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在北京工作的龚娉去欧洲旅行时,在德国柏林一家档次较高的餐厅遇到了一件很愤懑的事。餐厅的一个侍应生从接待他们一行三人开始就表现出不友好的态度,与对待邻桌那几位大声说笑的顾客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结束用餐时,龚娉向侍应生示意埋单,对方都不看她而直接将单据交给他们三人中唯一的外国人尼克拉。当龚娉表示用欧洲旅行卡结账时,侍应生绷着脸走开了,等了20分钟都没有回来。在刷卡过程中,对方又屡屡刁难,说她的卡有问题,打印出来的条也不给她,并且还嘀咕说:“你们亚洲卡经常出问题。”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她还是用现金结账了事。“尼克拉说,我如果没给他现金,他要使坏,可能会陷害我们吃霸王餐,不想给钱。”从欧洲回来快两个月了,龚娉向记者说起此事时还是很生气。这位侍应生的态度让龚娉感觉到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歧视,只因为她是黄种人,所以她走出餐厅时对侍应生说了一句话:“你很没教养。”
自从走出国门开始,中国人在海外受歧视已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也屡屡被媒体提及。从19世纪美国颁布的《排华法案》到“华人与狗禁止入内”,从印尼华人惨案到俄罗斯取缔唐人街,从“chink”到“Asian monkey”,中国人受歧视的情况一直都没有消失。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人在海外的身份也变得复杂起来,游客、留学生、移民、农民工、企业白领、商人等,他们在海外遇到的歧视情况也愈发多样化。
警示牌暗含“软歧视”
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国际形象似乎一直都不太好,不注意卫生、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遵守秩序、没有礼貌、浪费食物、抢购奢侈品等诸多行为,让中国游客给外国人留下不好印象,连国内同胞也纷纷在网上慨叹。这种基于个别人素质过低造成的不良印象,很容易被他人“鄙视”。虽然这不过是个人对个人的一种态度的折射,但一旦这些不好印象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贴上中国人集体都有这种陋习的标签。在中国游客经常前往的国家,常出现“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请注意礼仪”等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国外一些酒店还明确表示“不接待中国旅行团”,因为“一些中国团队在入住酒店时经常出现吸烟把房间的地毯烧出洞来,在餐厅或电梯等场合大声喧哗的情况,引来其他客人投诉,酒店因此出现较大损失”。
很多中国游客在海外看到这些中文警示标语一时间会很气愤,觉得受到了歧视,这是个体行为,怎能放大成整个群体性行为?曾在英国留学的周逸告诉记者,她在意大利、希腊等国家的旅行时,看到一些城市的很多市民都是随地扔纸屑,市中心非常脏,既然如此,出现问题不应该一味苛责中国游客随地吐痰等问题,不应该贴上某国游客的标签。当然,如果每一个中国游客都能遵守当地的行为准则,不损害他人的公共空间,约束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那么这类歧视自然也就减少。双方互相尊重,是获得彼此理解的前提。
“歧视这种情况还是少数,关键还是看个人,你要礼貌得体,他们一般也会以同样方式待你。”龚娉表示,在柏林餐厅的遭遇是她在欧洲几个国家旅行时唯一遇到的不愉快,很多外国人遇到他们时会友好地说“你好”。
旅居澳大利亚8年的杨一帆自己没有过受歧视的经历,但遇到过其他华人因插队而“被人鄙视”的情况。她向记者表达了和龚娉一样的看法,主要还是由于个人素质低的原因才会受到其他人的不友好对待。
正在巴黎求学的作家张佳玮在知乎网站上讲述了自己的体会:“我的经验是,在国外,和任何人交流时,都口齿清楚、态度温和,别把别人想象成欠自己二百万,好像任何人都有义务帮自己、对自己好,那么,绝大多数时候,你不会挨歧视。”
“只因你是黄皮肤”
周逸在前往伦敦政经学院读研之前,曾在英格兰北部的曼彻斯特做过半年交流学习。在那里,有朋友对她说英格兰北部的歧视很厉害,虽然她自己没有经历过,但听说过在公交车上有中国姑娘被当地人骂“chink”(中国佬,跟骂黑人“nigger”黑鬼一样)。而在美国,只因为你是黄皮肤,就有可能被人骂做“Asia monkey”或是“yellow monkey”(黄种猴)。
知乎网友vieplivee在美国居住了15年,遇到过各种竖中指、莫名其妙冲他骂“滚回中国去”的人。华裔女作家闵安琪刚定居芝加哥时,遇到一个白人小孩问她是不是中国人,然后指着不远处的三个白人青年说:“他们要我来问问你,他们是否可以fxxx你?”闵安琪当时非常震惊,认为白人青年因为不了解才痛恨中国人,于是开始创作小说来让美国人消除误解。
