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的中国游客
2011年春节期间,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巴黎老佛爷百货装扮一新,用红绸布和卡通兔子装饰以象征刚刚到来的中国兔年,而会说中国话的导购员则免费派发用中文写就的贺年卡。他们用热情招待来表达对中国人消费能力的信心。“中国游客已经变得越来越抢手了。”法国旅游发展署中国专员齐勇如此评价。如果时间回到30年以前,巴黎、米兰、伦敦和纽约的奢侈品商店里到处都是富得流油的日本人,挑选着最昂贵的商品。现在,中国游客接过了日本人的接力棒,横扫世界商场。
这是一群热爱出游舍得花钱的游客。他们强大的购买力,为黯淡的世界经济增添了最亮的颜色。《经济学人》形容中国人是“钞票在手,立刻远游(Have yuan,will travel)”。在异国他乡,一块招牌掉下来,最可能砸到的游客大概是中国人。
在前阵子被热议的“卢浮宫洗脚”照片里不难发现,在“中国洗脚客”的旁边,也有不少金发碧眼的欧美人,《环球时报》甚至专门派遣记者蹲点守候,看到底泡脚的是中国人多还是西方人多。而实际上,法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确实有在大热天到水池里玩玩的习惯。
仔细回忆一下,这样的情景并不是第一次了。前些年被媒体热炒的中国游客骑上华尔街牛雕像一事,被批评者指着脊梁怒骂,也被爱国者翻出了他国游客的照片,以证明中国人并不是独一无二的“秩序破坏者”。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勿喧哗”,“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然,与这些中文遥相呼应的,还有中文写成的“大减价”、“折扣”、“免税”。
中国游客感觉很无辜,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他们带着人民币换来的美金,坐着税费高到离谱的国际航班,去那些经济不景气的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足迹所到之处,小到奶粉、化妆品、皮具服饰,大到钟表、珠宝,都被一一收入囊中,为何还要遭受批评和非议。
南方某旅游公司驻菲律宾员工林晓告诉本刊记者,他们的公司接待来自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除了来自台湾的游客更有礼貌之外,她实在找不到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去过中国台湾的大陆人总喜欢感叹海峡对岸的安宁淳朴,无论是捷运线,还是诚品书店,都以一种朴素而淡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谈资里。可台湾的媒体在讨论旅途中的大陆民众时,排位依然是“不爱排队、说话大声、爱购物”。本刊记者在采访林晓的时候也得到了证实:作为美国的“橱窗”,菲律宾一直给人一种小美利坚的感觉,这边的欧美人非常多,菲律宾人的英语也讲得很不错。街市上的欧美品牌商品非常便宜,lee和Leavis成为了所有前来旅游的中国人的大宗必购品。
但中国人的购买能力几乎是用一种野蛮却又迷惘的畸形方式在生长着。记者在韩国首尔学习考察期间,曾住在购物中心明洞附近,每到晚饭过后,同行的朋友总会结伴去街上扫货,他们并没有任何目的,只是觉得来了,就一定要买东西。而一些对化妆品并无兴趣的中年男士,也能一次购买近千元的香水。许多人认为,这里的化妆品比国内便宜,买到就是赚到,而事实上,这些东西拿回家后,都多多少少面临着摆着等过期的命运。也正因为这种心态,让中国人成为了购买此类商品的豪客。
根据“巴黎春天”提供的数字,有超过10%的销售额来自中国人,平均每个中国游客在这里的消费都超过1万元。而根据美国旅游协会的数据,中国游客在美国期间的支出平均比其他游客要多出三分之一。英国旅游局也曾透露过,2012年伦敦奥运期间中国游客在英国的单笔消费居首位,平均每单笔消费为203.04英镑。
但是,花钱并不一定能买到尊重。
“大部分中国游客很礼貌”
早在2006年9月,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就曾公布从网上征集的“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包括: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但,这些真的只是中国人独有的恶习吗?
