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必则败其守矣
贪则亡国,廉则兴邦。廉为官德核心,自无异议。历代官箴,史不绝书,不下三百余部。封建社会,衙门常见“戒石铭”。五代后蜀主孟昶首倡,宋太宗删繁就简,择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颁行天下。南宋高宗赵构,下诏州县刻石,以黄庭坚手书,立于公案之侧,称为戒石,明清相沿为制。
戒石赫然在目,但不肖官员多熟视无睹,贪赃残民,戒石铭徒成具文。古人嘲讽:尔俸尔禄,只是不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下民易虐,来的便著;上天难欺,他又怎知?
康熙年间,有“天下第一清官美名”的张伯行,为杜绝送礼之风,写下《禁止馈送檄》,高悬堂上。檄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分,我为人不值一分。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檄文不胫而走,广为传诵,时人誉为从政之“金绳铁矩”。
嘴上强调“别项人犯,尚可宽恕,贪官之罪,断不可宽”的康熙,树张伯行为典型,拔擢为南书房行走。但心里如明镜一般,对亲近说道:“夫官之清廉,只可论其大者……张伯行居官亦清,但其刻书甚多,刻一部书非千金不得,此皆从何处来者?”
官员口口声声“为民父母”,实际上多反其道而行之。县令贪黩成性,县署大堂却赫然悬挂大匾:爱民犹子,执法如山。有人续匾文讽刺曰:爱民犹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明清两代,几乎无官不贪。崇祯皇帝痛心疾首:“吏、兵二部,用人根本。近来弊窦最多,未用一官,先行贿赂,文、武俱是一般。近闻选官动借京债若干,一到任所,便要还债。这债出在何人身上,定是剥民了。这样怎的有好官?肯爱百姓。”
高官贪婪,危害尤大。顺治帝亲作《儆心录》三令五申:“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已,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顺治殷切期待百官“慎思之”、“明辨之”、“深戒之”、“力改之”,免得“毒酿一时,秽流万世;势权有尽,唾笑无穷”。
嘉庆皇帝痛斥贪腐高官,作《御制骂廷臣诗》:满朝文武着锦袍,闾阎与联无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人泪落时天泪落,笑声高处哭声高;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
骂得痛快淋漓,无奈官场魑魅魍魉,层出不穷。晚清一部《官场现形记》,刻画大大小小官吏100多人,写尽宦海百态。场面范围之广,人物之多,贪渎伎俩之全,堪称古今之最。一幅清末官场贪污腐败的“群丑图”,跃然纸上。
贪官如蝇聚臭,如蝗扑禾,堪称铺天盖地,比比皆是。倒是清官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一部二十四史,多少贪官污吏。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翻遍史书,有名有姓,货真价实的清官不多。明末张岱《夜航船》卷七“清廉类”,满打满算,也只找出四十余位清官。清官张玮,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必则败其守矣。”
诗人元好问感叹:“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吏治好坏,攸关政权生死存亡。纵观历朝历代,灭亡原因大同小异,难逃贪腐如蚁啮柱,久而久之,民心丧尽,柱朽如渣,华屋轰然倒塌宿命。
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贪官何其多?清官何其少。吴晗在《论贪污》一文中,直言:“(贪污)无代无之,竟是与史实同寿!我们这个时代,不应该再讳疾忌医了,更不应该蒙在鼓里自欺欺人了。翻翻陈账,看看历代覆亡之原因,再针对现状,求出对症的药石。”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