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8等于多少?”“嗯……让我用计算器算算。”“125×8呢?”“哎呀,数字好大啊!”……这是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涉及的两个口算,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回答让我在惊讶之余感到忧虑:课程改革下学生的口算能力为何会这样?这名学生代表的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有效开展口算教学呢?
一、在加强基本口算训练的同时重视说算理
小学数学的口算通常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低年级以基本口算为主,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百以内的加减法等,它们是任何复杂计算的基础。实践证明,基本口算熟练了,笔算速度就加快,正确率也就提高了。凡是计算能力弱的学生,主要原因还是基本口算不熟练。因此,要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口算能力,就要加强基本口算的训练。但强化口算的训练,一定要在弄清算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只有掌握口算方法,才能提高口算能力。
二、在强调口算训练方法多样化的同时注重层次性
口算是不借助计算工具,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训练形式主要有视算、听算、抢答等,要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还需将各种训练形式巧妙地结合。
1.视算和听算结合练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两种基本的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题目脑算,直接写得数或直接说得数。听算则要求通过耳听、脑记和脑算,方能算出得数,难度较大。视算和听算都是对耳、脑、口等感官的技能训练。在口算训练中,将视算和听算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增强记忆力,提高口算的速度与能力,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渴求的状态。
2.新旧知识对比练
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接受较快,但遗忘也快。针对这一特点,我经常采用新旧口算题对比练习的形式,如进位和不进位对比、减法和加法对比、乘法与加法对比、除法和乘法对比等。这样训练使学生既掌握新知,复习旧知,进一步明确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又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各种形式针对练
笔头训练、竞赛训练、计时训练……这些形式的训练各有各的目的。教师要找准时机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与技巧。
4.分散集中经常练
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先引导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然后让学生练习9加几、8加几、7加几……最后再集中训练,并分析对比。又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后,可将加减法集中练习,要求学生先根据一道加法算式想出两道减法算式,再根据相关联的三个数(如8、7、15等),很快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这样经常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方式的训练,使学生对口算的结果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5.针对综合交叉练
针对性训练就是把有关知识进行归类,抓住各种类型口算题的特点,进行分类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再综合训练,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安排各种口算训练时要注重层次性,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在进行整体口算训练的同时提倡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因此要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算法多样化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搭建了平台,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树立自信。如计算53-7,既可以想成13-7+40,也可以想成10-7+43。
四、处理好估算与口算的关系
新教材在注重口算的同时,也安排了一些估算练习。如在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后,出示78-9、67+7、59+20、36+9、82-4、63-30、20+39、8+56等算式,要求判断哪些算式的结果比70大。又如:“( )×5<27,( )可填写哪些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加强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计算正确率,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估算来判断口算结果的正误,充分发挥估算的作用,达到提高口算正确率的目的。
当然,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快速提高的,它需要长期有效地坚持练习方能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