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陌红尘拂面来

2013-12-29 00:00:00蓝文青
方圆 2013年17期

尽管如此,透过作者无意识和无目的的探寻,这本书依旧有值得探究的地方:世界各地困扰着年轻人的种族问题、男女问题、人生问题

在这个属于江南的黄梅季节里,一本旅行记录,一本全世界25个国家25岁左右25个成年人的成长瞬间,一本“无意识”的对25个国家和民族的随笔,在我的闲读里引起了些微的涟漪。这本游记的作者是西班牙的“八零后”马克·塞雷纳,他在25岁时,被他“那无尽的好奇心”和“某种无意识的”引导,宛如当年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所描述的那样,开始了在25个国家与25个人的邂逅,随后成书《二十五岁的世界——我在25座城市,遇见的25个人》。

随意翻看,这本书每一篇文章都诞生于2008年,特别是描写北京的那篇文章,清晰地告诉我们那年北京正在举办奥运会。回溯当年,这本书似乎够得上“包罗万象”四个字,涉猎的国家、人事异常宽泛,五大洲五色人种,各种各样的故事都能不经意地在书中被发现。

马克·塞雷纳在《序》提到的“在路上”三个字,恰好印证了这点。倘若读者读过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写的《在路上》,感受那本书所表述的“垮掉的一代”内质,便能体会到马克·塞雷纳期望他这本书能产生同样深远的影响力。

对于作者这样的80后来说,有着很多类似当年“垮掉的一代”的标记,故而马克·塞雷纳鲜明地说:“这本书想要描写的是不久后将要领导世界的一代人,这二十五个人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祖国的现状,并猜想其未来。”他认为,认清80后这个团体是如今这个时代的要事,他声称“每一页都是真实的”,同时力图淡化自己的角色,着重表现受访人,颇有些“雄心万丈”。

读者们尽可以带着“平常心”,跟着这本游记,去作者旅行的25个国家结识他所描述25个人,等到进入他们的生活之后,你首先会觉得这就是一本旅行笔记的书,这些都是分布在全世界25个国家25岁的年轻人的小小故事,同时你又会发现,在感受这些片段生活的同时,读者带来了一种与这个世界很近、与这些人很近的亲近感。

有一句诗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正好可以形容这种感受。虽然掩卷之后,会发现游记形式的平面描述有些浮浅,但这恰好符合作者在开篇里提到的“在路上”三个字——去什么地方,见着什么人、说什么、感觉到什么,然后记录下来,将所有一切都尽可能地留给读者和看客去“浮想联翩”。

最有意思的是,这位充满浪漫思想和理想主义的作者在让读者们“浮想联翩”之后,还一本正经地提出了对当权者的建议。我倒觉得这有些“一厢情愿”,只要读过此书,就会发现这25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当权者”是不会读这本书的。此外,对于喜欢深度调查或者研究社会性课题的人来说,通过这本书去达到目的恐怕是不够的,只因它里面的故事并不系统,而是零星单薄的。

当然,这世上又有哪一本书能完全彻底地解释某个问题呢?因此,读者也会对这样的效果感到释然,他们并不希望作者能解决问题。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算是有趣,既然所到之处超出了绝大多数人视野能及的范围,就可以让人产生兴趣。

虽然在成书之后的《序》里,马克·塞雷纳写了那些提示读者阅读方向的核心句子,但实际上他“起飞”的开始是没有目标和目的地的。据说他原文是先写在博客里给他妈妈看的,从一开始,他就打算以“在路上”的方式去探寻这个星球上的国家和人,像一个“梦游想者”,带着他在西方现代的时尚潮流中被带得散乱破碎的注意力,以及他刻意想要保持公平公正的西方思想。他努力结识着“富国的穷人和穷国的富人,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狡猾的平民,

城市的精英,改变世界的或循规蹈矩的人”,同时尽可能地将整个反应迟钝、心灵脆弱的人类社会暴露出来。

读者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努力地展示着这个世界,但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25岁年轻人的全部生活吗?

一本书能读薄也能读厚,恐怕只有游记能做到。正像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所展示的那样,马克·塞雷纳在《二十五岁的世界》里展现和表达着80后的不同心灵层面,展示他们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社会、面对世界,以及面对他们即将担当和必将担当的各种责任时的态度,以便给予世界上同龄或不同龄的人们思考的方向和空间。心灵敏感、心思宽广的人们,会喜欢这样一本同样是心灵敏感的人完成的,虽然看上去粗浅、却有慢慢品味的价值,既可以从中感受世态炎凉、又能为灿烂阳光所温暖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