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学生的教学之意蕴

2013-12-29 00:00:00司成勇徐旭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12期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质量。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和因素,如师资、设备、课程、教学文化等等。但教学作为培养人的主要途径,它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是否具有适切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说,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好的教学,不适合学生的教学往往就是失败的教学。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是适合学生的教学呢?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我们在关注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时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服务化的教学,个性化的教学,多元化的教学,互动化的教学,自主化的教学,和谐化的教学。

一、适合学生的教学:服务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服务化的教学。所谓服务化的教学,即视教学工作为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在实践服务化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教师要真心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服务对象,真诚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真正给学生当好学习的服务员。学校、教师要有真诚的服务意识、热情的服务态度、丰富的服务知识、过硬的服务技能。

在信息时代,教育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1]。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服务机构,教师是专职教育服务人员。学校和教师是因教育教学的社会需要而存在的。学校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需要,建构适合学生的教学系统、教学模式。教学既然是培养人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学就要尊重学生这个服务对象,努力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需要有哪些?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物质性需要、精神性需要,主导需要、辅助需要,个人需要、整体需要(集体需要)等。这些需要也是学生的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需要面对的学生需要有安全的需要、认知的需要、锻炼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交际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归属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许多需要都是正当的、合理的,学校和教师是应该予以尊重和满足的。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需要进行调查研究,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朋友。其次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基础,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关键。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需要的尊重,把学生的正当合理的需要与非正当、非合理的需要混为一谈,一律斥之为“非法”,很容易伤害学生的情感,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再次要提高自己满足学生需要的能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如果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适应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学生不仅会不信任教师,还会轻视教师。这样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的。

因此,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来看,教师要适当地放低身段,要善于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谦虚地与学生交往,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望而可及的,从而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服务。在开展服务性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服务员、成长的领路人、迷途的指路者。

教师应该是学习服务员。如果说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和完成的一次旅行,如果说学生是学习列车上的乘客,那么教师就是学习列车上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思想、精神服务的乘务员,是学生的服务员。学生有什么合理的学习需要,教师就应该努力地给予满足。因此,教师服务的质量,也就成了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

教师应该是学习领路人。如果说教学是一次探险,教师就是这次探险活动的领路人。探险过程是充满危险的,难免会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对学生的探险需求,教师不能不理不睬,而要积极引导,提供适当的帮助。为了规避暗藏的巨大的危险,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教师必须给学生带好路,帮助学生化解一定的困难和危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之路上顺利前行。

教师应该是学习指路者。如果说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独立探索活动,教师就是学生探索之路上的指路人。学生的学习之路,也就是他的成长之路,在其不同的学习与成长阶段,他们必然会遭遇一个个十字路口。面临一个个学习道路、人生道路的选择,学生究竟应该往哪条道路上走,需要学习导师、人生导师的指点与帮助。这个学习导师、人生导师就是专门教育培养学生的老师。只有老师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与人生的方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可能健康迅速,否则难免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无论是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服务员,还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指路者,都体现了教师服务学生的角色。因此,为了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服务化的教学。

二、适合学生的教学:互动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是互动化的教学。互动化的教学是指教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交往、对话、促进的教学。教学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知识技能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师生的交流过程,是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之间的对话。没有交流不是教学,没有对话不是教学,没有互动也不是教学。教学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具有主体间性。

教学,既有教,又有学,才是教学。离开了教不是教学,离开了学也不是教学。只有教师与学生都共同参与,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教学才得以进行。师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过程。没有双方的参与和互动,很难说有真正的教学存在。教学是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

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认真讲解,学生专心聆听是一种互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也是一种互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应答也是一种互动。总之,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互动,不仅课堂教学存在互动,课外教学、课外师生交流也存在互动。有的时候课外的互动还是必不可少的,是课堂教学互动的有益补充。

因此,师生如何互动,特别是如何有效互动,是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也是学生需要努力配合解决的问题。只有师生有意识地互动,主动互动,追求互动的质量,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优质高效的教学。

三、适合学生的教学:自主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是自主化的教学。所谓自主化的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师生教学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教师自主化地教,学生自主化地学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两个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教师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任务,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更无法包办代替学生的感动、意志、勇敢。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愿望,尊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知识能力基础。只有教师设计的教学与学生的需要、知识能力基础相对接,也就是适合学生的需要、知识能力水平,学生才可能真正进入有效学习阶段,否则学生的学习往往只能停留于形式,难以深入和持久。

同时,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由别人和教师操作的机器,更不是一个供人随意使用的工具。学生能否进入学习的主体状态,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是学生主体性能否发挥以及发挥水平的重要条件。学生天生就具有主体性,具有天然的学习、活动、探究、思考的需要和能力,天然就能够从事学习活动。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只要我们满足了学生的这些需求,我们就不愁学生不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需要具备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条件。从外部条件来讲,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从内部条件来讲,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三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2]。奥苏贝尔所提出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心向、知识基础、主动相互作用,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可见,学生的学习必须自主化。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是其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的前提和基础,是其学习进步的动力。

