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增长智慧,既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又要使学生“会学”数学知识。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课本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三种活动,从三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增强学生的三种能力。
一、强化学具使用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的思维活动都是从动作开始的,一旦切断数学和思维活动的联系,思维就难以得到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一些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增加对问题的认识,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内化成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如《数的组成》的教学,笔者引导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通过“用小棒摆一摆”的方式,把2朵小红花分成两部分,帮助学生理解“2”的分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3~10的分成。使用摆小棒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分成,简单、直观,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比较简单,知识的获取直观形象,课堂的学习气氛也非常活跃,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较好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要帮助学生认识各种教学具,二要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这些教学具,帮助学生养成借助教学具进行学习的良好意识,使学生既通过教学具的操作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设计多层对比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因其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与其他学科不同,数学知识的解答过程和结果往往又比较灵活、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灵活地解答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如何进行思考,而要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吗?通过耐心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思考的过程,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把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渐地渗透到他们的脑海之中。当学生建立了科学的思维系统后,我们就可以抓住教材中的典型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内化,对学生产生长久影响。如在学生学习了两个数比较的意义后,可出示以下一组练习。
1.花园里有玫瑰花16朵,康乃馨比玫瑰花多4朵。花园里有多少朵康乃馨?
2.花园里有康乃馨20朵,玫瑰花比康乃馨少4朵。花园里有多少朵玫瑰花?
在学生解答后,我们先引导学生比较两道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需要解答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两道应用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学生想一想,两道应用题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不同?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算式和求出的结果,比较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点?出现异同的原因是什么?帮助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比较层次,各层次间联系密切,需要逐一对比、仔细分析,方能摸清问题解答的关键。
三、模拟生活情境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数学知识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要引导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并帮助他们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多只能在班级里完成,缺乏进行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为此,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模拟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他们的内心产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 如,在教学了《元角分》的知识后,我们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创设一个“小小售货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备一些较小的学习用品和玩具,比如练习本、小刀、圆珠笔或玩具猫等,然后为每个“商品”贴上标签,公开向外出售。接着,让班级中的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让学生拿出仿真的人民币学具(1张二角的,2张一角的,2个五分的,共五角钱)开始“购物”,在班级进行模拟买卖。在模拟销售的活动中,“买方”斤斤计较,“卖方”紧咬价格,气氛异常活跃,“买方”忙着计算自己的钱能买多少物品,“卖方”忙着记录账目。模拟活动结束后,笔者让学生立刻回忆买卖货物的过程,编出不同的应用题。这样,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任务进行游戏活动,学生必须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模拟情境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是为了不教,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使用好各种教学具,为学生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增强,从而达到我们的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