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复杂的单纯

2013-12-29 00:00:00黄广明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10期

历史与现实

7月底的东京炎热潮湿,在这个亚洲第一都市无边的建筑海洋中,有一块面积巨大的绿肺——明治神宫。2012年7月30日这天是明治天皇驾崩100周年祭日,为纪念他而修建的神宫比平时多了一些游客,门口搭了一个舞台,来自日本各地、身着传统服饰的大人儿童表演着极具民俗风味的节目,引发台下的阵阵笑声。

几乎每一个日本人都知道日本在明治时代实现了国家的近代化,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由一个如当时缅甸暹罗一样弱小的国家,跻身于欧美列强之中,明治天皇因此也被称为明治大帝。在二战前,来到明治神宫通常会激起日本国民的崇拜之情和帝国荣光,对今日的他们而言,情愫却大相径庭。在明治神宫工作多年的一位保安告诉我们,现在的人们来神宫多是游玩、祈福、举行传统仪式的婚礼,这里,更多的是一处旅游休闲之地。

有意思的是,在神宫前常见的祈福牌上,众多祝愿家人健康、学业进步、生意兴隆的祝语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留言:钓鱼岛属于中国。

几日后,我们来到了本州岛最南端的下关,脚下窄窄的关门海峡,隔开了本州与九州,巨大的商船不停驶过。这里正是明治以来日本历次战争的重要军港,二战时日本海军的无数舰艇,就是从这里启航的。更早以前的1894年,大败北洋水师的军舰,也是从这里出发的。而就在离海岸不远的春帆楼,是“日清讲和纪念馆”。1895年,战败的清政府派李鸿章等人来此讲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白银2亿两,开放诸多通商口岸。

毫无疑问,一个日本人与一个中国人来此参观的心情是迥异的。春帆楼旁有一块不知立于何年的石碑——可以肯定是在二战之前,其中有一句是“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

正如学者所说,这场战争根本上就是一个现代国家与一个中世纪国家之间的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经济、政治、社会各个层面都取得丰硕成果,民族主义意识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当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建筑颐和园时,明治天皇却在掏出自己的钱补贴海军军费,西方观察家曾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在同一时期展开,而甲午战争的失败表明,仅有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政权。中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离开下关的第三日,我们来到广岛,世界上第一个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城市。1945年8月6日,一颗长30米、直径约7米的特殊炸弹,让广岛先后有14万人死亡。爆炸的中心地带早已建起了一座和平公园,鸽子在散步,老人在下棋,一派和平静谧的景象;而在公园里的原爆纪念馆中,气氛却格外压抑,纪念资料显示的惨象甚至让一名年轻男子抽泣。

原子弹爆炸的惨象让人震惊,只要你以一个人——无论你的种族国籍如何——去感受,都会悲悯唏嘘,哪怕你来自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中国。不过,回过头看原爆资料馆里的介绍,总有点兴味不尽、若有所失的感觉,不是说对核武器本身的发展过程,也不是说对广岛遭受这场没顶之灾的前后经过——以日本人的细致,这两方面的展示都堪称完美——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总感觉少了一点对日本军国主义兴起的介绍,对日本对其他国家凌虐和给无辜平民带来的痛苦的展示,以及它与这颗原子弹、与日本最终的溃败的关系,哪怕一丁点也行,但确实没有只言片语。

我能理解这是一个主题资料馆,主要展示的是核武器给广岛人、日本人带来的痛苦,但,缺少了刚才言及的东西,这个纪念馆总觉得少了一些情感的纵深和历史的逻辑。

广岛,我知道你的受害之深,但请原谅我的“狭隘”,我来自当年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国度。

对日本人而言,广岛的悲惨与下关的凯歌氛围迥异,甲午战争的胜利与二战的失败相隔也有半个世纪,不过,这两者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前一次胜利让日本尝到了战胜的甜头,也助长了侵略扩张的野心,加之明治宪法在自由民主和军队控制上的缺陷,日本的国家道路为一部分军国主义者挟持,最终走向不归路,给东亚和本国国民都带来巨大灾难。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主持下制定了和平宪法。日本国民接受和平教育乃至去国家化教育已近70年,今天的日本虽然不时与周边国家发生领土纠纷,但整体上国家主义式微,人民厌恶战争。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生活多年,却一次也没见过自卫队军人。另一个例子是,每当领土摩擦发生时,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从不见日本自卫队站出来发言。不少中国人担心日本军国主义还魂,有意思的是,一些日本学者也担心中国变成当年的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国家主义情绪高涨,而政治上又缺乏制约。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许多中国人对这个近邻存在一种单向度的情感,但这个国家的历史却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令人深思,无论是其经验还是其教训。

文化和人性

一家街旁小店,店员清洁一盆盆栽植物,数不清的叶子,竟然一片一片地擦拭;

在京都一个景点的售票处,咨询的姑娘告诉我早上开门时间时,拿出笔写上8:30,因为她与我视线垂直,在纸上写“8”时,为了照顾我,她竟然写了“∞”,以便让我看起来是一个正常的8;

给来访人员制定的行程,时间竟然精确到分钟……

在日本,你就会感受到这么多的“竟然”。

以一个显得粗放的亚洲大陆人的视角,日本人是非常细致体贴的,有时细致到刻意的地步。当你在一个鸟不拉屎的荒郊野外,发现“荒草”都好似被刻意打理过,长在该荒的地方,不越雷池一步,你的心情是复杂的。各安其分、各得其所的日本文化,甚至表现在了植物上——被日本文化融合过的植物上。

在日本,你会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个人多地狭、四季分明、地震台风多发的岛国,他们的民风民俗、生命哲学都与自然环境紧密关联。

在下关的一个傍晚,我们一行3人来到到海边的一家小餐馆吃饭,那天客人不多,6点左右到店,到7点,已经只剩我们一桌了。海风习习,边吃边聊,8点左右买单,这时店里只剩下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店员,他显得有些愠怒,我们有点不明就里。当我们离去时,他怒气冲冲地示意我们将桌上的餐具拿回到里屋,我们想起来了,日本不少小餐馆的习惯是客人离去时自已收拾餐具。然后,在我放餐具时,年轻人口里说出一句“Chinese”,恶意已经相当明显,当时我也不客气地用手指了指他,问了一句“what’s your meaning”,店员讪笑了一下。

我们不愉快地离去。走出几步路,我明白了对方不高兴的原因,他是嫌我们吃饭时间太长,两小时在国内是个再正常不过的用餐时间,可能当地的规矩,小店就是7点钟打烊,而我们吃到了8点多,影响了他下班。其实,他完全可以提醒我们“下班时间快到了”。不知是日本人含蓄的性格还是其他原因,他没有跟我们说。意会而不用言传,即便是言传也极尽曲折婉转,双方心照不宣地识趣,是典型的日本文化,这也是各国人对日本人心思难以捉摸的印象的一个原因。

这只是一次“文化碰撞”造成的小小误会。由文化碰撞而产生的误会,可能带来刻板印象而互相封闭甚至敌视,也可能产生沟通了解的愿望,而由此造成的关系是恶化还是友善,端看双方的选择。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人性。好莱坞编剧教父麦基说,文化的差异与人性的共同点比较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会像你对待别人那样对待你”,每个国家都有类似的俗谚,人有自尊的需要,合作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皆同此理。