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2013年,视点·圆桌,等你来说。本期请来几位信息技术老师,是因为在这2013年的开年之际,我关注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些动态,心里有点喜忧参半的感觉,那么这个喜从何来呢?听我给大家解释解释。最近南京师范大学的信息技术专家钟柏昌在他的腾讯微博里这样说到:“2013年,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而言,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或可成为‘开局之年’。”这条微博让我眼前一亮,好像一直处于“缺位”局面的信息技术课程,似乎在今年要发生一些转变了。随后他又说:“将在2013年3月底形成‘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方案’书面报告,然后,你懂得……”尤其是这最后一句“你懂得……”,看上去意味深长。
陈杰:确实是个好消息,对于我这样在一线工作近十年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讲,我希望这个“惊喜”能够做到:明确学科根源、提升学科地位、完善教材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力……
主持人:您的这种希望,恰好触碰到了我这个忧伤的小心理。在惊喜来临之前,我又关注到了隐藏在这些年课程快速发展背后的种种问题,学科背景的有待完善、学科地位的提升、教学模式的变化等,好像这些存在的问题,都直指课程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不受重视”。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这种感慨?
● 人的意识是难以攻克的“城堡”
陈杰:据我所知,目前一些学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很重视。如果把课程作为教育生活的话,我们的教育生活还未能还原信息技术的本真,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工具定位在一个服务岗位。信息技术只要能为高考科目服务就有价值,否则一切为零。
郭影强:您刚才说的,我觉得具有普遍性。但其原因不必复杂化,它就是教育功利化——完全围绕高考的结果。
张骏:其实我想在说大环境的同时,也需要找教师自己的问题。李冬梅老师说,一个人要想真正学会游泳,只在浅水池是不行的,必须去深水池。同样,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一定要让他们在信息技术的“深水池”里游泳。所谓“深水池”是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创意,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综合性的专题式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郭影强:深水池,这个提法形象。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有外部环境因素和课程内部的建设两个角度的问题。
陈杰:是的,如果上课都是些容易的东西、都会的,谁愿意学?换作你是学生你愿意吗?所以这里面也有课程设置、内容和教法的问题。
李岩:看到老师们的发言,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从现象学的视角看,真实生活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觉得信息技术是那么的重要,但回到学校课程中就出现了变化。
主持人:这也正是我想说的。但就您刚才讲的,我又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就是目前我们在认识到信息技术重要性的同时,真地正确认识了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概念吗?
最近一位教师也是说到这个课程不受重视的问题,他说:“也许在几百年以后,人们再回头来看这些为课程默默付出的人,会觉得特别伟大。”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得到了历史的价值。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德国的大作家——卡夫卡。
他有个没写完的作品叫《城堡》,里面描写了一位受雇于城堡的土地测量员,踌躇满志地想要进到城堡中去工作,但却被各种阻力阻拦在城堡所辖的一个小村庄里,好像有种无形的力量把他往外推。这个小说的隐喻很多,不去深究。我现在想,如果把我们普遍人头脑中存在的思维惯性(或定式)比作这个城堡,它是否真正接纳了这个土地测量员所象征的“技术”?
李岩:如果沿着“城堡”的话语说下去,就是要先分析这是一个怎样的城堡,它是如何建构的,与技术是什么关系?城堡内的人为何拒绝测量员(技术),他们与技术的关系现状如何?测量员带入的一定是有益的吗?需要辨识哪些有益?我们如何打开城堡?我们如何与城堡内的人对话、协作?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可能更为幸福的城堡?
主持人:按照您的思路来讲,首先要看这个信息技术本身在当今大部分人的脑海中,可能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
陈杰:我觉得目前很多人应该是抱着“好玩”的心理。比如说,现在的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等,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再神秘,产生了这种娱乐化和应用化的倾向。有很多非信息技术学科的年轻教师,他们对于这种新技术、新产品,掌握的程度会远远超过我们,我也对他们做了一个调查,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娱乐。
主持人:所以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我们接受得很快,但在创造方面,还往往要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在当今我们看到很多源于国外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创造,其中显而易见的是我们身边的如智能手机的应用创新、社交网络运生的商业模式等,但他们现在还是在对计算机的应用、算法等还有很多的探索和实践。所以我就想这是否和文化差异有关,从文化的角度上看,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数”本源论的时候,就建立了种种数学的方法,也包括逻辑,这也成为西方科学精神的起源。但看我国儒家的思想,似乎是偏重于人文,曾经墨家的学说被他们认为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从教育的历史上看,历法、天文、测量等自然科学在我国虽起步较早,但却没有有目的地向孩子们进行灌输。所以对于技术来讲,是不是也会有一些人有所偏见?
