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特殊用字主要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类。它们在中学文言文中分布广泛,并很容易成为中学生读懂文言文的障碍。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地识别、理解、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就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中学文言文特殊用字
1.三种特殊用字的定义
造成特殊用字混淆的原因多种多样,对特殊用字的区分也就成了当务之急。我们知道,虽然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都属于特殊用字,但它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时间、字型、意义上都有差别。
(1)通假字
所谓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在古书当中,往往有本字而不用,用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亲戚畔之”的“畔”与“叛”、《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与“早”等。中学课本注释用语一般为“×通×”。
(2)古今字
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古今字”。段玉裁说:“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这句话说明“古”、“今”的相对性。
(3)异体字
一般而言,每个字只应有一种写法。但汉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由于造字的机理不同,记录同一个词的书面符号也就可能有几个相异的形体。因此,汉字中就存在一定数量的异体字。这些异体字其实就是形体结构不同或结构部件位置不同,但读音、意义完全相同的字。它的构成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第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读音完全相同。第二,在任何情况下这一对或一组字都可以互相代替,而词义不变。第三,这一对或一组音义相同的字字型结构不同。如《马说》“其真无马邪?”邪”在这里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对于其本义,《说文》释为:“邪,琅邪郡。”显然,句中“邪”与说文“邪”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这说明先秦本没有字形与“邪”相同的疑问语气词,而借用“邪”字来记音。究其原因,汉隶书写中“牙”、“耳”相近,所以“邪”、“耶”混用,成为异体字。
2.三者的区别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是有实质的差别的。它们产生以及保存至今的原因各不相同。古今字是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中由于意义分化演变而产生的现象,通假字是古人基于同音替代的一种用字习惯。今字的产生,在于古字兼表数义,人们因难于理解而创制新字。因此,古今字是一对历时概念,二者在产生的时间上有先后的差别。通假字与本字是一对共时概念,二者处于语言发展的同一历史平面上,不存在时间先后问题。同时,古字、今字间在形体、意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必然联系;通假字、本字间在形体、意义上基本没有任何联系。
如《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中“信”与“伸”,“伸”《说文》:“伸,屈伸。”又《说文》解释“信”为:“信,诚也。”这里的“信”与“伸”在形体、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二者只是音同音近(古音)关系,即只有声音上的联系,应为通假字。
异体字与通假字也不同,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关系。异体字只在形体上相异,但意义上没有差别。例如《曹刿论战》“小惠未徧”中的“徧”即是“遍及”的“遍”,“徧”与“遍”形体不同,但意义完全一致。
异体字与古今字:异体字之间除形体外,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使用中可以互相替换。古今字中“今字”大多只承担“古字”的某一表意功能,其意义包含在“古字”之中,所以古书的“古字”在应用中可能替代“今字”。如果某些先造字和后起字在意义上没有分别,只是形体相异,它们间就是异体字关系。如《曹刿论战》“小惠未徧”中的“徧”与“遍”等。
二、中学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中的问题
1.注释上的问题
由于学术界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看法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说是岐议纷出。如《〈论语〉十则》里“不亦说乎”中的“说”,周林英组编的《古汉语词典》认为“说”通“悦”,是通假字;《说文解字·言部》:“说,说释言,从言兑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两字也。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可见,说、悦这两个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应为古今字。另外,《曹刿论战》“小惠未徧”中的“徧”很多论文都将其归结为通假字,而刘志成先生所编的《汉字学》认为“徧”与“遍”是六书结构相同,但部件形体不同的异体字。这种现象在有关汉字学的书中普遍存在,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更是把所有的特殊用字都注释为“某”字通“某”字,只有一小部分释作“某”字同“某”字。如表1:
表1:
注:G为古今字
表1中所有的字在中学文言文注释中是被标为“某同某”的。但是从它们真正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学文言文在注释中并未正确地区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古今字与通假字都用了“同”表示。当然这还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都把特殊用字视为了通假字,用“通”字去表示它们的关系。而这其中有通假字,也有古今字,更有异体字。如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学文言文中用作“通”解释的有通假字、有异体字、也有古今字。很明显这样的注释只能给学生辨识带来更大的不便。在这两表的对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学文言文中绝大部分被视为通假字,特殊用字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良好的区分,这样的情况给我们的辨析带来了更大的混乱。但是笔者认为,编著者给读者呈现的应该是正确而容易理解的注释,而不是这种给我们教学和正确理解带来很大的不便,使我们更加难以区分易混淆的定义及让我们越深究越糊涂的注释。所以,在注释上必须有一个简单的区分,让学生能很容易地明白它们三者之间的不同。
