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态体验提升学生素质

2013-12-29 00:00:00言志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4期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要在参与、体验、思考、探索中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形成。而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面对全新的理念,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对课堂的整体架构,创设、营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氛围,提供学生交流、体验、参与的情境,引领学生在体验与参与中获取知识,形成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

一、体验知识的再创造——关注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形成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服从,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创设学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积累的基础上,把活动性资源内化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完整建构中去,最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例如,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十万”这个计数单位后,让学生体验、感悟十万的大小。

师:教室的座位有40多个,江宁篮球馆座位大约5000个,1万人要几个这样的江宁篮球馆才能坐得下?

生:2个。

师:那么10万人要几个江宁篮球馆才能坐得下?

生:20个。

师:十万的确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再来想想,《西游记》中说到玉皇大帝派10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10万天兵天将是多少呢?我们全校才1000人不到,每天上操时都会感到你推我攘,操场上黑压压的一片。100个1000人围在花果山下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生1:人山人海。

生2:水泄不通。

生3:插翅难飞。

……

师:据新闻报道,国庆期间,中山陵每天接待游客约17万,170个1000,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1:人挤人,人挨人。

生2:环卫工人无法弯腰捡垃圾。

……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感性认识,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能够教会学生从什么地方提出问题以及怎样提出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会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根源,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他们的视野才会被拓展,学习也才会更加有效。

二、注重知识的应用——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求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当追求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多地以生活实践作为知识的载体,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经验,带领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与知识点的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探究与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将知识与能力内化,在内化中增长智慧、感悟价值,从而增强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时候,设置家庭生活情境问题:(一)小明的爸爸每月收入3000元,他想买一辆摩托车,价值6000元,要多久才能买到?(二)一辆小汽车价值12万元,资助一个贫困孩子入学每年要3000元,少开一辆车,每年能资助多少个孩子上学呢?(三)我们这个地区家庭平均年收入8万元左右,除去日常开支每年4万元后,要买100平方米的一套住房,价值大约100万元,要几年才能实现?

具体地说,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体验式学习,首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经历,让学生感受课堂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连接中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到“数学很有用”,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有了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就会不知不觉地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当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尽量让学生自主或者合作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素质都将得到提升,而教学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充满活力与思考的课堂,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建构也会更加有效。

三、感受数学的魅力——增进知识的理解与学习的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数学知识有着无穷的魅力,魅力首先来自于数学知识本身的生命力,数学知识的生命往往孕育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情境之中。

传统的趣味数字的加减乘除就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这里就不再举例。现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事例:小明周五放学回家,想替父母分担家务,各项家务需要花费的时间分别是:洗衣服60分钟,烧饭40分钟,洗菜20分钟,打扫卫生15分钟,晾晒衣服15分钟,总共需要150分钟。还有一个半小时父母就会下班回到家,在父母到家之前,这些事他能全部做完吗?你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统筹安排的事例吗?请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数学知识一旦赋予其生命意义,它就有可能被激活。学生在经历对数学知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潜能得以激活、认识得以深化。数学生态课堂,就是要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体验知识的生命意义。即把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结论,以动态的有生命的数学情境呈现出来,然后通过学生自身体验,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形成知识与情境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从而完善认知建构。

数学是一门充满奥妙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在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既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空间,又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奇妙与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特有的魅力。

四、收获学习的快乐——获得情感的体验与学习的信心

快乐学习是学生学习状态中较高的境界。快乐学习是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之后,对学习持有的一种长久的享受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构筑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诸方面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实践运用等方面给学生带来的体验和成功感,并引导学生持续保持这样的学习状态与心理状态。

在班级组织学习小组,安排不同层次学习能力的五六人为一组,建立起小组内的帮扶、小组间竞赛的机制。每月进行检测时,总计小组的总分名次和进步名次并给予评价、奖励,促成同学之间的合作、竞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收获良好的效果。每学期学校组织社会活动前,我都安排学生小组平均出钱,采购相同的食物、用品,引导孩子们与商家讨价还价,比一比哪个小组买到的货物最实惠,得到的折扣多,帮助孩子养成参与社会生活、学会合作并养成节约理财的好习惯,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要让学生收获学习的愉悦,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好奇”感受。要让学生不断保持这种“好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通过设计,巧妙地创设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让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保持一种活跃的状态。其次是增加课堂的“娱乐性”。伴随着改革的步伐,教育教学的呈现形式、载体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要更新理念,充分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设备,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课堂活动尽可能地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体验快乐和成功的感受,并让这种感受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成功来源于积极的评价。数学生态课堂关注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和肯定激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生态课堂评价方式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等。每个学生对评价的体验,无论是针对自己的评价,还是针对别人的评价,都应是经历一种快乐的感悟过程。通过积极评价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到他们所得到的尊重、呵护、肯定与鼓舞;体验到老师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和自尊心;体验到相互评价可以相互增进友谊、和谐共生;体验到自我评价是一种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还需要提出的是教师要在充满关爱的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在学生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心中要充满渴望与期待;教师在积极肯定学生的活动的同时,自身心灵得到洗礼;教师在欣赏学生新的发现的同时,自我体验和认识也得以丰富和完善。师生、生生在互敬、互爱的过程中,互相吸引、互惠共生、共同发展、协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