李岩:就目前来讲,技术势弱已经是有一个历史阶段了。这个不单单是国人的现状,国外也是有此情形。从经验知识转向科学知识,技术就退隐了,乃至于称为科学的应用,干技术活的就是一个典型的贬义的说法。例如,技术就是动手操作,技术就是按部就班的机械流程,技术就是科学知识的应用,这是对技术的偏见。
其实我对于“城堡”也有不同的解读,我将这个城堡比喻成我们当下的教育生活。需要看到的是,无论你是否愿意,它本身已经是一个技术涉入的城堡,测量员是一个新的技术的隐喻。那么现状与未来之间、已有格局与新技术的冲击之间的冲突何在,这是要回答新技术给教育生活提供了什么可能,为什么人们会安于现状而拒绝技术对教育生活的改造。这里就存在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批判,就是说技术的涉入并不都是积极的、有价值的,需要在教育生活中去实践、辨识。新技术的应用与其说应用,不如说尝试、探索、研究,进而化解教育生活中的成见,涤荡教育生活中有关技术认识的误识。而我们现在认为的工具性,只是技术的价值之一。
主持人:“尝试、探索、研究”,我觉得这个正是我们需要对技术抱有的态度,“模仿”只是一个阶段,创造才是最终目的。而且这三个词背后还反映出这种技术的思维方式。
陈杰:技术是可以创造生产力的,只是一些学校更关注它的工具价值,将信息技术用于服务课堂,为其他学科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李岩:技术价值是一个结构体系,工具价值是基础,方法价值是主体,发展价值是结果。当然还有其他的维度,文化、经济……其中发展价值是说技术活动中一定是有生成的、有发展的,问题是发展了什么。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一是价值认识的局限,二是价值追求偏差,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主持人:所以说,在教学生之前,首先要给他们一个更深层次的对技术的理解。校长、家长在看信息技术学科之前,也要先对其本质价值有一个重新评估。我想我们探讨了课程不受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
陈杰:价值的认知问题。我认为造成偏差的原因有很多,现在很多学校只看到信息化建设中“物”的一块,反映在对具体的硬件设备的重视上,而忽视了“思想”上的一块——教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殊不知,缺乏了这种素养,即使有很先进的设备,也难再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我也不得不说,对于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就目前培养信息素养的定位和初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很好地落实下去。这也使我们的课程比较多地停留在工具价值,学生没有获得技术的思想、方法,难以做到迁移和学以致用。正如李博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这就是一种衍生,一种拓展。而我们的课堂缺恰恰少了后半截。
主持人:您把话说到这里,就证明我们还没跑题,而是进入谈下一话题。教育者的意识关系到开设这门课要教给学生什么。如果这个认识偏差普遍存在,课程不但是不受重视的问题,而是要面临走错方向然后一错再错的局面。
对于信息素养,虽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立竿见影,但我反正是信了,因为我们刚刚探讨的对技术的认识,似乎都指向这种素养。但也有教师觉得技术才是定位,也曾把我说通过。所以这个学科定位,是否能够找到一些学科的背景给予支撑呢?
● 寻找学科背景,走进教育生活
陈杰:关于学科定位和学科背景,现在很多“大家”都在寻找,都有自己的提法,但是可能没有一个能够完全说服对方。我想信息素养应该是目前对于教材的定位,让学生以掌握技能、表达思想、提升素养为目标。而反观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其实有很多高深的、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如程序设计、动漫设计,如果你想在高校这个领域再提信息素养,恐怕就不太合适了。另外,由于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导致信息技术学科的定位很难,也不可能稳定下来。它实际上是受到技术环境影响的,如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编程都是在DOS环境下进行,现在高校教育教DOS环境下编程的就很少了。而在编程这个领域中,也有固定不变的东西,不管是DOS还是可视化,包括现在的Web2.0技术,不管你采用何种编程语言,数据结构是不变的。它有着其相对固定的体系结构和知识体系。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什么呢?又想包括计算机操作技术,又想包括编程,又想包括动画……
主持人:包括很多,都要有,但未必都可以有。
陈杰:怎么说呢。看你要求到什么程度。有些老师觉得信息技术学科很好教,有人认为很难教。曾经,我的同事一位数学老师看过我们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后,跟我开玩笑地说到:“这个我也会,我也能教给学生。”诚然,他说的没有错,在当时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材俨然就是一本微软教科书,如果你对Office软件非常熟悉,来教高中信息技术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信息的“获取—筛选—加工—表达”为主线的教材体系,淡化技术操作、淡化软件,让信息技术老师感到教学不再像以前那么得心应手了,甚至有的老师不知道该教学生些什么。而有些老师就尝试着自己找些软件来进行教学,这又造成了另外一种困局,学生对于软件的掌握程度不一,可能在学习文档编辑的时候用的软件是Word,学习动画用的软件就是Flash,这样就造成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点很零散。学生也可能刚对Flash有感觉,下节课就转到一个新的软件,对技术知识点的掌握可以说是囫囵吞枣。而相对物理等传统学科,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力学、光学、电磁学等一个个相对稳定和详细的知识体系。因此,信息技术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学科背景,快速准确地定位学科。
