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作如:用诗写程序的人

2013-12-29 00:00:00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1期

编者按:“信息技术课程何去何从”,近年来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当专家们用各自的理论与思考给出自己的解读时,一些一线教师中的先行者也在用自己的实践与行动默默探索着自己的答案。他们中的每个人今天或许只是课程版图上的涓涓细流,但当他们的力量不断汇聚,明天就可能成为助推课程前进的滚滚洪流。

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关注这些课程的民间探索者、实践者,展现他们课程建设的心路历程、设计思路和典型案例。我们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课程建设的队伍中来,携起手来,未来课程的发展或许就有你我的一份努力,我们期待着!

谢作如的博客名为“曾经写诗,现在写程序”。

起这个名字并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反映他真实的经历。学中文出身的谢作如一开始是教语文的,一个写诗的语文老师,二十年后成了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浑身依然散发着诗意。

平时习惯管谢作如叫老谢,虽然老谢比我还小一岁。在我看来,如果想弄懂老谢和他的“互动媒体技术”课程,最好的方法还是从程序和诗入手。

现在的老谢应该算是个标准的程序员了,在信息技术教师中,我一直把老谢归为“技术派”,因为他始终把技术性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原则和底线。甚至我和老谢的结识也缘于一场关于技术的观点争鸣,可算是“不打不成交”吧。

记得前两年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围绕“技术消融”这个话题曾有过一场观点争鸣。所谓“技术消融”指的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普及,使得技术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化,并已如空气般消融到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一般社会生活的基础。在我看来,这个话题可非同小可,它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未来所面临的环境的一种预判。假如这个预判成立,那么就意味着未来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必以技术的学习为主要目标了。既然对学生来说,技术已经消融,已经几乎到了拿来就可使用的程度,技术本身就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阻碍了。那么我们就应该超越技术,去关注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等。在那场争鸣中,大部分教师支持这一判断,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作者都撰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而第一个“旗帜鲜明”对“技术消融”表示反对的就是老谢,他在2011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技术真的在消融吗?》,其中提到“技术消融”是个伪命题,技术非但不会消融,还在永不停息地发展。

视技术为课程生命的老谢一直在呼唤技术的回归,呼唤课程更有技术味道。“互动媒体技术”课程的开发正是老谢多年来对技术坚守的回报。

可如果老谢只是一个程序员,或许我们还是看不到“互动媒体技术”这样的课程,因为在这个课程中,还充满了诗歌中饱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说老谢把技术当作课程的生命线,那么他随时随地都在思考: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技术来学习。

毫不夸张地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课程诞生的催化剂。由互动媒体技术构建的光怪陆离的奇幻世界给技术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技术课程得以被插上想象和创造的翅膀。

看看孩子们的作品:用红外距离传感器实现的虚拟翻书效果;用震动传感器制作的地动仪;用压电陶瓷传感器制作的电子爵士鼓。根据湿度、温度、雨点等传感器得到的外界环境信息,显示出不同的风景画形式,让风景画中的湖面出现波纹……每当我看到这些,都会感觉到语言的描述反而是苍白的。

写诗需要感性、写程序需要理性,老谢把二者融合了起来,我们也就看到了精彩的“互动媒体技术”课程。这是老谢的幸运,更是学生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