适合学生的教学不仅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而且也是尊重教师主体性的教学。教师的主体性似乎是一个不需讨论的问题,其实,假如将其纳入考察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工作的现实问题来思考,特别是纳入中小学校教师工作的实际问题来分析,我们很难说教师主体性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只要看看教师的工作被学校领导随意调整或变动的现实,我们就能够理解教师主体性发挥面临的困境。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副科”教师的课被随意停课,改上“主科”课,一些主科课教师不愿意加课、补课,被强制加课、补课的现实,使我们无法对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放心”。我们只能祈祷教师管理体制改革的真正实施,教师责任得到加强,权利、义务真正得到保证,教师的主体性才有望得到正常发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教学才算真正的教学,才是创造性的教学,也才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反思学生自主性发展与自己的关系,建立起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正确思路,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3]

没有教师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难以调动,教学的质量就不可能得到真正保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自主化。教师有权利依据自己的专业修养按照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设计和实施教学,他们有自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教学问题的权利与自由,他可以自主化地教学生,也可以自主化地考学生,还可以自主化地评学生。只有自主性得到保证的教师,才会有教学热情,才会有教学创造,才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

四、适合学生的教学:个性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是个性化的教学。所谓个性化的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因材施教的教学。教学的对象是不同成长与发展阶段的学生。学生作为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他们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要。学生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就必须注意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就必须研究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思考每一个学生面临的具体发展任务,做到因人施评、因材施教、区别要求、分层指导、分类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4]。

个性化的教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要充分关照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班级的学生,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学生群体和个人。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具有该班级的特点,他们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理想、信念等。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他们的差异性、丰富性、多样性。鉴于这种个性的差异性、丰富性、多样性,教师不能不正视,不能不适应。

学生的个性表现是丰富多样的。从知识来看,有的学生基础好,有的学生基础差;从能力来看,有的学生能力强,有的学生能力弱;从态度来看,有的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有的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一个速度、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必须考虑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否则,教师的教学往往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人们往往认为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就算是好的教学了。其实,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5]。因此,适合学生的教学一定是能满足学生不同类型和层次需要的教学。

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者,在很多教育工作中,往往是单独面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有无个性是教学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个性,或者个性不鲜明,要想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是非常困难的。教师的教学一般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在这样一种教学制度下,学生将会面对多个不同学科的教师,接受多种不同学科的教学。如果教师缺乏个性,或者个性不鲜明,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心理疲劳。学生产生了视觉、心理、精神疲劳的教学,不可能是高质量的教学,也不可能是高效率的教学。当然,这种教学也不是适合学生的教学。

教师要减轻或避免学生产生各种身心的疲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个性化的教师。要让自己与众不同,更要让自己的教学富有特色,风格独特,增强自己的吸引力、影响力、教育力,从而实现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目的。

五、适合学生的教学:多元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是多元化的教学。所谓多元化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风格丰富多样,富有变化性的教学。学生的特点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创造了丰富的资源。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学校的教学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教师要努力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多元的、可供选择的教学。只有教师教学的多元化、多样化,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

由于学生的集体性、差异性,学生需求的丰富多样性,教师个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也要多元化、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富于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教学内容的变化,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变化,也包括教学形式的变化,如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的变化,还包括教学方法的变化,如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研究法等的变化,还包括教学过程与技能的变化,如教师声音、表情、动作的变化,教学板书、演示、提问、讲解、组织与管理等的变化等。通过富于变化的教学,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一定的需求满足,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集体也要多元化、多样化。每个教师所任教的不同课程都应该教出自己的特色,教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风格,感受到每个教师独特的风采,欣赏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美,不同课程的内容美、知识美、思维美、思想美。只有教师集体个个都有风格,人人都有个性,教师的教学生活才是鲜艳的、丰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才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教师的教学风格雷同,所授课程缺乏特色,学生是不会“买教师的账”的,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多元化,也是适合学生的教学的应有之义。

六、适合学生的教学:和谐化的教学

适合学生的教学,是和谐化的教学。和谐化的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确立和谐的教学目标,选择和谐的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必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从人的健康发展的需要来看,教学应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作为一个人,要过上健康的生活,就需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身心素质。这个身心素质从哪里来呢?当然是从遗传中来,从环境中来,从教育中来,从实践中来,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来。学生作为正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的身心素质主要从学习中来,从教学中来。因为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学习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中心。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影响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学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谐。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方向和动力,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如果教学目标片面,教学质量也难免欠缺。和谐的教学目标引导和谐的教学行为、教学活动。和谐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知识与品德的和谐,智力品质与非智力品质的和谐等。一句话,和谐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谐。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载体。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和谐的教学内容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或者说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6]。教学内容只有全面包括这些知识,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面的知识营养,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教学工作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的性质和特点决定教学方法的功能和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多元化、多样化,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在当今中国的学校教学中,特别要破除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迷信,适当运用探究式、活动式教学方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和谐。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学生、教学时间、空间以及其他教学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教学的效果、质量、效率也各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师必须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创造条件。目前要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统天下的局面,适当运用分组教学、个别教学、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形式,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成长。

和谐化的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和谐。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度量与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教学反馈功能。不同的教学评价类型发挥着不同的教学反馈、导向与调节功能。教师选择运用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同,意味着教学评价发挥的教学反馈、导向和调节功能也将各异。为了促进教学的和谐发展,教学评价方法体系也必须和谐。只有这样,教学评价才能为教学的和谐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考试文化的国度,注重分数,注重量化考试,有它的可取之处,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评价是目前我们开展教学评价工作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只有把过程与结果、分数与能力、方法与态度等结合起来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等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陈建翔.教育:为学习服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司成勇,新课程下应确立“六化”的学生观.教育探索,2005(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5]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2).

[6] 季苹.教学什么知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