色彩较浓的记载就会透露出一些真相。所谓“正史”上的记载,往往如此。裴松之如此处理,是很有见识的。
曹操杀吕伯奢一事的有无,我们在一千多年之后再去查考,当然是困难的;但是从曹操故意制造许多冤案的史实看来,从他在求贤令中公开表示凡是“不仁不孝(不讲品德)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但有本领)者”,他都欢迎这样的态度来看,他自己做出一些恶劣的缺德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是后世黑帮黑社会的老祖宗
曹操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后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要当机立断,心狠手辣,宁肯我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对不起我;宁肯错杀一百,也不漏掉一个。被曹操冤杀的人确实太多了,有些突出的事例如梦中杀人,如对吕伯奢一家斩草除根,无不令人切齿。但是这些事不一定可靠,不一定是历史事实。只有曹操杀周不疑一事,经过多种史料仔细核对,应是确有真事。现在暂选一种史料来作个简要的介绍。《零陵先贤传》云:
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幼有异才,聪明敏达。太祖(曹操)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当。太祖幼子仓舒(曹冲)夙有才智,谓可与不疑为俦。及仓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曹丕)谏以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能驾驭也。”乃遣刺客杀之。
另有《北堂书钞》卷一百一十八载周不疑事云:
曹操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问计,周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
曹冲是曹操的小儿子,中国的阿基米德。是他利用浮力定律,发明了借船称象的办法。他幼年极为聪明,与周不疑不相上下,于是和周成为好友。
曹操杀周不疑的原因,不外以下几条:
一是曹操想招他为婿,他有所畏惧,没有接受,让曹操失了面子,所以该死。
二是他与曹冲是好朋友,曹冲病死了,他也不能独生,所以该死。
三是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才,非曹丕等人所能驾驭;为了曹氏集团的安全,以杀之为宜。
曹操一再写文章告诉后代的野心家,要想急功近利,早成大事,就要敢于用人,敢用亡命之徒。“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夫有行(有德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既要破格用之,又要从严控制,使其能为自己卖命。这种用人原则,非常接近现代的黑社会。而这样网罗来的人才,能做出多少好事来?
曹操是历史上最不讲道德的人。他劝人们也别讲道德。他说讲道德,不过是“慕虚名”而已。这种说法,来自他所写的一篇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朝廷的名义用兵,统一了北方。有人议论他,认为他会在羽毛丰满之后,夺取汉朝天下。他写此文进行表白,说自己绝无野心(这其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还自我吹嘘说“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就是说,如果少了我这个人,国家就会乱得一塌糊涂。(实际上有了他之后,国家还是年年打仗,一天也没有太平过。)他说他本想辞职不干,以免被人误会;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如果交了权,特别是兵权,就很可能被人所害。自己被害,就会使“国家倾危”。自己不便辞职,不是自己恋栈,还是为了国家。因此,他绝不“慕虚名而处实祸”。说来说去,他是绝不交权。至于朝廷封给他的“食邑”一共有三万户,他愿交回两万,保留一万户,以此“自明本志”云云。其实曹操所说想要辞职是在装腔作势。归根结底,大权是要抓的,实惠是要占的;至于名声好不好,并不介意。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是爱好和平,讲究道德,重视诚信,对人宽容。曹操的所作所为正好与之唱对台戏。要问曹操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说得具体一点,可以说曹操已经成为后世许多野心家的老祖宗。他的言行,成为后代野心家模仿的样板;他的一些著作,成为后代野心家学习的经典。许多黑帮、黑社会的头子每每通过《三国演义》虔诚学习这位奸雄的阴谋诡计,终生奉行。
对于这个违背中华民族精神,贻害天下后世的奸雄曹操,从古到今,从官方到民间,都是一片谴责之声。虽有少数文人通过欣赏三曹的诗文,还会对曹操产生一些好感,但那是对文不对人,影响不了天下后世对他总的评价。
从古至今,从今而后,人类社会作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所组成的群体而存在,总得建立秩序;为了维护秩序,总得有一种行为规范,也就是要讲道德。虽然古往今来,道德标准因时代之不同会有一些变化,但是人类社会必须要讲道德,不能抛弃道德,却是一条死道理,硬道理,千古不易的大道理。如果抛弃道德,天下就会大乱,人类就会自我毁灭。敢于公开抛弃道德的人,总会被天下人所唾弃。谁想歌颂这种人,谁想为他翻案,就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想为曹操翻案实在是太困难了。只要曹操不讲道德、抛弃道德的铁案翻不了,他就永世不得翻身。在此文之末,笔者对这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的曹孟德有诗叹曰:
霸业狂图转头空,民间千载笑奸雄。
贻祸后世成定局,翻案文章做不通!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