陈鸥辉:这是初中、小学的教学问题吗?我感觉高中的多媒体技术还是侧重将各类软件串联起来的,就是说高中的课程设置倒是相对完整的,“民间课标”对必修的问题也有所修改。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是指信息的“获取—筛选—加工—表达”为主线设计的课程。多媒体信息加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管理、算法与程序设计五门选修课程本身的定位还是相对完整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软件只是作为一个载体,存在于我们的教学中。
郭影强:很多人感觉课程就是在教软件,是因为这个东西比较容易看见。实际上也存在着不易看见的那些东西,当然也是争议最大的一块。比如,信息素养,多媒体信息加工,这里的媒体素养,就不是直接看得见的,但是可以想到的。所以需要一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图,来把它呈现出来。
陈鸥辉:并不是每个课程都是在教软件,但软件确实是信息技术课程知识本身的载体。
郭影强:陈杰老师从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中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都意识到的。不过我曾看过柳栋、武健、魏宁等有关这个问题的两篇文章,是向更高层的学科去寻找学科知识基础的。正像中学物理的背后,是物理学一样。在信息技术学科背后,也要寻找信息学、技术学、计算机科学等支撑学科。其实一般大众对这些学科并不熟悉,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大部分是在中学建立起来的。所以,一个其他学科的老师看到我们的教材,认为太简单了,那是因为他看不到背后学科支撑的东西。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新课程推广中,这一块也是缺失的,没有为我们一线老师提供更深层次的学科知识材料,缺少这方面的资源。所以一线老师各行其是,从自己擅长的东西入手来开展教学,也就是正常的了。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问题的产生和这个学科的历史不无关系。它不像语文、数学等,很早就让人形成了对学科的理解,所以推广普及是很重要的。
郭影强:对,这是门新课程,还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
主持人:所以人们看到老师在教软件,再抱有此前技术就是工具的这种偏见,就将这门课程误解为一个工具的学科。就是之前您提到的,教育功利现象的介入,更加不利于我们去研究这个学科的学科背景和知识体系。
郭影强:一般老师误解并不重要,关键是关键人物,如校长与教务处,还有学生和家长是不是误解,还有我们老师自己是不是误解。所以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陈鸥辉:根本原因还是教育功利吧,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可以参考大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去分析。
主持人:那么现在去说这个学科的背景,就是技术学或者是计算机科学?
郭影强:目前似乎没有权威的观点。
陈鸥辉:还是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吧。不过目前中小学侧重的仍然是应用软件的教学。也许有一天会回归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真正学习计算机科学理论相关知识?
郭影强:嗯,实际上回归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比较简单,因为这个学科目前比较成熟了。
陈鸥辉:是啊,我上次看到苗逢春博士发来的有关英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资料,感觉就是一个回归。
郭影强:总而言之,中小学的课程应该建立在一个成熟的学科基础上。苗博士的观点,是叫信息技术素养。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
陈鸥辉:信息素养本身涵盖的范畴太广,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已经被攻击了很久了,计算机科学技术挺好的呀。我觉得课程的核心越小越好吧。
陈杰:之所以不好定位,我想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看。话说巴菲特买股票,却不看好信息技术,为什么呢?很显然是因为它变化得太快了,可以说充满了变数。大家看看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你几年前用的手机,和你现在用的手机。你能想到若干年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再拿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来说,在早年就是一个童话,人们感觉充满奇思妙想。今天不也实现了吗?
主持人:哦,芝麻开门?!
陈杰:对,现在就是声控开门,完全可以做得到,这个原理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了。
郭影强:所以说学科内容一定要包含思想和原理,不然就会导致课程内容跟不上外在变化。
陈杰:但是这种思想和原理如何和我们的新技术、新原理有效结合,就应该成为教材编写者乃至课标制定者们好好思考的问题了。
郭影强:教材内容不能拘泥于太多的事物细节,而在于其原理。比如,聊天机器人或者机器翻译,那么自然语言的理解是其原理,至于聊得怎样,这是细节表现。这样的话,就可以用半开放式结构:“思想原理(相对固定)+实例(可换)”。
主持人:那么现在这个思想原理会是什么呢,计算思维?信息哲学?
郭影强:思想原理就要向上一级学科去寻找了。这个可以参考柳栋、武健等老师原来整理的信息学科相关的学科层次。
陈杰:您觉得如果照搬过来到基础教育合适吗?
