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今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单一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方式得到了充实,其中活动化教学等迅速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应用。本刊特别组织了两篇研讨活动化教学法的文章,期待能够分享已有的活动化教学法的成功经验,也期待其他教师参与到活动化教学法的实践与研讨之中。
在“玩转活动学信息”中,学生在自主、主动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体验,学会学习;而教师充当着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身份。基于这样的角色定位,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该怎么样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怎么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呢?“玩转活动学信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来实施,因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学生的活动计划、实施活动过程、展示成果等几个方面。本文就将分这三个阶段阐述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活动化教学。
● 制定计划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不同的年级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他们在认知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前,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指导计划。通过计划可以预设指导工作的目标、程序和方法,并能够及时按需调整自己的计划,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适当的帮助。以下通过几个案例来分解说明。
1.七年级——分解细化大课题
案例1:一份七年级的指导计划
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可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小报的设计,如何利用小报反映科技与人类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并不很明确。于是,在教师的提议下,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制作一份信息小报”被全班一致接受。考虑到有四周的时间可以利用,而七年级的学生虽说热情高涨,但不一定能持久,加之他们的知识、经验也有限,于是教师设计、制定了一份指导计划。
第一周:策划小报。①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名称;②筛选、归纳资料;③规划版面;④设计报头。
第二、第三周:编辑小报。①页面设置(纸张设置,页边距设计,页眉、页脚);②页面布局(分栏,文本框,表格);③页面内容(文字,图形、图像,艺术字)。
第四周:评价小报作品;①依据评价标准、评价作品;②讨论、修改作品。
教师协同各小组推选的编辑部组长共同管理,在制作过程中关注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对计划进行恰当的调整,通过检查小组档案袋的形式进行指导和管理。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他们既感到新鲜又有些紧张,知识面窄,热情持续的时间短。教师要利用初一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学方法上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并逐步向抽象过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课题分解细化,便于学生从较小的切入口进行学习,同时清晰的时间节点也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某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和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2.八年级——学习方法重指导
案例2:四个“通过”与一个“负责任”
在指导《网站的制作》学习前,教师制定了一份指导计划:①通过浏览主题网站,对主题网站的内容组织、结构设计、页面布局有个初步认识,对什么网站受浏览者欢迎有感性了解,从而为后面自己设计制作做准备。②通过分析选题、需求,规划结构和风格,对网页进行布局,设计网站。③通过利用网页制作技术,实现前面的布局设计,利用超链接技术实现前面的结构设计。④在应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能积极为网络资源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活动。
八年级,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并注意掌握学习的负荷量。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估计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四个“通过”和一个“负责任”提供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掌握知识,充分体现了“放”与“不放”的度的把握。
3.九年级——放手学生自己做
案例3:这份计划简单吗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活动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为此教师决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课题,在指导计划中只安排了三次活动。活动一:“说说我的课题”,通过班级交流学生的选题情况;活动二:“课题新动向”,通过班级交流了解课题的具体开展情况;活动三:“我的课题我做主”,通过班级交流展示,全班分享成果。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案例中,教师指导、管理和推动课题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这份计划看似简单,却恰到好处。
● 开展活动
开展活动,就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合作完成任务的动态进程。这个活动过程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做好组织、管理和参谋;学生要起主体作用,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活动,以求自己心身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需要对学生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和调控,要让学生围绕预定的目标和内容开展自己的活动,并适时鼓励与引导学生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拓展形成新的课题,积极地应对,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会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启发的机会。
对学生的指导教师要把握好度,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项目把握“抓”和“放”的艺术,适时地示范、辅导和启发,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无论一个项目成功与否,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要辨别每个学生所做的贡献。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不是竞争关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赞扬,对于学习不积极和技能不熟练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可概括为下表所示。
● 展示成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长组织组员集体讨论、制作、修饰、定稿、排练自己认为最好的汇报材料(如心得体会、自评表、多媒体展示等),使其进一步明确评价要求、掌握评价标准,从而获得对学习方法的再认识,更好地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将学生的成果进行公开展示,根据不同的主题,采用小报、汇编成册的论文、展示板、演讲等不同方式,在班级范围内交流。生动直观地再现学生的活动过程与成果,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同时也易于师生通过观赏直接参与评价。学生在这一评价活动中也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不足,还能加深对活动的进一步理解。
每次活动成果采取形式多样的评比形式,如答辩会、档案袋评价法等。对于活动教学的方法来说,评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活动结果(作品)的评价,如计划的合理性、活动完成情况及作品的质量等;二是对活动过程(完成的整个过程)的评价,如小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以及每个步骤的完成情况等。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都可以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尤其是学生自我评价,通过批判性的评价自己的表现和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项目的理解和对同伴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评价空间,评比最佳成果、最佳材料、最佳组长、最佳组员,其目的是为引起学生关注,同时是为了各组竞争机制产生良好效应。教师通过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点滴,为今后更完整、更客观地评价学生提供真实的素材,并且及时总结得失,经验及教训,对开展下次活动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以后要避免和引起注意的,提供了借鉴的素材。
案例4:笑对答辩,掌声四起
计算机房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112班PPT动画制作”答辩会。只见第一、第二排坐着10位评委,他们由事先经过培训的8名学生和信息技术教师、112班班主任组成,他们将对112班的15份PPT动画作品以学生答辩的形式最终评审。会前,每位评委都拿到了一份选手们的学习成果(心得体会、小论文、动画作品、建议书),因而对选手们的情况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答辩会开始了,现场的气氛逐渐到达了高潮,第一个上场的是叶丝陶和王书妮,只见他们面带微笑,涨红着脸蛋,回答着评委们连珠炮似的提问。最终因为他们的原创成果《苹果树》,以及他们自信沉着的表现,赢得了全体评委的好评,得到了98分的最高分,掌声在教室里响起。
答辩会是对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之一。小组通过向全班学生汇报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以及最后的成果,同时还要针对评委的质询进行答辩,深入阐述自己对活动成果的认识。这不但需要学生具有对成果进行事先整理、加工及设计表现形式的能力,更需要现场表达交流及应变的能力。这是一种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形式与方法。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碰撞了思想火花,诱发了智慧灵感。
有句名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经历了一个学年的“玩转活动学信息”活动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适时、合理、灵活地使用活动化教学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活动化教学法是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它重研究、重操作、重实践、重能力,既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能力,更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创造的能力。活动化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其他学科教师的关注,而我也将对活动化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