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3-12-29 00:00:00顾云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4期

课改后的数学课堂逐渐成为了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彰显生命精彩的平台,师生生命运动内在的本质力量、过程的理想建构、形式的千变万化等在数学课堂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课堂能时时沐浴人文的阳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设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一切的想法、方案和想象都只能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思想特点,创设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实践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一点儿也不枯燥。

例如,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直角》。

师开课谈话:我校是一所充溢着快乐和书香的校园。(出示几张展示学校风景的照片)

师:每张照片里还藏着一位你们认识的图形朋友。这位朋友是谁呢?(在照片上标出角的符号并闪烁)

生:角。

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角的世界,进一步认识直角。(揭示课题)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满活力的数学教材,把学习内容融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结合校园照片,让学生提取学习研究对象——直角,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探究体验,形成知识的建构进程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入手,向学生提供丰富理性的资料,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探求活动或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感性的体验,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例如,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直角》中的找直角、做直角、画直角。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我们教室里很多地方都藏着直角呢!你能很快地把它们找出来吗?同桌一起找一找,相互说一说。

学生汇报,接着课进入让学生做直角的阶段。

师:那就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包括圆片、两块同样形状的三角尺、活动棒、两根小棒。在四人小组里商量一下,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做出一个直角来,比比谁的办法与众不同。做好以后相互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检验一下,看看大家做出来的是不是直角。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拼一拼、比一比、画一画CD+xVHZfz7ZRot3IRyF1tjixNpKmARA/O7bcJSdppJA=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又丰富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对直角形成深刻的认识,发展数学思维。教师为学生主动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到知识的构建过程。

三、情感交流体验,共建和谐快乐的数学课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常用深情的语言赞美学生的进步,用鼓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和创新,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如课堂中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这样,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教师应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教师又要做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成长。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体验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春光灿烂、精彩纷呈。我坚信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会让学生学得更快、更轻松!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