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春节,被几位白领朋友吵嚷着要郝万山老师签名的新书《郝万山说健康》做礼物,我当然乐得从命。可不巧的是老师一月前就已经去美国讲学,只好让这几位白骨精多等上几日。
其实和郝老师的缘分,还要感谢我女儿。我生完孩子就和许多妈妈一样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不但精神上十分痛苦,最糟糕的是四肢的骨关节都痛得厉害,尤其是十个手指关节,绝对不能碰凉水,连夏天只要在有空调的房间就要戴手套。看了很多医生,实在记不清抽了多少血去化验,可就是查不出问题所在。也找了很多中医,用了各种吃的、泡的药,都快炼成铁砂掌了。怀着一丝希望找到老师后,一连吃了35副药,真不可思议,折磨了我7年的痛苦居然都消失了。这对于我就是个奇迹,真的是太幸运了!我决定把这份幸运传递下去。
可能是自己患抑郁症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几位在外企的挚友或多或少都有焦虑或抑郁的问题,所以我就对心理疾病特别关注。还专门研读了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一本在美国用了20多年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并反复跟读了哈佛最受好评的《积极心理学》的公开课。想以此来作为调整心身之法。但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躯体的功能性疾病,那就不是只靠心理疏导能解决的问题了。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经常找机会带着朋友去郝老师的门诊看病。令我吃惊的是,居然每次都能碰到来看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病人,有一次甚至有个才十几岁的小孩子。而且大多数是用过西药后效果不佳,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找中医。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一个朋友的父亲,73岁,他主述的病情是心脏病,据他自己描述,每天凌晨3点钟左右,就会突然心慌,心率和血压都会升高。在大医院看了一年多专家,包括住院治疗,都没能得以改善,医院建议做一个叫做射频消融的手术,而且不肯定手术是否会有效。听我介绍,才来找郝老师。老师明确诊断这是个焦虑急性发作,开过方后,还特意嘱咐老先生不要紧张,心脏没问题,放松就好。两周后,我们带着老先生去复诊,他心情大好地给大家描述他服药后的结果,说这两周来只是3天前发作了一次,而且程度也比过去大为减轻,其他时间都没再有不舒服的感觉。也许是我的医学知识太少,很难想明白这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病人也大都无法弄明白这居然不是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后来学了西方医学心理学后,才知道“焦虑急性发作”是个西医的名词,原来郝老师真的是学贯中西,才能有这番成就。
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一肚子委屈,尤其是一些心身性疾病的病人,总是会把医生当成最理想的倾诉对象,但大多数人的经验是医生很难有精力顾及到病人的心情。然而郝老师却是始终如一的温和,耐心地倾听以及真诚地安慰和劝导。通过书中多个病例,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郝老师曾经所讲:在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中,大约有70%以上的疾病,属于心身性疾病。
在郝老师的《郝万山说健康》这本书里,也明确谈到:消化系统的许多疾病的发病、发展和心理社会因素都密切相关。有的慢性结肠炎的病人,一生气就复发,就拉肚子,就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结肠炎的发作。便秘也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月经紊乱、黄褐斑、脱发、失眠、多种皮肤病、肿瘤、偏头痛,甚至心脑血管疾病等等,都和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都可以归属于心身性疾病的范畴。每次看到这些病人,郝老师都会在开药的同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鼓励,他常说:凡得心身性疾病的人,基本都是聪明的人。病好了,将来都是能做出成就的。
在郝老师的治疗下,眼看着一个个病人得以重生,他说这就是他最快乐的事情。虽不能用鹤发童颜来形容郝老师,但多数病人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眼前这位亲切和蔼的大夫已年近7旬,每当人们惊讶地问他是如何保养之类的话题时,他总是笑着说:心要动,身要静。这既是老师在书中讲的养生之道,也是他自己始终遵循的原则,所以才能得以在这个古稀年之仍然以平均每年飞行近六万公里的工作量在全世界宣传推广中医文化。
祝贺郝老师新书出版,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郝万山说健康》这本书学习到——顺应自然和生命规律的养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