这种因为肤色的差异而带来的区别对待,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种族歧视,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就很有可能变得非常严重。7月,美国多地爆发了抗议枪杀黑人青年马丁的齐默尔曼无罪释放的示威活动。美国的警察和司法部门在执法中存在种族偏见,执法者对白人宽松,对少数族裔严厉,马丁之死则是这种偏见造成的恶果。而华人因语言沟通不畅、体型瘦弱,可能遭遇警察不合理暴力执法的程度更加严重。1995年,17岁的华裔学生黄永新在纽约街头和几个手持玩具枪的亚裔学生一起玩耍,被警察不论缘由地从背后开枪打死,而法官和陪审团只采用警察的说法,没有对行凶警察提起公诉,黄的家人和华人社团为此进行长期抗争,都毫无结果。
留学美国5年的陈翼在网上说起了自己的经历,有次他和几位同学开玩笑说黑人的运动都不错,他的同学认真地告诫他,不要随便说这样的话,即使它听起来像赞美,其实背后隐含的逻辑却容易冒犯别人。陈翼说这种情况平时大家不会主动谈论,这被认为是严重的。在加拿大工作的华人高嵘,经常被问到有没有感受到种族歧视。他认为,“种族歧视是个复杂的、难以证明的、人们心知肚明、耿耿于怀、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复杂命题。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为了避免政治不正确,人们一般对此话题选择最安全的处理方式:闭口不谈。”西方国家所言及的这种对种族歧视的沉默,很多情况下是指白人对黑人。虽然种族隔离政策结束了几十年,但白人与黑人之间的摩擦、冲突和歧视在许多地方都还存在,只是不敢放到台面上敞开来说。这种沉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纵容,默许这种事实存在,却不去触动它,讳疾忌医,反而让种族问题愈加严重。
杨一帆告诉记者,澳大利亚没有特别针对中国人的制度歧视,若有就是触犯了法律,可以上法院告他了。她说虽然在澳大利亚找工作时老板会对华人有所挑剔,比如担心语言不过关等,但是做得不明显,也不敢太明显。不过她也提到,有一些人自身存有种族歧视的观念,所以他的行为中就流露出歧视的意图。就好像有国人时常轻易地甩出“高丽棒子”、“印度阿三”这样的不敬称呼,其实也算得上是一种歧视,应该引起国人反省。
隐性歧视无处不在
在当今信息越来越透明的社会,明目张胆地拉起歧视大旗的现象并不多见,但是各种隐性的歧视在不时地挑动着中国人的神经。在几个国家都有长期居住经历的知乎网友刘硕所说,“游客总是受欢迎的,除非你自己行为不得体。而作为一个从欠发达地区来到发达地区的新兴移民群体,一旦你开始占用他们的资源和机会时,事情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旧时的移民者对新晋移民者或多或少仍存在敌视态度。
网友桃花流水归于绯在美国定居多年,他认为在美国短暂停留的游客或是留学生还没有来得及体验美国社会的真实情景,就带着对美国美好的印象回国了,只有在海外有过长期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如上过班缴过税、买过房子卖过车、上过法庭扯过皮的人,才有资格来评论是否受歧视。
在美国可能会遇到的歧视有哪些呢?在美国出生的中国移民家庭的孩子想要进入常春藤联盟学校,比白人小孩要付出更多努力。在美国高中同年级排名前1%的顶尖华裔学生李简,很可能就因为自己的亚裔身份,在申请高校时被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拒绝。亚裔在美国工作升迁方面面临“玻璃天花板”问题,与同样职位的其他美国公民相比,亚裔升为管理人员的机会只有他们的一半或更少。美国一些自由派媒体会故意放大华人乃至整个亚裔群体的一些不太好的行为和事情,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华人,像“考克斯报告”事件中一家主流媒体宣称中国留学生负有为中国“收集情报”的使命等,事后不得不承认错误。
同样的情形在其他国家也有存在。在韩国,华侨的身份证号码与韩国公民不同,因此他们常无法在韩国网站上注册成为会员。在举行地方行政长官选举时,在韩国取得定居权并合法居住3年以上的其他外国人都可行使投票权,而华侨不管在韩国居住多少年,依然没有选举国会议员的投票权。
温州人叶女士在法国经营百货和餐饮业将近20年,遭遇过多次抢劫和暴力袭击,每次被抢之后她都有报警,但都是不了了之。她在接受《欧洲时报》的采访时说,那些警察故意漠视他们遇到的袭击,如果是法国人遇到这种事,他们绝不会是这种态度,因此在巴黎治安这样差的情况下华人只能自卫自救。
龚娉的外国朋友尼克拉说,德国人在二战之后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生怕别人说他们不礼貌,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很注重礼节,所以他们遇到的那位德国侍应生不友好的态度实属另类。也有一些留学生表示在德国没有遇到过歧视,但是德国真的没有歧视存在吗?知乎网友、德语翻译高宗文提到中国的留德学生都需经过APS(德国大使馆文化处留德人员审核部)的一道审核。该机构旨在审核赴德留学人员学历材料和入学资格的真实性,并为通过审核者出具相应的证书,申请人凭此证书才能申请德国高校。在德国大部分高校的招生简章上明确注明:来自中国、越南和蒙古的申请者必须提交APS证书。意即这三个国家的学生必须额外要递交材料审核并到审核处参加笔试和面试。这是一个貌似公平的程序背后的文化歧视,因为如果中国学生在德国或者其他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高校学习,此类学历不需要审核。
