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震区干部的救灾日记

2013-12-29 00:00:00彭爽
党建 2013年6期

编者按:彭爽是四川眉山丹棱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干部,她在2013年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记下的6篇日记,生动再现了当时灾区干部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态。

4月20日 星期六 晴

早上8时许,一阵天旋地转,打破了家中的宁静。丈夫是一名消防战士,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是一场突发地震,来不及喝上一口热粥,拿起一件单薄的衣服就冲向了武警眉山市消防支队。

不久,我就接到了部里的电话通知,得知是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县委取消了所有干部的休假,部内一些同志冒着余震奔赴联系村(社),开展查灾救灾工作。由于家住外地,我无法及时赶回单位,家里的婆婆也需要照料,此时,丈夫也与我失去了联系。简单安顿好婆婆后,我踏上了返回丹棱的路程,并于下午3时左右与同事们投入到抢险救灾的紧张工作中,初步掌握了联系乡镇石桥乡的受灾情况,第一时间上报至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直至晚上12点,我仍然与丈夫失去联系。

4月21日 星期日 阴

一整夜的担心、期盼后,我回到办公室,不禁被眼前的场景所感染——一些同志冒着余震坚守岗位,有的已经连续奋战了十多个小时。

昨天夜里,县委组织部发出了紧急通知和支援抢险救灾一线的倡议书,我立即毫不犹豫地加入献血队伍,并告诉医生:我是O型血,是万能血型,多抽点!

与此同时,我得知丈夫已被紧急派往抗震救灾一线,正和战友们一起徒步挺进“生命孤岛”宝兴县,紧张、担忧顿时充斥着我的脑海。我想,我应该是和他在一起的,因为我们向着共同的目标齐心奋斗。就让我们挽起袖子、伸出臂膀,一起为灾区人民加油,一起为雅安人民祈福!

4月22日 星期一 阴

一阵急促的短信铃声把我从半梦半醒之中唤起,一看来电显示,我激动不已,是他!终于有了他的消息。

“昨夜连续赶路20多公里,从芦山徒步到宝兴,现在宝兴县进行拉网式搜索救援。”这是丈夫发来的短信。

“不用分心给我发消息,我知道你很好!”回完短信,我既激动又自豪。

全县抗震救灾工作紧张有序进行。为及时记录全县党员干部抗震救灾实情,我随同事一起深入到受灾的村组,收集第一手资料。3天来,我们向上级报送了7000余字文字信息和近2个小时视频资料,用我们的真实记录和切身感受,力争让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抗震实绩,融入全国、全省紧锣密鼓的抗震救灾工作,为灾区人民尽绵薄之力。

下午3时,我无意间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画面,并从中找到了那个在我视野中已经消失了50多个小时的丈夫身影,当得知他和战友们已经在双石镇成功救出9名灾区群众的消息后,我的眼中噙满泪水。

4月24日 星期三 阴转小雨

丹棱县距震中仅30公里,全县受灾严重。当前正是农村“抢收抢种”的“双抢”时节,为了不耽误农时,县里决定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生产自救。为了让百姓在震后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县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建立的394支党员突击队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作为党员突击队的一员,我和几位同事一道,加入张场镇河湾村“双抢”的队伍,拿着镰刀帮助村民收割油菜籽。

“尤应霞家收割完了,下一户是邓吉松家。”在分队队长杨成静的统一指挥下,我们收割完一家又一家。我所在的分队共13个人,每天负责5户10余亩油菜籽的收割任务。

下午4时,天已下起蒙蒙细雨,我所在的分队还有1户未收割完。为了跟雨抢速度,在场的党员突击队员们都不知疲惫地忙碌着。虽然已近初夏,小雨打在脸上依然有几分凉意,但大家收割油菜籽的热情,已然将这份凉意埋进了丰收的土地。

下午7时,随着张场镇河湾村残疾人邓吉松家油菜籽收割完毕,我们小分队今天“双抢”任务顺利完成。朴实的邓吉松眼中满含泪水,不少村民顶着雨来送我们。难以言说的感动!

4月27日 星期六 晴

近一周的“双抢”工作,让我忙碌而充实。在这期间,我爱人所在的部队完成了宝兴县的搜救工作,回到了驻地。而我也从“双抢”一线,回到了工作岗位。

在经历了走访灾情、危房拆除、运送物资、居民安置、抢收抢种等一系列工作后,丹棱县受灾群众已经全部安置到位,灾后生活井然有序。看似平静工作的背后,也是忙碌的开始。根据县里的统一安排,我们负责全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系统)损失统计工作。为了向上级准确及时汇报我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系统)损失相关数据,我和同事再一次深入到我县7个乡镇,对损失情况进行全面统计。

夕阳下的田间地头,有村(社区)“两委”和乡镇干部忙碌的身影。在大灾面前,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个人,这也是我们无穷的精神食粮。

4月30日 星期二 小雨

紧张的工作之余,我推开窗户,看着远方的绿地、青山、湖泊,想到30公里外尚未完全脱险的芦山灾区同胞,心情不禁为之沉重起来。

灾难是人类的老师。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么活着的人就应该审视我们曾经遭遇的灾难,牢固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建立成熟有效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机制,尽可能减少灾难,降低灾难带来的伤害,进而把灾难转化为前进的力量。

我相信,多年以后回望抗击芦山“4·20”强烈地震的点点滴滴,谁都无法否认,这场戮力同心的生死救援已然写进共和国的成长史。灾区那一面面高扬的党旗,凝聚的是中华民族无穷的力量。天佑中华,爱撼人间;浴火重生,依然有歌。

(责任编辑: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