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从摆脱教材束缚做起

2013-12-29 00:00:0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1期

最近,不知怎地接触了太多的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老师。相比较自己熟悉的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那种基于严格科学体系的、老式的灌输说教式教学方法,初中、小学老师则对教材不敢有半点改动,纯粹照本宣科。因为让学生制作的全是教材中的东西,千篇一律,学生当然不喜欢,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那种灌输说教式教学方法,实在让人不喜欢。这些教师自认为教学的内容是多么多么的重要,认为这些理论原理不教,学生根本不能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而老师们却不知道,你认为“很重要”的东西,还没等你教完,就把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彻底打消没了,那还空谈什么要培养思维能力。

我们还是从“小”处做起吧,不要考虑学生远大的思维能力,在实实在在“做”中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学习中去慢慢感悟,去慢慢体会,逐渐地让学生在感悟中形成所谓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让老师直白、直接地告诉学生某某概念或原理。

不过,现阶段的高中老师还是有一点可爱的地方,那就是“反”教材。虽然所讲的概念原理不敢脱离教材半步,但教材上用于说明这些概念原理的例子,老师们永远不会去使用的,一定是使用经过自己改造后的例子,以体现自己的“创新”。虽然这样的教学给人有换汤不换药的感觉,但能选择不同于教材的例子,至少已向改变传统教学迈出了一小步。

然而,回过来看初中、小学教师,他们视教材为“圣经”,不敢对教材有任何其他的想法,更不敢有质疑,认真领会教材的每一句话,教学知识点、教学方法、教学范例全部照用教材上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不想多评论,只想说一句,如果教师的思想是如此的呆板,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

但也有有想法的老师,交流中经常有老师会说这教材的例子实在不好看。我说没事的,教材只是给了个范例,告诉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出个什么样子的作品。老师完全可以按自己的设计让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许多老师在提问“这样可以吗”后,立即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区里市里的教研活动不允许,认为这是脱离了教材的主题。

这让我回想起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一篇名为“参加全国赛课让我几近崩溃”的文章。老师们都在玩功利的事,却把真正的教学对象——学生彻底给扔了。为了迎合功利的东西,又把自己给束缚住了,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的东西,当然更没有了思想,反过来又让自己感觉做教师一点都没有了味道,甚至让自己进入了崩溃的边缘。

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下去?我们的初中、小学老师,你们能不能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破除对教材的“迷信”,让学生做一些真正喜欢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不要考虑其他任何的东西。就这么简单,只要学生感兴趣的,就让学生去做。

2012新版的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变。可看到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课的第一页,在“范例完成的示意图”处,除了呈现教材范例完成的内容外,更增加了两张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制作的相应作品。以提示各位老师,要鼓励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而不要仅仅是仿制教材的范例作品。

(本文摘编自李永前老师博客)

谢作如 浙江省温州中学

七嘴八舌热议进行时:

与其说信息技术教师要摆脱教材,还不如说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读了李永前老师的博客,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想。

我很赞同李老师的说法,还没等教师把自认为很重要的理论、原理和概念教完,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已经彻底没了,更别说形成什么素养什么思维了。还不如让他们在网络世界自由玩,这样至少不会抹杀他们的兴趣。在我看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摆在第一位的不应是培养信息素养,而应该是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按理说,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浅显的道理。但事实上,学生总是喜欢计算机,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哪节课教师迟到了或者请假了,学生总是欢呼。这样的教学现状真让人看不懂。

说实话,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质量还真不怎么样。典型的例子就是我手头这本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教材,按照教材的次序去上课,不到半个月,学生都要全睡着了。教材的编者也为难,说地区差异大,学生差异大,编一套适合所有学生的教材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教师本来就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的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但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缺少关于教材二次开发的原则或者可供操作的方法,谁都担心自己是否一不小心就“越界”了,被领导或者评委批评偏离主题,一棒子打死。

今年暑假,在北京和吴俊杰等老师交流,大家都赞同“课程开发能力应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这一说法。理由很简单,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课程,在知识体系方面不像语文、数学一样成熟。如果每位教师都死板地守着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不用等太久,信息技术课程就要自然消亡了。当然,我们也看到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已经行动起来,基于Scratch的系列课程开发,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

陈钢贵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小学

对于李老师的观点,我不能完全苟同。

首先,我认为教学中不存在教材束缚的问题,教学束缚的症结在于我们教师自己,是我们自身不敢创新,不敢尝试,安于现状的心态束缚了我们的教学。即使对于相同的教材,运用相同的教案及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同水平的教师也同样会上出不一样的效果。