华人在海外遭遇到的隐性歧视无处不在:走在街上会被人直接骂“rubbish”(垃圾),在路上会被开车的人故意恐吓,年轻的女孩会被人堵在停车场,华人移民的孩子会因为成绩优异而被其他族裔的孩子“嫉恨”,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而被盗被抢……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隐性歧视很难被取证,而寻求法律帮助。
文化偏见产生摩擦
孙小娜在瑞士定居将近两年了,由于在思维观念、文化传统方面的巨大差异,还没有完全融入和适应瑞士这个陌生的环境,对于记者提出的“你在瑞士有没有遇到过歧视”的问题,显得比较敏感而难以启齿。要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不一定在于别人态度好坏,即使周围所有人对你很好,真正要扎根于此,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从她的隐晦解释中,不难体会到她在融入瑞士社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思维方式、文化传统方面的隔阂与偏见。
关于文化隔阂和认知上的偏见,许多网友纷纷吐槽自己的“奇葩”经历。“我的房东神秘兮兮地说给你吃样好东西,你肯定没见过!我一看,是红薯!”,“和房东争论暖气的问题,他说要把暖气开大全天开着,说你们中国人就喜欢省钱,省钱就只有冻着。”,“有次一个13岁的女生问我中国有没有DVD,我说你回去把你家的DVD翻过来会发现后面写着MADE IN CHINA。”,“英语课上老师让分享在国内的生活,讲起我们不怎么喝冷水,老师就很严肃好奇地问:‘你们烧水喝是因为水是臭的吗?’”……这些算不算歧视呢?不算是。这是因为对中国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读。许多国家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六七十年代,以为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没有正视中国的崛起,闹出不少笑话。
也有一些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性而产生的偏见,比如中国人会认为把盘子里的菜吃剩一点会被认为比较有礼貌,而欧洲人认为这种情况是你不满意菜品;比如中国人在国外旅游时因不习惯饮食,喜欢带上泡面,而被酒店认为抵制消费而拒绝提供热水;比如中国人在国内习惯了喝茶时免费续杯,在欧洲续杯也就意味着要重新换茶包,需另付费……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来了解中国。周逸说起她在英国接触到的一些外国朋友,他们大多数都会理智地探讨中国社会和中国游客出现的问题,她说越是接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越会比较公正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而不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作判断。
另一方面,囿于中国人所受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思维认知所限,与欧美国家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差距,而且中国人性格中的内敛、不善于交流等因素影响,在与外国人的接触交往中往往显得很被动,因而容易生成偏见。比如中国留学生在遇到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类的课业时,由于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培养发散型的思辩模式,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显得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容易被他人排斥。在华人聚居的地方,如新加坡,由于新移民仍习惯于在华人的小圈子里活动,对新加坡社会的认同感较低,因此常出现反对华人的事件。无论是中国游客,还是华人移民,应该主动了解并尊重所在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主动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被他人所接受,得到他们的认同。
若与那些在国外有过生活经历的中国人交谈会发现,虽然他们在国外可能遭遇到一些不如意和受歧视的事情,但大多数人还是承认在国外遇到的好心人的帮助仍是居多的。当中国游客在外受到污名或不公正待遇时,客观理性地看待歧视,更有助于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