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经济工作是乌兰夫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发展时期乌兰夫领导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牧区经济工作。乌兰夫民族经济工作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创造性发展。乌兰夫的民族经济建设思想非常全面、系统、精辟的本文对乌兰夫同志的民族经济工作思想及其对内蒙古新牧区建设的启示加以探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乌兰夫 民族经济思想 启示
按照中共十二大关于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将在“七五”计划期间逐步展开的部署和中共十三大所规划的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的目标,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七五”期间在乌兰夫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改革的重大措施,畜牧业领域的改革全面展开,畜牧业经济的运行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鉴于牧区生产特点进行畜牧业经济建设
这一时期,建设畜牧,提高抗灾能力。提高畜牧业的抗灾能力,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统一规划,抓住重点,各有侧重。如东部呼伦贝尔盟等牧区首先是建设棚圈,建设分布合理的贮草站,做到不论白灾、黑灾,牲畜都有草吃,有棚圈住,以减少损失。西部伊克昭盟等牧区,应大力种树种草,把“五荒”划给牧民去种,谁种谁有,国家要搞好这方面的服务。建设草原要因地制宜,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组织和扶持群众搞好畜群库伦建设,要在二三年内,做到每个畜群或牧户都有一处或几处草库伦。同时,因地制宜抓好牧区水利建设,搞好棚圈建设,为建设畜牧打好稳固的基础。指导好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发展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越来越重要,过去把畜牧业单纯理解为草原畜牧业,把农区、半农半牧区和城市郊区的畜牧业看作是可有可无的副业,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这种认识已被打破。要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逐步增加畜牧业的比重,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粮食及副产品多、劳动力多、交通运输方便、商品经济活跃等优势,积极发展这些地区的养殖业。在宜牧不宜农的地方,逐步退耕环牧。要积极扶助种养结合、易地育肥的专业户、联合户和专业村。
二、从实际出发确立林牧为主多种经营方针
继续深入贯彻“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对发展畜牧业的总要求是:数量和质量并重,生产和经营同步,农区和牧区兼顾,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一齐上。切实抓好畜牧业的各种基础建设,特别是草原建设;调整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重点是继续坚持大力种树种草,积极发展林草加工业,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总的指导思想是要使改革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价格管理及税收制度,合理调整和确定各种利益关系,改革一切不符合这些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规章制度。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重点和一般、外延与内涵、积累与消费、需要和可能等重大经济关系。
三、根据牧区民族特点改革畜牧业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发展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强调“畜草双承包”是牧区生产关系的一项重大变革,是搞好牧区建设的首要前提,是百年大计。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全党必须重视,一抓到底。已经确定的各种牲畜承包形式,要基本稳定,不要轻易变动。要提倡根据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要用一两年的时间,把全区能够承包的草原都承包下去。已经承包的地方,要进一步巩固提高;还没有承包的要抓紧落实。要管好用牲畜作价款,作价款要单独立账、统一管理,不准平调、不准私分,采取有偿的办法扶助群众搞草原建设。
四、根据牧区地区特点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
从实际出发进行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并优化升级的过程,是经济运行质量的基础。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农村牧区进行继推行生产责任制之后的第二次改革,是今后进一步繁荣农村牧区经济,促进畜牧业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新的产业,拓宽生产领域,特别是发展商品生产问题和畜产品的加工、综合利用问题,是今后进一步振兴牧区经济的关键所在。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重点放在草业建设和畜群内部结构的调整。在畜群结构的调整上,以提高畜牧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增强商品经营意识,发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是社会发展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阶段。生产是基础,流通是前提。必须从牧区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抓住商品生产这条主线,把整个牧区工作带动起来,以商品生产为“龙头”,把各行业都搞上去。要认真分析商品生产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搞好牧区的商品生产。由于多年来不重视商品生产的发展,甚至把它当作错误去批判,以致农牧民不仅缺乏商品生产的胆略,而且缺乏经验,对商品流通的指导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对商品生产的指导和服务,要通过本系统的渠道积极向农牧民提供市场需求的信息,把农牧民的生产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其次是供应的指导和服务,及时满足农牧民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再次是销售的指导和服务,将农牧民的产品及时变为商品,提供便利收购的条件,扩大销售市场,争取最佳价格,这方面商业和供销部门要发挥重要作用,经营管理、工商、金融、物价等部门也要及时做好工作。在商品流通中,重要的是牵线搭桥,把供需双方联结起来,还要注意梳理流通渠道,扩大销售市场。有条件的要组织代购、代销、代付和工牧直交等。
五、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畜牧业经济
搞好畜禽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各级家畜改良站、兽医站都要坚持改革,加强自身的建设,端正业务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继续坚持家畜改良,不断巩固扩大家畜改良和人工授精等技术成果。加强对优良种畜的管理,积极办好各级良种畜禽繁殖场,逐步建立适应畜牧业大发展的良种繁育体系。各级畜牧部门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做好种畜引进、调剂,并积极组织液氮、精粒的生产和供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做好牲畜疫病防治工作,加强牲畜及其产品的出入境检疫,积极推广各种疫病防治责任制,特别是牲畜保险的办法。
六、乌兰夫民族经济工作思想对新牧区建设的启示
社会主义发展时期,乌兰夫民族经济工作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对我们今后开展牧区各项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领导和开展牧区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少数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牧区与农区有很大差别,畜牧经济与农业经济又不一样。领导牧区工作,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牧区的地区特点、民族特点和经济特点,任何忽视或无视牧区特点,照搬照套其它地区模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乌兰夫之所能成功领导牧区工作,把牧区从极端落后的状况下逐渐恢复和发展,就是因为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制定实施各项方针政策。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乌兰夫牧区工作思想的精髓所在。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这一点是决不能忽略的,只有从牧区实际出发,制定和采取符合牧区特点的各种方针政策和措施,我们才能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就,才能更好地建设牧区。领导牧区工作,必须要把发展生产力、提高牧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少数民族牧业区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文化都比其他地区相对滞后。因此,领导牧区工作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制定符合牧区实际的方针政策来推动牧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牧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正如乌兰夫所说,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忘记这一目的,忽视这一重要环节,一切工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力有了发展,牧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各民族间的经济上的差距才能缩小,各种民族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牧区社会稳定才能真正实现。目前,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新任务,并围绕“三农”、“三牧”问题制定出台了很多有益的方针政策。在今后的建设实践中,需要切实、有效地贯彻这些方针政策,并围绕发展牧区生产力、提高广大牧区群众生活水平这一主题,不断加强经济建设的力度,探索适合牧区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
领导牧区工作,要善于总结经验。及时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是乌兰夫一贯的工作作风,也是乌兰夫成功领导牧区工作的一个重要经验。领导牧区工作,对我们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且比领导其他地区复杂得多,即使今天我们有六十多年的建设经历,内蒙古牧区也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如何做好牧区工作、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牧区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而且,在新的实践中又在不断出现新问题、新矛盾,呈现出发展阶段上的很多新特点。因此,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吸收有益的经验,纠正失误的教训,是我们继续推进牧区各项建设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乌兰夫文选: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 乌兰夫文选: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3] 乌兰夫革命史料编研室.乌兰夫论牧区工作[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