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教师给低年级的小学生出过这样一道测试题:△比□多10,○去掉15个就和□同样多,△和原来的○哪个多?多多少?测试结果让人感到非常意外,很多学生选择了放弃,因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一看题目的叙述方式打破了常规,就产生了畏惧心理,认为这道题肯定很难,要不怎么看一两遍都看不明白呢?他们的心情紧张起来,越紧张就越想不出办法,只好选择放弃。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的问题呢?
一、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操作,在实践中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营造学生自主实践的空间,实现学习主动权的移交,变“讲堂”为“学堂”;实现教者角色的转变,从“主角”变为“配角”,积极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和魅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由于受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迁移,学生一般都能回忆出方法①这种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进行面积的推导。
方法①
师:同学们还有别的想法吗?(老师鼓励学生)
学生通过探索,提出用②、③、④这三种割补的方法同样可进行面积的推导。
方法②
方法③
方法④
开放的教学策略,突破了常规的思维束缚,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多中选优,好中求佳,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同时也发掘了创新潜能。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直观中激发数学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并从中获得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认识三角形”时,作了如下设计。
师:同学们,动物园的小山羊刚刚搬了新家,就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做客,你们瞧,这就是小山羊的家,漂亮吗? (一边说一边演示课件)
生:漂亮!(齐声回答)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漂亮的房子上,都有哪些自己认识的图形?
生1:房子上有长方形。
生2:还有正方形。
生3:我发现房子上有三角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先后演示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然后点击课件,将房子的图形隐去,只留下三角形的外形,且慢慢地变大并推移到屏幕中间。)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这样宽松、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氛围,变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数学课堂为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乐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如此,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
三、抽象计算形象化,在参与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的枯燥来源于数字的抽象,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能将纯粹的数学运算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力将抽象的数学计算形象化。比如一位教师用磁铁教授进位加法时,例题是36+35,相加后十位上有6个磁铁,很显然是60,个位上却有11个磁铁。
师:谁能告诉老师这个数怎么读啊?
生:611。(一个学生回答,全班哄堂大笑)
师:是读611吗?大家想一想,10个一等于几个十?
师:有没有思考好的同学愿意上台来摆一摆给大家看看?怎么在不改变数的大小的情况下移动磁铁,使这个数能顺利地读出来。
很快就有学生想好并上台尝试,先从个位上移动1个磁铁到十位,再从个位拿走9个磁铁,将“611”变成了71。
其他学生也通过画圈的方法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演示了这样一个移动的过程,经过动手操作,他们对“进位”这一概念有了比较形象的了解,这位教师在课堂上作了进一步完善:先将个位上的十个磁铁拿走,再从教具盒中拿出另一个磁铁摆在十位上,进位的过程就更加形象直观了。通过 “摆磁铁”这一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被奇妙的数学深深吸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捕捉恰当时机提问,在问题中唤起主动意识
在教学中,超前的提问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的提问,学生毫不费力就得到问题的答案,因缺少思维含量而单调乏味。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教师要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不失时机地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教师激发,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在交流发现中初建模型,在延伸验证中完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