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研究的操作流程

2013-12-29 00:00:00李哉平陈连友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12期

“课堂观察”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种方式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一个个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一研究方法近几年越来越被学校和教师重视。现以“对话教学有效性”课堂观察为例来说明其研究的操作流程。

一、选定观察点

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要将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个状况都进行细致观察、详尽记录、透辟分析,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观察者有选择地找“点”来观察研究。

那么,如何找“点”观察呢?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将课堂教学过程拆分为4个维度、5个视角、48个观察点,如下表1。

表1

我们选定其中一个视角——“对话”,进行课堂观察。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还需将其细化为可操作的观察点。如将“对话”这一观察视角细化为“教师提问类型及候答时间”、“教师提问方式及叫答范围”、“学生回答类型”、“教师理答方式”以及“提问内容与学习目标的关系”等观察点。观察者(听课教师)可选取其中一两个“点”进行观察。选择观察点时应注意:⑴这个“点”应该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如:学生头脑里所想的东西是无法观察的);⑵这个“点”是观察者本人平时最关注、并有过深入思考的,或最需要加强的;⑶合乎整个教研组活动的主题,有利于形成教研活动的跟进链条。

二、制作观察量表

选定观察点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制作课堂观察量表。有了这些量表,才能确保课堂观察记录工作顺利完成。课堂观察中,常用的记录方法是定量记录方式和定性记录方式。这两种记录方式在制作量表时都要得到很好的体现。那么如何制作“课堂观察”量表呢?分三步走:

1.分析设计。首先要对观察对象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厘清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如要观察“对话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否真正有效”,其要素就可以有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指向是否明确、问题难度是否适中、问题的认知层次如何、候答时间是否合理等,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情境设计观察量表。

2.试用修正。观察量表制作出来以后,必须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通过试用进行修正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量表先在小范围内使用,边使用边修改。

3.正式使用。即大面积地用来记录、分析、诊断课堂教学行为。

下面表2是我们制作的《“教师提问类型和候答时间”观察量表》,供大家参考。

表2 “教师提问类型和候答时间”观察量表

开课时间:______节次:__午第__节 学校:________

执教教师:______班级:___________ 课题:________

观课教师:______研究专题: 教师课堂提问的技能、水平

量表使用说明:

“问题记录”一栏,要求观察者将课堂上教师所提的问题一个不漏地记录下来,然后逐一评判这些问题的指向性是否明确、难易度是否适中、候答时间掌握得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在后面的表格中打“√”。“频次”一栏,要求记下次数,算出比率,如教师在课堂中总共提问20次,其中有2次提问的指向性不明确,其比率就达10%,然后简要分析这一提问为什么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再如这20次提问中,有18次都是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就马上集体回答出来,只有2次是经过短暂思考才回答的,没有一次是需要讨论才能回答的,其比率分别是:90%、10%、0。这就说明本节课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缺少一定的思维含量。最末一栏是“综合分析”,要求观察者对以上这些栏目所记录下来的内容进行客观分析,从而评判该教师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中有哪些亮点,哪些不足,然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进入现场作记录

设计好观察量表之后,下一步就是带着量表走进课堂进行现场观察。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观察重点,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如,着重观察学生表现的,一般应选择教室里比较靠前或与学生座位比较接近的位置,这样便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着重观察教师教学机智的,则宜选择教室里靠后的位置。无论选择怎样的观察位置,都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和量表作有针对性的记录。记录时,要灵活地采用自己最擅长的记录方式,或定量,或定性,要尽可能充分地记下最可靠、最有用的信息。

下面表3是基于座位表的记录方式,记录了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情况。

表3

图中向下的箭头表示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来陈述,向上的箭头表示学生主动发问。从本表可以看出,开课教师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个别发言有29人次,其中有3次是学生主动提问。不过,提问的面还不太广,基本集中在中间靠前座位上的学生。再与其他老师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情况作比对,如,结合“教师所提问题的类型”、“问题的难易度”、“问题的认知层次”等,就可对该教师运用“对话”教学手段的情况有比较具体的描述,并能据此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

四、进行分析推论

掌握了详尽的第一手材料之后,紧接着的工作就是进行梳理、分析和推论。

一般而言,对于定量收集的数据,需要计算出频率和百分比,制作成表格或柱形图、曲线图;而对于定性收集的信息,则要进行必要的分类、合并、梳理,以文字或图表形式呈现。然后,基于这些证据作恰如其分的推论,挖掘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从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下表4是对“教师提问方式”的观察、分析和推论。

表4

观察后的分析、推论:

1.“提问前,先点名”占8.82%。这种方式用于提醒个别学生集中注意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是,本堂课中,教者3次运用这种方法,从学生回答情况看,提问的都是较好的学生,这样,就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中的“短路”现象,即一旦教师与该学生“接通”,便忽略对其他学生的关注,不利于面向全体。

2.“提问后,学生齐答”占44.12%,说明学生有集体齐答的习惯,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乐于参与,气氛活跃,营造了良好的“对话场”。但是,从学生齐答的这15个问题的难度来看,其中13个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过低。这类问题还是少提问为好,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3.“提问后,叫举手者回答”8次,占23.53%。本节课,学生举手发言比较积极,思维活跃;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上看,比较接近“原生态”,可见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不是“作秀”。我们可以向这类学生了解、剖析思维的过程,力求使以后的提问高度设计恰巧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提问后,未叫举手者答”2次,占5.88%。本节课中,教师有2次故意不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而指名让没有举手的学生回答,说明教师有关注课堂上“沉默者”的意识,值得肯定。

5.“提问后,改问其他学生”2次,占5.88%。其中有一个问题连续问了4位学生,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很好地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遗憾的是由于大部分问题难度不够,学生一次性就能准确作答,无法进行这种发散性训练。由此看来,课堂提问中,设计的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为好。

6.“提问后,直接呈现答案”占11.76%,这种提问实际上算不上提问,只能称之为“假问”。本节课的4次都出现在后半堂课,这是由于教师担心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于是拼命“赶时间”,不容学生思考回答,便迫不及待地呈现答案。这样做,对于开启学生思维、有效落实教学任务,价值不大。究其原因,是教师关注预设过多。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尽量减少环节,精选核心问题,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充分开启学生思维。

五、撰写观察报告

课堂观察实践之后,要及时撰写观察报告,做到“活动有痕”。观察报告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

⒈观察案例实录式

即将课堂观察的全过程详详细细地客观记录下来,为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案例内容:⑴活动背景及主题。⑵课前会议。包括:开课老师说课,观察者与开课老师的交流,观察者确定观察点等。⑶课中观察。包括:观察位置的选择以及课堂教学全程实录。⑷课后评议。包括:开课老师反思,观察者所汇报的观察结果(附上原始记录量表)。⑸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

2.研究报告式

即围绕一个主题,作连续跟踪观察,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具体现象作归因分析,提炼规律,提出建议,最后形成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石鸥.教学病理学基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 施良方、崔允漷,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 熊川武.学习策略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