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金融时报》报道,印度每年有1280万人加入到工作人口当中,但仅8%或9%的人拥有某项技能。对于毕业于少数顶尖学院的学生和优秀的理工科学生来讲,工作几乎是自己找上门来;而对于文科类或者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找工作往往意味着无休止的政府部门的招募考试,企业留下的机会就如同残羹剩饭。
来自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校区(IITD)、德里大学的斯里罗摩商学院(SRCC)、经济学院(DSchool)、管理学院(FMS)、圣·斯蒂芬学院(St. Stephen College)等少数几个顶尖学院和部分理工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找工作的过程被形容为“5分钟拿offer”。而具备这样优势的毕业生,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每年却不超过3000人。
印度是一个讲究种姓和继承关系的社会。那些脱胎换骨、改变命运的故事主要发生在那些顶尖学院毕业的高材生身上。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讲,回到自己的家庭才是现实的。印度庞大的就业大军,有一小部分从顶尖学院或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在企业找到了高薪的工作,另一小部分最终考上了荣耀的公务员,大部分学生则是被剩下的。因为学生是否名校毕业,是印度企业的HR最为看重的因素。
而对于那些被印度理工学院这样的顶尖学院排挤出来的大学生,拼的就是英语能力。英语好的人,至少还能把呼叫中心当作避难所,然后长年备战公务员考试。号称“科举”般的印度中央公务员考试,每年报名参加的人数超过50万,需通过两轮笔试和一轮面试,最后录取900人左右,也是“千里挑一”,基本上只有那些失败了好几回的老手才有可能考上。
原文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30320/0803148900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