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2013-12-29 00:00:00李志强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4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一课“倒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判断推理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并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字谜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吞”“昱”“杏”“旮”这几个汉字)

师:这几个汉字都是上下结构,如果把这几个汉字上下调换位置,同学们能认识它吗?

(课件出示调换位置后的汉字——“吴”“音”“呆”“旯”,让学生读出这几个汉字,并观察这些汉字的特征)

师:在数学中有没有这样特征的数?如果有,请举出例子。

生5:在这几组数中,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教师验证)

生6:两个分数的乘积为1。(教师验证并板书两个分数相乘的结果,如下)

师:具有这样特征的数,同学们能不能给它起个名字?

生7:分子、分母相互颠倒的一组分数。

生8:倒数。

(师揭示课题并板书:倒数)

【设计意图:从中国汉字的结构特点引入,既沟通了学科间的联系,又形象地说明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结构特点,并以此激发了学生对倒数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列举出的有趣的数为题材,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出这组数的特征并揭示课题,为总结倒数的概念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归类总结

师:根据上面各组数的特征,说一说什么是倒数。

生9:分子、分母相互颠倒的两个分数。

师:如果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颠倒,它们的乘积是多少呢?

生10: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生11:对。

【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辨析,进一步强调倒数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通过对三组数的辨析,加深了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为下面求一个数的倒数做铺垫。】

师:试一试找出下面四组数的倒数。(学生先分组相互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总结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师:如果是真分数或假分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如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设计意图:通过求四组数的倒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怎样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倒数,并通过分析得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好。下面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请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练习1(试一试)、练习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练习3(猜一猜我是谁),比一比谁做得对。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反馈,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适时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意义,明确倒数的特点以及会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四、拓展提高,发散思维

出示:在〇里面填上“>”、“<”、“=”。

师:〇里面都填“=”,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倒数的应用,并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的梳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

教学反思:

“倒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概念的环节,引导学生抓住“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等关键字说说自己对倒数的理解,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认识。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倒数时,用“=”的形式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连接,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结果的数据。我及时地将这种写法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种写法是否正确,使学生明确两个数之间不存在相等关系,而是一个推导过程,所以不能用等号连接,用箭头表示就可以了。于是,我又设计了判断题等练习,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判断的过程中,通过叙述“谁是谁的倒数”,学生对倒数概念中“互为”两个字的含义理解更为深刻。同时,练习中不同类型数字的出现,加深了学生对求带分数、整数、小数倒数的方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