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20日,一个“阴谋”在德军总部“狼穴”悄悄上演。随着一声巨响,“狼穴”变成废墟,4人被炸死,可真正的刺杀目标——希特勒,却仅受轻伤。
此后,希特勒展开血腥报复,数千人被处死,只有少数参与者幸存下来。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们相继老去、凋零。3月8日,最后一名幸存“刺客”、原德军中尉埃瓦尔德-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在慕尼黑家中溘然辞世,享年90岁。
生前,冯克莱斯特曾说:“刺杀希特勒并不关乎勇气,而是为了不安的良心。”
屡屡流产的自杀式爆炸
冯克莱斯特1922年7月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在德国历史上,克莱斯特家族被誉为“琴剑之家”,高祖是腓特烈大帝麾下的元帅,子孙后代中出了不少将军、外交官,还有一位著名剧作家。
冯克莱斯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和保守党议员,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就是坚定的反纳粹人士,曾在报纸上公开抨击希特勒,多次被捕入狱。1938年8月,他受军方反纳粹力量派遣秘密潜入伦敦,与英国首相会面,试图说服英国政府改变绥靖政策,支持德军中的反对派发动起义,推翻纳粹政权,但未能成功。
和父亲一样,冯克莱斯特对希特勒的统治颇为反感。1940年,年仅18岁的冯克莱斯特加入德军,成为步兵团一名中尉。在那里,他结交了不少同样拥有贵族血统且有“谋逆”之心的志同道合者。
1943年,他在东线作战中受伤,养伤期间突然收到一封电报,要他立即归队。当他匆匆赶回部队时,却接到一个令他无比震惊的任务:刺杀希特勒。
电报发自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他是一个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伯爵,一心希望祖国能走出一战失败的阴霾。他一度也被希特勒的“个人魅力”所蛊惑,对纳粹宣扬的国家社会主义深信不疑。可是,随着德军在苏联和北非战场上的失利,以及纳粹在占领区对犹太人的肆意屠杀,这位有良心的军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1943年春,他在非洲突尼斯战场上遭盟军空袭,身负重伤,失去左眼、右手,左手仅剩3个指头,双腿也严重损伤。在病床上,他做了一个决定:背叛元首。
他向冯克莱斯特透露了刺杀希特勒的计划:1944年1月,冯克莱斯特所在兵团要向希特勒展示新军服,他建议冯克莱斯特穿上自杀式袭击背心,在接近希特勒时引爆。冯克莱斯特深感意外,提出要一天时间好好想想。
他回到家里,父亲问他怎么了,他说:“我面临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他把暗杀计划告诉父亲,父亲当即表示:“你当然要做这件事。”“可是,我将和上校一起被炸成碎片,”冯克莱斯特显然还有些犹豫。这时,父亲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好一会儿,然后转过身来,对儿子说:“没错,你必须做这事。你若放弃这个机会,今后将再也不会感到快乐。”
多年后,冯克莱斯特回忆这段情景时说:“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我的父亲当然也不例外。之前我非常确信他会反对,可像往常一样,我低估了他。”
后来,由于希特勒多次临时改变主意,导致新军服展示一再推迟,直到有一天,盟军的空袭将运送新军服的火车炸毁,这次刺杀计划彻底流产。
差一点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几个月后,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又一次找到冯克莱斯特,请他参加定于7月20日实施的“瓦尔基里”刺杀行动。这一行动又被称为“七月阴谋”。2008年,美国著名影星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影片《行动目标希特勒》讲述的正是这次事件,它差一点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这次,冯施陶芬贝格的“野心”更大。随着德军在各条战线上节节败退,军队中对希特勒不满的人越来越多,连最高层也出现不合之音。于是,冯施陶芬贝格联合一批同盟者,准备在刺杀希特勒后发动起义,一举推翻纳粹政权。他甚至争取到“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元帅的支持,而他的顶头上司、国防军国内驻防军司令弗德里希·弗洛姆虽然拒绝“入伙”,但对这个箭在弦上的刺杀行动并没有阻挠,而是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冯克莱斯特原本应当在这次行动中扮演核心角色。原计划是,由他将装有炸药的手提箱带入东普鲁士德军作战总部“狼穴”,趁希特勒开会时引爆。可在最后一刻,可能是考虑到他军衔太低,出现在“狼穴”这样的敏感地方容易引起怀疑,于是冯施陶芬贝格决定亲自实施刺杀计划。