柬埔寨暹粒机场的边检人员能从一波接一波前来的游客服装上看出他们是哪国人,按照他们的说法,在来自东亚地区的游客里,日本人的容妆服饰都一丝不苟,一眼就能看出来,可韩国人和中国人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他们都是大嗓门,区别仅仅在于穿衣的风格。
歌手胡彦斌曾在一首歌曲里唱着如何坐火车去米兰,窗外的风景就像达·芬奇的油画,而女朋友则像猫一样安睡在旁边。事实上在意大利乘火车旅行过的人都知道,喉咙如扩音器的意大利人,嗓门大得甩开中国人好几条街。还记得老电影《罗马假日》里与奥黛丽·赫本对话的花店老板吧:特有的地中海地域造就了他们天生的大嗓门,四肢矫健,热情奔放。而威尼斯水乡的逼仄河道里散发出的尿骚味,显然不能单单记在哪一国人的头上。
2009年的时候,长城的“韩国游客涂鸦事件”成为了中韩两国的话题。事因八达岭长城的缆车上密密麻麻布满的韩文而起,最终被两国媒体报道,并被捅上网络形成骂战。但人民网韩国分公司负责人周玉波告诉本刊记者,“这种事情的发生无法代表4000万韩国人的整体”。有意思的是,韩国南山的首尔塔则成为了这种情绪宣泄的集中地,无数的名字被刻在塔基上,有简体汉字、繁体汉字、日文、英文,当然,最多的是韩文。
2012年,国外旅游网站Living Social全球调查最不受欢迎的游客,结果中国仅仅排在美国之后,位处第二,一时之间,让国内的舆论焦点聚集到了外出游玩的人身上。然而,这个结果其实仅仅访问了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5国共计5600人。鲜有人注意到的是,2009年,欧洲曾有一项更大规模的有关游客的评选,4500家旅馆、1.5万名欧洲的旅馆经营者参与了这次调研,结果“整洁、礼貌、安静、少怨言”的日本人被评为了最佳游客,而中国人在榜上并没有占据显著的位置,反倒是“小气、无礼和外语差”的法国人被评为“世界最差游客”。
“其实很奇怪,大部分的中国人到国外还是很有礼貌的。”林晓告诉本刊记者,“例如,吸烟时,都会注意吸烟区和非吸烟区的差别,而在给小费的时候,他们都一样主动。”
菲律宾多的是自然景观,人文的景点相对要少,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外国游客留下亲笔签名。即便如此,在警卫众多的旅游点,要刻上自己祖国的文字,还是有一些难度。林晓说,这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习惯,因为在汉字之外,她还看到过韩文、英文以及看不懂的文字,每一个游客都试图与旅游景点建立一种关系,只不过有些人选择了照相,有些人选择了刻字。就像前些天在埃及神庙刻下“丁某某到此一游”的中国中学生,以及集体在武当山石壁上刻字留念的“伊川一家6口”(后续相关报道中提到,这6人并非一家人,“从来没出去旅游过”,得知刻字一事影响了家乡形象,几人“羞愧难当”,专门写下致歉书认错)。
中国人的旅游观
在中国,竹子上刻字、岩洞里题字、城墙上留字,自是文人雅士的习惯。古代文人写诗常常爱写成“题×××墙壁”,“题×××庙”:“不识庐山真面目”是苏东坡刻在庐山西陵寺墙壁上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是王安石刻在朋友湖阴先生房子上的,幸亏水面不能写字,不然估计“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被李白写到瀑布上去了。在国人最耳熟能详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在佛祖的中指上写上“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还在拇指上撒泡尿,成为了坏样板,为中国孩子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启蒙课。
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有一个有趣的观点:“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是国人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练太过随便。在传统时代,一般让孩子穿“开裆裤”,可以随时随地大小便。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人,当众擤鼻涕、挖鼻屎、搓身上的汗垢,在人群中放屁,吃饭时将骨头吐在桌子上,把公共场所当作随便可以丢垃圾的地方,不守时间,不守规则,对身体的动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
“将‘粪便’任意地倒入客观世界的倾向还包括:在公共场所,动辄毫无节制地将怒气和敌意发泄在陌生人身上,以及一种克制不住的侮辱别人的冲动。”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如此写道。
现在,华人舞蹈队在纽约十分活跃,凡是华人社区的大众性活动或大型活动,中老年舞蹈队的身影都会出现在现场,为中外民众送去腰鼓、传统舞蹈。平日里他们就在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里排练,但因前去该公园锻炼或跳舞健身的华裔民众越来越多,且华人大多喜爱在音乐的伴奏下大跳集体舞或交际舞,结果总是引来不堪这些音乐与噪声骚扰的公园周围居民的抗议与抱怨。结果是,前来的警员将带头者铐起来并开传票,被诉者出庭应诉。
可以说,“占领公共空间”在外国人看来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抗议的力量,但在中国人看来,不过是日常习惯的一种而已。
学者朱大可认为,中国人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是其中一种表现。此外还有碰撞别人后毫无感觉,也不致歉;在车上哄抢座位,拒绝向老人和孕妇让座;随地吐痰和小便,吃饭时大声咀嚼。
但这些在中国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在贩夫走卒看来,并不觉得不妥。杭州西湖每年都有许多人会把脚伸进水中,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认为:“这从侧面说明了西湖水质好,大家愿意亲近,我们挺欣慰的。”支持此行为的一些人认为,动辄责怪“国人素质低下”缘于自卑。没必要一遇到事情,就拿国民素质低来说事。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一场自上而下的生活习惯改良运动渐次在中国大地展开。与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和1981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甚至1934年至1949年间,中华民国政府推出的“新生活运动”相比,以往都是中国社会内部的运动,而这一次则是因为国际交往而起,它与提升现今中国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相提并论。
至于谁在抹黑中国游客,涉及对文化的尊重与了解、游客的品位、消费习惯,以及民族情感的好恶,实在过于复杂。从本刊记者采访到的数据而言,中国人年轻一代的情况优于前辈,受过良好教育,出生在殷实地区的人好于其他人。
类似的例子可以从邻邦的日本人身上得以看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现代警察之父”川路利良曾被派去法国考察,结果在坐火车的时候出恭,按照日本当时国内的习惯用报纸包着大便丢出了窗外,砸中一人,大出洋相。可时过境迁,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程度深化,日本人成为了各大排行里最受欢迎的游客。
可即便如此,日本人依然在反省自己,他们认为,他们在国外过度亲切,那些习惯性却没有眼神交流的微笑,总会招来欧美人的反感。
链接
数据里的中国游客
201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6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的水平,给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费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2012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为8318.27万人次,同比增长18.41%。从绝对数量而言,中国出境市场已超过德国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购买力也迅速攀升,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总额达1020亿美元,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达519亿美元,中国出境游客65%的消费用于购物。
中国旅游研究院7月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3》报告预测,2013年,出境旅游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出境旅游人数943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出境旅游消费将实现1176亿美元新高,同比增长20%。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达68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