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2013-12-29 00:00:00刘丽娜
北方经济 2013年14期

摘 要:会计诚信具有信任和真实的双重涵义,是一种特定的诚实,强调守约重诺,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工作担负着向社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结果的责任。高度认识会计城信的重要性,深刻分析会计诚信缺失的复杂原因,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执业水平,全面建设会计行业诚信体系,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应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会计诚信 职业道德 会计信息 对策

会计诚信是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信,具体表现就是会计工作人员按企业客观经营状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向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财务信息,并且该信息是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 ,是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目前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相关各方面职业道德缺失和作风败坏等方面,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市场体系、会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方面。

(一)获取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

由于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进行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其次,在不同的会计个体之间,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主体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该会计主体可能获得好处;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可能都受到严厉的处罚;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则什么益处都没有,由于信息不对称,结果都选择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同样在会计人员中,也存在同样的三种选择。结果是制造虚假信息者获得好处的机会大,导致会计信息制造者竞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二)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诚信不足、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第一原因是市场体系不健全,人们的荣辱观念不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市场透明度低导致诚信激励机制不足。我国目前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很不健全,市场信息传导机制不畅,导致信息缺乏、市场信息传播速度缓慢,市场主体各自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好的商誉难以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失信者不能及时地被曝光和发现,并得到应有的惩罚。现阶段我国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市场本身不具备诚信保证机制,没有能力对违规交易者给予足够的惩罚,并使市场主体自发形成诚信约束机制和道德规范。社会化诚信机制尚未形成,缺乏有效的诚信监督机制。

(三)信用制度不健全

诚信不单是一种契约,更是制度的反映和体现,诚信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信用关系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个有序的信用体系是建立在有效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确立起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制度;金融制度、财税制度、投融资制度还很不完善,使信用活动缺乏制度约束,其中最根本的是有效的产权制度。产权明晰是达成一切交易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正常信用关系不可或缺的条件。产权界定不清,将使行为主体无法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准确的预见,增加交易费用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造成社会福利大幅度下降;财产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就会造成行为主体缺乏遵守信用的内在动力,产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从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四)执法不严

处罚力度不大,缺乏威慑力,导致会计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首先,目前我国经济立法滞后。现有法律虽然对部分不诚信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还不能涵盖全部不诚信或者道德失范的行为,使信用活动缺乏法律支撑,道德失范者逃之夭夭。

其次,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监督组织不完善,监督内容不完备,致使法律监督力度不够,不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监督机制。权利缺乏有效的法制监督,行政权利干预执法,致使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

二、以诚信为本,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荣辱观的意义

会计诚信,具有信任和真实的双重涵义。前者是指一种特定的诚实,强调守约重诺;后者即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工作担负着向社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结果的一种责任。会计诚信作为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重要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会计做到诚信,才能构建企业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企业的诚信是建立在对具体的企业和企业所提供的种种信息的基础之上的,被别的企业信任是企业声誉的表现,代表了其他企业对本企业过去行为与人格的肯定。

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不做假账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对会计行业而言,诚信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正如中国现代会计大师、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始人潘序伦先生说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

三、建立会计诚信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教育,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

在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必须大力加强会计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一切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要树立自己职业的形象和人格的尊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完善行业会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内部运行机制,构建行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建设 。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定,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三)建立和完善会计信用激励制约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

导致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去惩罚会计失信行为。因此,要加快会计信用制度建设,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起有效的会计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还要有严格的会计失信惩戒机制。这样,政府通过加强对会计信用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够有效地发挥法律和市场对会计信用的激励约束和对失信行为惩戒的双重作用。同时,应该切实对那些财务信誉高的企业,给予较高的信用评价等级,使它们在社会上得以广泛的认可;而对于那些财务信誉低的企业,应当给予严厉的处罚,以至逐出市场,从而净化会计市场环境。如果政府和市场能够真正地建立起这种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会计造假等失信行为就会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只有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整个会计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并且建立完善的诚信体制才能保证中国会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项怀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宋伟宏.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对策[J].经济师,2007(5).

[3]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3.

[4]王荣华.谈会计诚信的内在要求[J].财会通讯,2006(6).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