7月20日中午,阳光明媚。冯施陶芬贝格拎着装有炸弹的皮包走进“狼穴”会议室,见希特勒正坐在桌子一边的中央,一边听将军们汇报,一边摆弄放大镜。他悄悄将皮包放在桌下,距离希特勒的腿约两米远,然后借故离开。5分钟后,炸弹爆炸,现场一片狼藉。目睹这一切,施陶芬贝格深信屋内所有人已被炸死,于是按计划飞往柏林,准备发动起义,夺取政权。
可是,几个小时后,消息传来,希特勒竟然没死。原来,就在冯施陶芬贝格离开会议室后不久,一名军官为了看清楚地图,觉得脚边那只鼓鼓囊囊的皮包有些碍事,于是随手将它移至桌子底座外侧。正是这个不经意的举动,让希特勒死里逃生。
当天,冯克莱斯特在柏林待命,一旦刺杀成功,他将负责看管城内忠于希特勒的俘虏。他后来回忆说,等待的时刻感觉好极了,因为“历史正处于刀尖上”,即将翻开崭新一页。然而,希特勒没死的消息击碎了一切美妙的感觉。他对冯施陶芬贝格说:“我们遇到麻烦了。”
创办“防务领域的达沃斯论坛”
当晚,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展开血腥报复,拘捕了约7000名“涉案人员”,其中约5000人被处决。冯施陶芬贝格当晚被枪决,冯克莱斯特的父亲被捕,经过多轮“公审”后,于次年4月被处决。更多的人遭盖世太保酷刑虐待,有的被钢琴丝勒死,有的被铁钩子钩死,部分过程被拍摄下来,供希特勒“欣赏”。
冯克莱斯特也于次日被捕,在盖世太保总部接受讯问。他在接受加拿大《全国邮报》采访时说:“当时,我的脑海里萦绕着但丁《神曲》“地狱”中一句名言:‘入此门者,应当放弃一切希望。’”
令他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被判处死刑,只是在集中营里呆了一段时间,之后被送往前线作战。他分析之所以逃过一劫,是因为自己“看上去年轻不懂事,傻乎乎的,不关心政治”;另外,同谋者忍受了酷刑,没有出卖他。二战结束后,冯克莱斯特转向出版业,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出版社,参与有关安全问题和环大西洋关系的公共教育;1952年成立独立防务协会“军事委员会”;1954年出版《欧洲军事研究》杂志。
1963年,他创办世界防务大会,即后来的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因与会者多为各国国防官员及安全领域专家,故有“防务领域的达沃斯论坛”之称。他担任会议主席至1998年,后由德国前总统科尔长期外交策略顾问霍斯特·特尔奇克担任。1991年,美国国防部授予他平民最高荣誉——“杰出公共服务”奖。他还接受过德国联邦功绩勋章和法国国家荣誉勋章。
2007年11月,在冯施陶芬贝格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冯克莱斯特发言说:“这是一次拯救百万生命的尝试,我们值得一做。”
1921-1945年间,至少有46次重大的谋刺希特勒的计划。早期的刺客十分勇敢,但他们的刺杀方式过于简单,成功几率极低。有人递给希特勒一束鲜花,试图将隐藏的毒液喷到他脸上,还有人将一只装有炸药的钢笔交给希特勒。但刺杀行动都没有得手。
1939年11月5日,德国共产党人格奥尔格·埃尔塞尔将一枚定时炸弹装在慕尼黑贝格布劳凯勒啤酒馆。他把爆炸时间设定在11月8日晚上的21:20。这刚好是希特勒在这里发表年度纪念演讲进行到一半的时间。但是,希特勒提前结束了当晚的活动。21:20,埃尔塞尔的炸弹爆炸了。随后,埃尔塞尔被捕,死于党卫军的枪下,尸体被焚烧。
1943年,驻军于东线集团军总部的特雷斯科少将密谋寻机刺杀希特勒。此时,希特勒正在该部视察。特雷斯科计划将英国制造的炸弹包装成两瓶君度酒的样子,密谋炸毁希特勒的座机。然而,俄国的严冬导致了炸药无法引爆,希特勒再次逃过一劫。
1943年3月21日,希特勒将参观陈列在柏林兵工厂的缴获的武器。20日,特雷斯科的好友史拉布伦多夫中尉把只有10分钟引信的英国炸药交给密友格里斯多夫。格里斯多夫将炸药绑在身上,准备与希特勒同归于尽。但似乎有所预感,希特勒拒绝观赏展示物品,在大厅逗留不过两三分钟即匆匆离开。在剩下的几分钟里,格里斯多夫立即冲向附近的洗手间拆除了引爆装置。他还算很幸运,一直活到了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