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内蒙古经济高增长与低就业问题探析

2013-12-29 00:00:00梁鲜桃
北方经济 2013年12期

摘 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一定能带来就业的高增长。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般会带来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还面临着城镇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三峰叠加”局面,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在分析经济结构对就业影响的基础上,重点论证了内蒙古近年来高增长下低就业的结构性因素变动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我区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结构 经济增长 就业 产业结构 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失业的代价都是高昂的。“十一五”以来,我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机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与此同时,也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与低就业的矛盾。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再次强调更加注重民生,足以说明扩大就业的重要性。因此,从我区的实际出发,从经济结构调整视角研究经济高增长下的低就业问题更有必要。

一、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一定能带来就业的高增长。只有在资本、技术、劳动都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时,才可能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经济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主要由就业弹性系数反映。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般会带来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一是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有牵动作用,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又具有推动作用。一二三次产业对就业有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产出份额最低,吸纳就业能力低,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第二产业产出份额最大,但其就业份额低且增幅缓慢;第三产业就业份额增长较快,而且传统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高于现代服务业。二是产业转型的影响。资本有机构成规律表明,随着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相同资金带来的劳动就业的增长就会减少。如果资金、技术相对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高于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就业弹性就会变小。三是投资结构的影响。一般而言,同样的资本投入,大企业比中小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少,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吸纳的劳动力少。四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即使有大量的就业岗位需求,如果知识、技能与岗位不匹配,而且对岗位有过高的期望值都会阻碍就业,从而使就业弹性系数下降。

二、我区经济高增长的低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综合经济实力增加最显著、人民生活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就业弹性系数却不断下降。“八五”时期,我区就业弹性系数为0.25,“十五”为-0.23,“十一五”以来就业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我区经济高增长中出现的低就业问题,主要源于结构性因素。

(一)产业结构重型化

由于技术进步、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区不同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份额不断发生变动,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有所降低,产业结构已由“二一三” 型转变为“二三一”型,三次业结构由1978年的32.7:45.4:21.9演变为2012年的9.1:56.5:34.4。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动就业总量与结构的相应变动。近年来,我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呈逆向变动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就业平均增加0.074%;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就业平均增加0.017%;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其就业平均增加0.273%。第一产业对就业增长拉动较高,但其背后是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严重制约了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小于第三产业,主要是因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区进入了新一轮设备与技术更新阶段,这种重化工业的发展,虽然是工业化进入中期后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我区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急速的重化工业化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将使就业形势更加恶化。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凡是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多的地区,几乎都是非公经济比较活跃、非公经济占据比重较大的地区,广东、浙江、江苏无一例外。2012年我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实现了较快发展。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21.3%,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长16.9%,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但是,私营和个体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私营和个体经营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和比重过低。2012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30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1.6万人,增长4.1%。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5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5万人,增长8%。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8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1万人,增长13.4%。数据显示,2012年,我区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占全区就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2.2%。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致使我区难以像东部较发达省区那样,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来解决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

(三)固定资产投资相对集中

“九五”以来,我区经济增长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大规模投资集中于吸纳劳动力较少的行业、部门和领域。一是集中于国有经济。2012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112.01亿元,增长20.3%。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投资5137.25亿元,占39.2%,增长15.7%;集体单位投资243.95亿元,占1.9%,增长92.9%;个体投资182.83亿元,占 1.4%,增长26.6%;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7547.98亿元,增长21.9%。二是集中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37.9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9%,同比增长13.3%;第二产业投资6526.2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0.3%,同比增长27%,其中工业投资6410.48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9.4%,同比增长27.3%,工业投资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2.6%,拉动全区投资增长1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821.8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4.8%,同比增长13.0%。三是集中于大项目。2012年,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由于国有企业、工业企业和大项目投资较多,特别是近几年新上马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项目,投资大,起点高,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也偏高,对GDP的贡献大,但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非常有限,因而在这类工业产值增加的同时,就业没有同步上升,甚至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还出现了“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从而形成了产值增长与就业下降并存的现象。

(四)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

从劳动力供给看,劳动力的数量多,但整体素质低。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比重过低,新增劳动力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也非常低。2012年内蒙古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11.2万人,假设全区所有高校毕业生都在自治区内就业,而且都在全区各城镇就业,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力人数也只占就业人员1300.9万人的0.9%。

从劳动力需求看,生产技术进步导致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近年来,随着我区资源性产业链条的拉伸延长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甲醇、煤液化等一大批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等资源深加工项目落地实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生物制药、稀土深加工等高新技术项目开工建设,第三产业中的通讯、计算机、信息、金融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产生出较大的新增需求的同时,要求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结果是一方面许多企业相关的技术工人和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大量急需就业的劳动者由于素质和技能不适应而无法填补空缺,导致结构性失业。

三、促进我区就业的对策

宏观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的改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仍有待于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质性转变。我区结构调整加快是引起就业效应不足的主要原因,为此,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非公经济的发展等是解决经济增长与就业失衡现象的有效措施。

(一)政府积极作为,将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区应继续坚持以往的积极扩大就业的政策,将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方面,以颁布实施《就业促进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就业,以及高等院校、中职院校毕业、创业带动就业等政策措施,制定出台重大投资项目拉动就业的意见,加大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强化失业预警。

2.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来形成各地区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劳动力需求

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我区应重点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1.着力发展非公经济。发展非公经济不但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还非常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非公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发展还相对缓慢,制约着我区就业容量的扩大,同时也说明非公经济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明确指出要着力发展非公经济,为此,应积极拓宽发展非公有制领域,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范围的限制,给予非公有制经济以平等地位,以充分发挥它们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一般而言,等量的资本投入,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10倍以上,因此,发展中小企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潜力非常大。而且,创办中小企业投资少,经营方式灵活,劳动成本低,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非常适合我区经济落后、资金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状况。为此,必须进一步落实推动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投融资、税收、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创造平等的机会,包括降低竞争性市场准入条件,取消各种人为的限制。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各国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就业容量越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解决我区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第三产业点多面广,多数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对于扩大就业、安置再就业、转移农牧业人口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随着我区酒店、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兴行业崛起,使第三产业用人需求继续扩大。从我区2013年第一季度举办的多场人才招聘会来看,80%以上的岗位集中在服务业,这也不难看出第三产业人才需求量最大。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

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所以,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供给的根本手段。

1.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结构。首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国民的公共物品。其次,优化教育结构,通过优化组合、资源共享、互助合作等方式合理整合与利用区内外、国内外教育资源,实现我区教育的地区、城乡均衡发展。

2.实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种类型教育的共同发展。首先,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没有基础教育,其他所有教育类型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其次,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需要而言,我区高等教育发展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为此,努力转变办学理念、教育形式和内容,积极面向社会,多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大有可为。最后,高度重视对农民工、下岗工人和企业在职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以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顺利地实现就业、再就业。

参考文献:

[1]邹德新,李春阁.非正规就业发展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2).

[2]王春枝,杨智勇.基于就业结构视角的内蒙古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2).

[3]王春枝,吴新娣. 内蒙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 经济论坛,2011(7).

[4]王美萃,郭晓川. 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解读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J]. 人口与经济,2009(3).

[5]刘仙梅. 内蒙古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的对策研究[J]. 经济论坛,2010(5).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