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研经费如何使用也要进行“科学研究”

2013-12-29 00:00:00
方圆 2013年20期

在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39份审计报告显示,科研经费"扩大用途""挤占挪用"已成普遍现象。(10月14日《新京报》)

科研经费沦为“唐僧肉”,源于这些钱可以随意花、大家拿,甚至是不花白不花,或者是,不花完还会面临“罚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知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近日指出,现目前各高校都争相索要经费,然而经费如果花不完,根据教育部规定是要受到处罚的,“去年清华大学就被罚了几千万,这到年底,各高校都在比赛花钱。”

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我们相信,有关部门会对科研经费的科学使用出台严厉的措施,会安排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来保护唐僧,让科研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为我国的科技进步提供经费保障。

愤怒源于感性,措施来自理性。在笔者看来,对科研经费如何使用也要进行“科学研究”。

是的,在监督科研经费使用上,已有一套机制保障,最关键的是审计监督。可是,这种审计往往发生在“乱花后”,可否对科研经费进行跟踪审计呢?跟踪审计是审计制度的一个创新与改革,目前主要运用在重大工程项目上。年度的审计,主要是针对结果,或者说,是对过去时的审计;而跟踪审计是针对过程,换言之,是对进行时的审计。针对问题科研经费,早一点发现,可以早一点纠正,或者早一点釜底抽薪。

此外,对科研单位也可以建立黑名单制度?在一些领域,黑名单制度起到了惩处与威慑效果。尽管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也是次优选择。如果将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的单位及其主要责任人列入黑名单,让其付出违规的沉重成本,就会起到杀一儆百的功效。眼下,对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处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也助长了使用者的胆大妄为。

科研经费成为众矢之的,违规必须“诛之”,但也要防止“跑偏”。在监督使用科研经费过程中,要秉持科学精神,更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随意缩水,由过去的“不差钱”变成“没有钱”。鉴于此,要一手抓科研腐败,让其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一手大力扶持科研机构致力于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任何时候,创新都是科技进步的动力,而经费是科技进步的投资。(文/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