其次,我很想知道: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作者是如何得出“初中、小学教师视教材为‘圣经’的观点的?如果您的结论仅仅是来源于听了几节课或看了几篇教案或报道,而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那我只能说你太不严谨了,并有厚此薄彼之嫌。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教学,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不敢妄自评论,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对于从事该学科12年教学工作的我来说,应该还是有点发言权的吧!其他省市先不谈,单就武汉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来说,在这12年中已经历经了4次改版,多次修订。源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因此,作为教师每学期拿到教材上课时都有一种新鲜感,学生兴趣自然也高。尽管我们的教材有如此高的更新度、新鲜感,但我们的优质课、研讨课包括常规课的主旨思想仍旧是“摆脱教材、鼓励创新”。对于其他省市,我不太了解,但从多次观摩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及观看相关教学视频的经历来看,只要是好课,都不是“照本宣科”。不难看出全国信息技术教学的主旨思想是一致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材本身没有错,它毕竟是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多方考量和实践的结晶。对于知识的传承它功不可没,但对于知识的应用及创新它能力有限,必须要有有为的教师灵活地运用它、驾驭它、更新它。空谈误生,实干兴教!

齐 伟 易水禾软件公司

我想,李老师文中所说的教材,是狭义的教材概念,专指“教科书”。

信息技术与数学、物理相比,在某些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比如,现在的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与20年前的相比,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在细节上有所调整罢了。但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科书内容和20年的前能比吗?那时候还没有信息技术学科呢。和10年前呢?那时候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运行的是Windows 98操作系统。显然,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但是,教科书往往不能随着时代发展做出迅速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科书中的本质要求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所以,李老师提出的“改变教学从摆脱教材束缚做起”,正契合信息技术学科之时代性强的特点。

李老师在文中疾呼要“破除对教材的‘迷信’”,并指出“让学生做一些真正喜欢的作品”这一途径。仔细思考,这是不是问题的核心呢?窃以为,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是能否破除“迷信”的关键。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科书的内容,能够从当前的技术应用角度理解教学内容,甚至能够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理解教学内容,就不再抱残守缺于教科书了。

现在很多教育主管机构也都在搞各种培训活动,意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其他学科姑且不论,单就信息技术学科来讲,让老师们听听讲座不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最佳路径。凡是学习过计算机技术人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哪个技能是通过听讲座获得的呢?大多数还是从“自学”或者“协作学习”中获得的。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其实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在互联网上找到学习资源、找到可交流的朋友、找到最好的教师、找到应用的工具……除了互联网之外,还有“教学相长”。信息技术学科的时代性特点也意味着学生可以比教师掌握的技术更“先进”,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甚至要尊重学生对技术所抱有的各种偏执。因为在技术领域,不是只有一个解决方案。

如此,我相信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能有精彩的课堂。

周玳珈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看完李老师的博文,我想到了两个问题:首先,教材是什么?其次,在信息技术学科仍未列入升学考试科目的形势下,该以怎样的魅力与其他学科“抗衡”?

先说教材,教材是基于一种整体分析、共性研究后形成的方案,其精髓在于为实施教学提供参考,提供思路。教材中所选用的例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代表性,而对于信息技术这一本身具有很强发展性的学科而言,这些例子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便难以再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单单依靠教材开设好信息技术课是不行的。

再谈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从教多年,发现学生在课前大约有三种表现:一种是兴冲冲第一时间跑进电脑室,打开电脑,寻找游戏或上网的机会;另一种是携带着其他科目的教科书,懒洋洋地来上课;还有一种是兴致高涨地在课前就询问老师“今天我们要上什么”,我很庆幸自己遇到的学生是第三种。学生生活在一个绚烂的信息时代,他们喜欢电脑、喜欢网络,喜欢在这个时代下一切能创造生活、美化生活、新鲜生活的事物——信息技术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因此,我们的课堂,也可以且应该打造成为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技术去参与在现实生活中所能遇见的各种信息活动的天地。那么,当你选择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素材让学生学习使用绘图工具加工短文时,你是否也能让学生发挥想象、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试着用这些工具为自己制作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当你让学生学习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教材中提出的知识性问题的答案时,是否也会让他们找找从家里到所在城市的大型超市的最优路线;当你为如何上好“认识信息资源管理”这一理论知识相对较多的课发愁时,是否愿意带着你的学生去看看学校图书馆,或指引他们去所在城市的图书馆,看看书本是如何通过手工管理分类上架的,图书管理员又如何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条形码读码器实现书本的借出还入的……

摆脱教材的束缚,并非要我们丢掉教材,相反,我们需要借助教材给予的思路,从教材出发,让课堂回归真实的生活,让课堂关注到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当我们能做到这些时,想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学生都会爱上信息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