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在分析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制约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 旅游业 发展
甘肃省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业的发展正逐步成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庹梅、陈兴鹏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看甘肃旅游业发展比较快,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和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甘肃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甘肃省脆弱的生态环境、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相匹配的各项旅游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特征
(一)旅游业的发展成为甘肃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旅游业总体发展已达到了一定规模,由2005年全省旅游收入57.68亿元增长到2011年335亿元,年均增长34.4%。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甘肃省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对GDP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2.98%增加到2011年的6.65%。
表1 旅游业对甘肃经济的直接作用
数据来源:《甘肃发展年鉴2012》。
(二)文化旅游成为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甘肃省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成为甘肃近年来旅游的热点。
1.丝绸文化
甘肃段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连接了甘肃的天水、平凉、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沿途包括了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嘉峪关文物景区三个5A级国家景区,还包括27个3A级国家景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2.民族文化
甘肃省是个多民族聚居地,裕固族、东乡族和保安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形成的特色民俗文化丰富了甘肃省的旅游资源。如裕固族的帐篷、服饰“头面”;东乡族的手抓羊肉、民居“庄案”;保安族人新婚之夜唱的“宴席曲”等。少数民族以特有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创造了本民族浓厚底蕴的文化,加之其生存环境的封闭性、宗教性和狭隘性,民族特征特别鲜明。
3.红色文化
甘肃是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的主要途经地和会师地,包括天险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通渭榜罗会议纪念馆、纪念三大主力红军长征胜利大会师的会宁纪念馆、会师楼和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红色文化逐渐成为甘肃省境内旅游的热点。
(三)生态旅游的优势逐步显现
甘肃省幅员辽阔,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是秦岭山地和祁连山地的过度地带,地理空间跨度大,具亚热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和干旱等多种气候类型,差异性很大,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显著。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甘肃省境内的生态旅游的多样性,包括森林、湖泊、草原、温泉、地质等多种生态旅游资源,省内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3个、自然保护区8个、地质公园4个、湖泊26个、草原14个等。因此,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在生态类型和数量上都比较丰富。
二、制约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各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甘肃省文化旅游,虽然其类型丰富多样,成为甘肃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文化与景点脱离的问题比较突出。以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大地湾文化遗址、大堡子山秦人先祖陵、秦长城遗址、肃王墓为例,对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遗迹的开发尚处在较为粗放的阶段,开发仅限于遗址的发现,对景点的文化内涵开发和挖掘尚显不足。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
由于甘肃省特殊地理形态的影响,旅游景点基本是以点线状开发,景点布局比较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9.1万公里,而甘肃2010年铁路营业里程只有2149公里,只占全国2.4%;公路建设的不足突出表现为旅游公路等级不高,尤其是支线建设和景区连接道路的建设,景区与景点之间没有形成公路网,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民航方面主要是航空运力不足,机场少、规模小,开通航线、航班少,国际航空口岸仍是空白,制约了海内外客源市场的拓展。
(三)旅行社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甘肃省的旅游企业除个别达到了一定规模外,绝大部分企业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服务水平较低等现象,开发旅游产品和市场的能力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强大竞争力。截至2011年,全省共有旅行社408个,兰州市共计182家旅行社,占到全省45%。但形成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行社严重不足,除丝路、中旅、中青、康辉等几家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外,绝大多数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不足。以兰州市为例,规模以上的旅行社不足10%,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三、甘肃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构建促进旅游业循环生态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努力构建长效机制,为旅游业循环生态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拓展强化甘肃省旅游业,重点强化协调机制职能。特别是生态保护和生态再循环问题。切实发挥现有旅游发展考核机制作用,完善现有的旅游发展考核监督机制,建立监督问责制度,成立全省旅游督察办,检查各地各部门推进旅游规划实施情况。对未能正确履行相关责任的,按照规定进行责任追究;参照绿色 GDP (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核算方法,科学测算旅游业单位产出的生态成本消耗,核算旅游业生态效益,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弥补旅游业资金投入不足,同时也为甘肃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的制度保障。
(二)加大对甘肃旅游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
加大对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投入,一是需要政府层面的资金投入。作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旅游业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带动相关产前、产中、产后各行业的发展;同时可有效地解决地区就业问题,可见政府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是一举多得的发展策略。二是除了由政府层面的资金投入,还需要来自民间资本的投入,调动民间闲散资本注入甘肃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全省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加快地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全省旅游业的联动发展。
(三)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提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甘肃省旅游产品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软件配套服务滞后,过于注重旅游经济增长,从而忽略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甘肃省旅游业应在继续扩大旅游规模的同时,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注重旅游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作为甘肃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使旅游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培育现代旅游业,提升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层次,成为推动甘肃实施转型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庹梅,陈兴鹏.甘肃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J].甘肃科技,2019(11).
[2]金蓉.甘肃省旅游业特色化发展探讨[J].丝绸之路,2012(8).
[3]李巧玲.甘肃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N].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22).
[4]刑文庆,马亚妮.旅游业收入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25).
[5]夏华丽.区域特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诠释[J].商业时代,2012(20).
责任编辑: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