郭影强:照搬显然不合适,怎么搬却是有思路的:根据泰勒的学科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四条筛选原则进行:一门课程的内容确定,要有四把筛子,一是学科本身(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是社会需求,三是学生发展目标,四是完善评价系统(多层面的综合评价)。
在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这是柳栋老师的图。他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叫“信息科技”,课程核心有两点,一是建模,二是算法。
主持人:假设这个说法比较科学。那么信息科技这个课,在这样的学科背景下,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先教什么?
郭影强:我觉得课程构建,光凭我们一线教师的经验和感悟是不够的,需要向专家找智力支持、理论支持。
● 教师是学生进入“城堡”的引路人
主持人:对,我们需要呼吁业内的专家和管理者、教育者们,既然重视这个信息技术,那么在教育一环不能缺失。学科发展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但聊这么多以后我会想到之前那位站在未来看现在的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来讲,我们对于课程的责任是什么?或者说应该在思想和教学方法上有怎样的提升?
陈杰:不断学习,相互交流。就像参与这样形式的论坛,不仅能进行思想上碰撞,同时也是相互交流的平台。
主持人:一线老师的实践和经验也是很强大的。上次陈鸥辉老师跟我提到,她的一些学生,都是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在学信息技术,她在帮助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我想如果老师把课教好了,这样的局面起码在学生层面,会慢慢地改善。
陈杰:是的,我们在看到这些“不受重视”时,也应该看到确实有些地方是很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我们的惊喜和欣慰往往来自于学生。
郭影强:这种自发的动力是珍贵的学科基础,也是社会需求的表现。关键是学校要给空间,允许给学生空间进行学习。
主持人:在陈老师给我的材料里面,我看到您当时学计算机的那种自发性很强,那时候您对这个学科的兴趣是从何而起的。
陈杰:好,我来说说。首先,在当时那个年代,计算机这种东西是个稀罕物,小孩子嘛,好奇心重,这是必然。另外中学阶段的那些同学学习的是程序设计,那个时候程序设计很神秘,只有成绩好的同学才可以学,可能正是这种心理,越得不到的,越想了解真相,而且我记得没错的话,当时有种流行的说法,叫学好计算机和外语,这两门通向21世界的工具。当时应该是这么提的,否则就会被淘汰掉,哈哈。看上去有些可笑,不过当时那个年代确实有很多人是这样想的。
郭影强:是有这个提法。但这些提法其实都是泛泛而谈。比如今天的状况,确实是大部分人都要会电脑。但无论英语还是计算机,都没能学到精髓。其实真正用到的英语和计算机技能,大部分并不是在课堂上学的。
主持人:但英语好像依旧屹立不倒,只是有些变哑的倾向。
郭影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该让我们了解另一种文化,能够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交流。而我们好像是学会了考试,顺便学了点文化。大学本科的计算机专业,也就是培养职业人才。相当于国外的职业教育。而真正的职业教育,则成了后进生收容所。
主持人:我记得当年,我们穿着鞋套、带着套袖进机房的时候。好像就是拿它当一门课上了,认识计算机,学Word什么的,但对于这个东西的价值是很模糊,后来家里也有电脑了,我就找到价值了:“计算机变游戏机”。至于那个年代的家长能给我们的帮助就是,“珍爱生命,远离网瘾”,但是具体说能用计算机做什么,为什么要学计算机,他们也不了解,说不清楚。
陈杰:我们是压根没有在中学接触过计算机的,最初以为计算机就是能打字。第一步就是练习盲打。
郭影强:是的,那个时候家里的计算机,也就是用来玩。那时候资料用光盘装,无外乎就是阅读、看电影、打游戏。
主持人:是,那个时候,我觉得是没有人来引导我,不像现在,这个学科的内容丰富了,时代不同了,可学的东西很多,也能抓住学生在游戏之外的兴趣点。
陈杰:简单地讲,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兴趣引导。例如,最近我在教动画,就是通过让学生看成品的动画效果,如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Family。实际上F变形用了个形状补间动画。先让其了解效果,再让其制作。这样学生也想有个动手去做的冲动。但是兴趣不等于简单的娱乐,现在信息技术的很多方面都已经娱乐化了,包括一些课堂也有不少娱乐化的成分,所以在调动学生兴趣的时候,要去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每个学科其实都要这样做。
郭影强:想要引领学生进入这座“城堡”,要先告诉他们对技术的认识并不是抽象的,对技术的认识要落实到技术的内容和方法、思想等的认识上。比如,学生学习了Flash,他就知道了帧,知道描绘形象、知道动画原理、知道构思剧情。这些就是技术,技术不是另外的一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