2.讲解上的问题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学文言文的注释中基本上的特殊用字都被归为了通假字,当然这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辨通假、异体、古今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不可忽视也必须认识到的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我国现在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却并未完全得到实施,全国的教育还一直处在应试教育阶段,在每个阶段升学仍然是作为重点,而中、高考中特殊用字的涉及少之又少,这也促使中学教师在教学时并未对这些字进行区分而统称为通假字。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直上载公子上坐”中的“坐”与“座”,教师一般都只讲成“这里的‘坐’通‘座’,座位”,然后就大功告成,不再深究,并不把“坐”与“座”的本原意思讲清楚,也不把它们其中的关系弄明白,学生就只能错误地将这些定义为通假字,而其真正的古今关系却被忽略。这就使得我们对特殊用字只明白了它与其他的不同,而并不能了解它的不同在哪里,也就出现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无法正确去认识它们。字音、字义及用法是我们学习的根本,而像我们常见的如“说”与“悦”这种特殊的在读音上不同的古今字,部分教师并未对其特别强调,使学生一直没能了解其正确的读音,这一点在通假字中表现更为明显。
三、对正确辨识特殊用字的建议
1.教师讲解上
面对教学实践需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解一般都会考虑到考试问题。而中考、高考对文言文中特殊用字到底属于何种特殊用字要求甚少,这就使得中学对这方面的教学十分薄弱。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的学习我们必须从字开始,弄懂字的意义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是一个重点,所以,中、高考提高文言文特殊用字分值对促进教师对文言文特殊用字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教师正确讲解特殊用字的外部动力。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特殊用字的概念,其次还应该让学生搞清各种特殊用字产生的原因。
(1)通假字
在通假字上应该对最基本常用的特殊用字进行重点讲解,并且应讲明各自的本意,让学生弄清楚它们之间只是读音上比较相似。如《报任安书》“夫人不能蚤自裁绳墨之外”中“蚤”,建议讲解“蚤”为通假字,本字是“早”,意思与“晚”相对。从用字看,古人本来应该用“早”字记录此义,却用了一个仅仅与其读音相同而意义并没有联系的字,写了同音别字,这就是通假字。当然,我们还应强调的是这里指的读音是古音,这对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在讲解时特别强调通假字的读音是本字而不是通假字。
(2)古今字
在古今字上也应该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知”与“智”之间是“智”表示“知”的引申义。在讲解时还应让学生明白古字与今字的四类关系。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受”,建议讲解为传授的“授”。“受”、“授”在形体上有相承关系,意义上有内在联系,接受的“受”先出现,表示传授的“授“字后出现,后起字“授”的形体从“受”演变而来,意思都有传授的意思,所以是古今字。
(3)异体字
在异体字上,中学文言文中异体字所占比例最少,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之后选择个别异体字让学生了解异体字之间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结构或结构位置不同的特点。如:《曹刿论战》“小惠未徧”中的徧,普及、普遍的意思,后来用“遍”表示。二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的异体字关系。
2.注释上
中学生获取书本知识除了教师讲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书本自学,但是在文言文中对特殊用字的注释往往使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这些特殊用字,所以,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其相对固定的标注方法,如:以“×通×”表示通假字;以“×同×”表示异体字,以“×后来写作×”表示古今字。这样就可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例如:《观沧海》“水何澹儋,山岛竦峙”中的“竦”应注释为“竦”通“耸”,这是通假字。《论语》十则“是知也”中的“知”应释为“知”后来写作“智”,这是古今字。《曹刿论战》“小惠未徧”中的“徧”应释为“徧”同“遍”,这是异体字。
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文言文教学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而就目前来看,其中对特殊用字教学我们更是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也正因为如此,在注释上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区分,不能再把所有的特殊用字一概归纳为通假字,应对各种用字进行合理正确的归类和正确的阐释,这也是教师正确区分讲解、学生正确理解的首要条件。从启蒙教育开始,我们一直在对字进行不断的学习、深化,字是我们学习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掌握了“字”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才能达到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所以,对这个特殊用字我们必须加强学习,不管是编著者在注释上,还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都必须给学生一个正确而容易理解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卢光耀.中学文言文的教与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
[2] 陈淇.中学文言文教学十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3] 余淑荣.古书用字现象分析——兼释“通”与“同”.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4] 王卫峰.古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黄山学院学报,2004(2).
[5] 王玉敏.漫画初中语文课中的古今字与通假字.广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6] 李秋新.简论对异体字的准确理解和认识兼及教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
[7] 刘兴均.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三字”问题.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8] 祝鸿熹.古代汉语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9] 刘志成.汉字学.成都:天地出版社,2006.
[10] 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 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