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2013-12-29 00:00:00胡优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4期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可知,评价应贯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改善学习,及时矫正不足之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采用多种自我评价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呢?本文着重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如何运用自我评价等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倡导成功体验,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课堂表现评价的目标是使每一个人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评价的绝对主体,很少去关注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教师总是立即给予评价,使回答问题的学生失去了自我评价的机会,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就失去了个性化。教育家桑德曾提出:“要从单纯的教师评价改变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课堂自我评价如果能科学地利用,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中得到应有的成长。因此,对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1.体验乐趣,激发自我评价

新课程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自我评价的点滴进步,学生有一点成绩,就要真诚热情地鼓励他们,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在鼓励和微笑中提高成绩。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自己心中的一半。学生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有的表示了苹果的一半,有的表示了一个正方形的一半,有的表示了一条线段的一半,有的表示了0.5是1的一半……课堂呈现丰富多彩,接着教师也把一块月饼分成相同的两份(出示图例,强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一半表示。然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你认为老师的图标和分数能代表大家的意见了,你可以擦去你黑板上的杰作。当然,如果你认为你的杰作很好,不擦想保留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一半,于是学生纷纷对自己心中的一半作出自我评价与表现,在黑板上进行展示;接着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表示方法与老师的表示方法进行比较,其实就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给学生一个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尽量让学生尝到展示自己能力的甜头,增强学会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在探索新知中评价自己的学习本领,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中激发自我评价的意识。

2.感受成功,乐于自我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来学习知识、掌握规律。因此实施自我评价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如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与什么立体图形的体积有关?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再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各自猜想完后,教师问:“你能验证你的想法吗?”这样就唤起学生的探究心理,此时学生迫切地想要寻找到一种方法,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在通过各种途径的探究之后,学生获得了新知,并认识到只要努力,就会变得更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体验了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喜悦,促进了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学习过程,教师就要适时地指导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使学生行之有法,善于进行自我评价。

1.帮助学生明确自我评价的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根据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评价标准,笔者引导学生制定《课堂反思记录表》和《课后作业评价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和评价。例如,学生通过填写《课堂反思记录表》可以对自己在一堂课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这样就可以从中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让学生通过填写《课后作业评价表》中的“自我评价”栏,对作业进行初步的判断,然后交由教师批改,再根据教师批改结果填写“结果”和“原因分析”栏。通过这种形式的评价,使学生对作业的自我评价自然形成。笔者所设计的《课堂反思记录表》《课后作业评价表》如下。

表一 【课堂反思记录表】

表二 【课后作业评价表】

学生如果准确把握好表中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看到成绩,了解不足,就会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学习动力。这样既提高了自我评价的准确性,充分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又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给学生多种自我评价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上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法,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角度多元化、评价形式多元化。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必须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评价、实施评价。笔者采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撰写小日记

写数学日记不仅可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写日记帮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且写出自己困惑或感兴趣的地方。久而久之,数学日记就作为评价自己能力,反思自己行为的一种手段了。例如,在教了乘法后,有学生写了《乘法真简便》这篇文章,发表在《小学生数学报》上。该生写道:“8+8+8+8+8等于多少呢?后来又想到,我已学过了乘法,急忙说:‘40元呀。’用乘法算真方便!爸爸问我怎么算的。我说:‘五八四十。’爸爸夸我真聪明。我的心里乐滋滋的,学数学真有意思!”又如,学了两步计算后,有学生也发表了《买鱼》的小文章,他写道:“一斤鱼30元,分为10两,那每一两是30÷10=3(元),二两就是3×2=6(元),那1斤2两的价钱是30+3×2=36(元)。卖鱼叔叔连声对妈妈说:‘你家儿子真聪明!’妈妈也笑着说:‘我家有个小算盘啦!’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甭提多高兴了,心想,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帮妈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编制小试卷

长期以来,出试卷是教师的权力,学生只有做试卷的份。其实,有时发动学生共同参与试卷内容的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例如学习了《数的整除》这个单元后,在复习课上,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点后,笔者提出了一个要求,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设计一份小试卷,再由教师从全班学生所设计的试题中进行选择,适当调整,作为单元试卷。由于每个学生都成为试卷的设计者,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纷纷把自己容易混淆的概念出在试卷中,希望在试题中多得到一次练习的机会。学生的态度是空前的认真,在考试时也考出了不错的成绩。这一活动中,学生正视了自己的学习态度,都说:“我的题目被选中了,今后我要出得更好些。”这就是通过自我评价调动了学生深层的学习动力。

(3)填写反思表

反思与评价既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整个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如上课后反思:“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数学问题吗?课堂中的表现如何?我还有疑问吗?”在这样的反思中总结学习的得失,从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填在《课堂反思记录表》(表一)中。作业后反问:“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能用几种方法解决?哪一种更好?”填在《课后作业评价表》(表二)中。就这样在填写表格中唤醒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4)建立成长记录袋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方式。平时笔者让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录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料,比如单元知识总结、数学小日记、自制小试卷、反思记录表、疑难问题、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等资料。例如,学习“圆柱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可在学习档案中收录以下资料:a.收集到的有关圆柱的文字、图片或实物资料。b.有关学习圆柱的活动资料,如:探究方案、问题讨论、调查报告等。c.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包括基础知识、实验设计和探究活动等情况,有待改进的问题和改进的设想。学生针对学习档案记录的内容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既总结了学习活动,又发现并解决了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评价过程的主人,养成了自我评价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质量。

总之,通过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强学习的自我调控,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自我评价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