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走进课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带着鲜明情感色彩进行知识建构的。因此,教师不能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那些“不同的声音”,它往往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甚至能起到“燎原”的作用。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间通过相互辩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使知识更科学、更完整地被学生所接受。
案例:教学苏教版数学第十册“公倍数”
我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一铺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然后根据铺的结果想一想,为什么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生1说:“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36平方厘米,小长方形纸片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6个正好铺满;而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64平方厘米,不是小长方形纸片面积的整数倍,所以不能铺满。”学生一致赞同这个观点。很显然,这种想法有一定的缺陷,且不是这道例题的教学目的。于是我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想法,或者对这个想法有没有什么补充的。学生沉默了好一会儿后,生2举手说:“我把长方形横着摆,6÷3=2,说明一排正好摆2个;6÷2=3,说明正好摆3排,所以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被铺满。而8÷3=2……2,说明一排摆2个还有剩余;8÷2=4,说明正好摆4排。”生3补充:“余下的部分还可以竖着摆2个小长方形,但还是有剩余。”我追问:“对于这两位同学的说法,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一学生说喜欢生1的方法,认为他的方法较简便,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赞同。我让学生想一想哪一种方法更科学合理,同时要说出其合理的理由。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后,生2站起来说:“我觉得自己的方法更合理。”不少学生听后哈哈大笑,有学生说道:“你的方法听起来较繁琐,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第一种方法,你却觉得自己的方法更合理,同学们都有疑惑,你要以理服人哦!”生2想了想,反问道:“假如有一个长36厘米、宽1厘米的大长方形,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来铺,几个能铺满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其他学生在生2的启发下,明白了生1方法的局限性,深入理解了生2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思考:
1.“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更主动
在生1回答后,我完全可以直接指出这种方法的缺陷,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教师的权威之下,学生不再主动思考,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我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其他的方法。生2的方法就像一缕曙光照亮思考的方向,有了生2的方法,学生会不自觉地把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而且,生2的反问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生1方法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反思,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建构新知。
2.“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更自信
课堂上学生常常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特别是当大多数人意见一致时,少数学生即使有更好的想法,一般也不敢轻易表达,生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就如本节课中一样,当生1的方法被绝大多数学生肯定时,生2就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这时我继续鼓励学生思考其他的方法,就是给生2这样的少数人提供表达想法的机会。在这样的机会中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给了“不同的声音”一个展示的舞台,这样的舞台让课堂中的弱势群体更加自信。
3.“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更智慧
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是沉闷的,在这种大且统一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很被动,他们习惯等待,缺乏创新意识。因此,课堂上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就是鼓励学生多样化思维,就是肯定学生思维的差异性,给学生有选择性地建构知识的机会。本节课中,生2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既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同的声音”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肯定“不同的声音”就是肯定多样化的思维,尊重“不同的声音”就是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更是民主课堂的体现,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定会展现出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